Loading AI tools
清朝皇帝康熙的兒子爭奪帝位的歷史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子奪嫡,又稱九王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存活下來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其中胤礽為康熙帝原配妻子孝誠仁皇后親生,因此備受寵愛,康熙帝曾下旨賜封其為皇太子。但康熙帝為中國史上在世較久的君主(終年69歲),享有松柏之壽,導致胤礽雖至不惑仍無法即位,使其失去耐心,父子感情生變。胤礽開始放縱自己,康熙帝見太子品德有失端正,實不能為未來新君,因此心灰意冷,下詔廢黜胤礽太子之位。其他皇子見儲君寶座出缺,於是開始拉攏盟友,競逐皇位,是為九子奪嫡之始。至雍正帝統治時代,清朝政府確立「秘密立儲制度」,即由皇帝秘密指定儲君人選,並將寫有儲君姓名的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取出詔書,將新任君主之名昭告天下。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23年6月18日) |
奪嫡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後期。早期共有九個皇子奪嫡(故稱「九子奪嫡」),但中期部分皇子勢力不足而轉而支持其他皇子(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 十四阿哥胤禵支持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四阿哥),所以大致上共分出五個黨派:大千歲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後期其中前三個逐漸落敗,轉而支持最後仍堅持住的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康熙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取勝告終。
康熙一生中唯一長大成人的嫡子只有皇太子胤礽(二阿哥),胞兄承祜四歲早殤夭折。胤礽成人後驕縱蠻橫,急於繼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發生了帳殿夜警事件,九月初四,康熙在木蘭圍場布林哈蘇台行宮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下詔廢太子。因此從此之後,其他庶子開始爭奪皇太子之位。大阿哥胤禔為庶長子,在太子初次被廢後,曾上書要求處死胤礽,手足相殘之意,令皇帝極為失望。而後三阿哥胤祉告發大阿哥胤禔曾行魘鎮加害廢太子胤礽之事,康熙遂囚禁胤禔,並革爵。而八阿哥胤禩與大阿哥胤禔結黨,所以也有謀害過廢太子胤礽的意圖,並對張明德欲行刺廢太子胤礽知情不奏,所以康熙曾經非常厭棄八阿哥胤禩。而馬齊、佟國維、胤禔等人都曾向眾大臣高官抬舉辛者庫良妃所生八阿哥為儲君人選,所以康熙帝說了:「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於此不勝忿恚」[1][2]。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太子胤礽之位[3]。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因不遵父訓結黨,因此再次下詔廢太子。八阿哥胤禩轉而擁立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時,挺身為其辯白。太子二度被廢之後,胤禛領悟胤礽此生絕無復立之機,遂開始謀劃己方勢力,窺伺儲君之位。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征戰,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九門提督隆科多(胤禛養母佟妃之弟,胤禛稱之為「舅舅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帝。九子奪嫡以康熙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取勝告終。
對於皇子,此處只列舉奪嫡(或幫助奪嫡)的幾個兒子,關於康熙所有的兒子,請見康熙帝#子。其他皇子並未參與奪嫡,原因可能在於對皇位並無興趣,或者身有殘疾,或者幼年早夭。
大千歲黨在胤禔遭到囚禁後歸屬於八爺黨一派。
三爺黨在退出奪嫡舞台後後歸屬於皇太子一派。
註:康熙五十一年前四爺黨歸屬於皇太子一派,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第二次被廢除後從中分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