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華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山勢雄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漢時稱陵陽山,南朝時梁陳間,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 (唐朝)年間詩仙李白數游九華山後,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唐開元年間(719年),新羅國(韓國)王族金地藏,後人附會本名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年,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九華山由此被闢為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雲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明清時達到鼎盛。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全山寺廟遭到毀滅性破壞,寺廟中佛像菩薩像被砸、法器文物被毀,僧尼被迫改裝蓄髮,甚至遭到批鬥[1][2][3]。此外,九華山有十幾尊肉身,文革時毀了很多,有些則被埋藏在地下土窖中保護、文革後才重新取出[2][4][5]。
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餘樽。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學家,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書法家,留下了關於九華山很多作品。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詩篇,「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被譽為九華山的「定名篇」。
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包括唐代貝葉經、明代大藏經、血經,明萬曆皇帝聖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跡等。
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
九華山在鼎盛時期盛時有寺廟300餘座,現在開放寺廟有93座,其中國家重點寺廟9座,省級重點寺廟30座,佛像萬餘尊,文物2000餘件,僧尼700餘人。
九華山間,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