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

中共中央负责对外工作的职能部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外联络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簡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成立於1951年,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下設負責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

快速預覽 主要領導, 部長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對外聯絡部
主要領導
部長劉建超
副部長
4
陳洲 李明祥 孫海燕 陸慷
部長助理
1
趙世通
發言人
1
胡兆明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機構類型中共中央職能部門
行政級別正部級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11100000000012159F在維基數據編輯
本級紀檢監察機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央外辦紀檢監察組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4號
郵政編碼100038
對外官網www.idcpc.org.cn
影像資料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辦公樓,門口掛有白底黑字「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牌子
關閉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工作對象不限於各國的共產黨,還包括開發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的民族民主政黨、社會黨工黨保守黨人民黨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性質的政黨政治家及其國際組織

沿革

1950年8月,李維漢正式向毛澤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鑑於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國家的共產黨關係逐漸增多,建議設一個國際部來管理這方面的工作。毛澤東贊同,並開始籌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同年12月,中國駐蘇聯首任大使王稼祥回國述職。1951年1月,王稼祥在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匯報工作時,提出不再繼續擔任駐蘇大使的要求。幾天後,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與王稼祥談話,提出中央決定成立一個對外聯絡部,建議王稼祥考慮此職位。王稼祥表示聽從中央安排沒有意見。1951年1月16日,劉少奇親筆致信王稼祥,稱中共中央決定任命其為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核心任務是建立各國的政黨聯絡[1]。1月25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發布成立通知。2月初,李維漢在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布此決議。3月12日,中聯部與統戰部正式分開辦公[2]

1951年4月,由對外聯絡部出面,王稼祥陪同日本共產黨兩派爭議雙方到莫斯科進行解決。1953年5月,中聯部負責制定當時中共和解放軍駐越南顧問團工作守則。1956年,針對波蘭十月事件,中聯部負責接待中共八大期間的64個共產黨與工黨代表團[3]。1956年10月,中聯部陪同劉少奇鄧小平訪問蘇聯,與蘇聯共產黨商討解決波蘭、匈牙利爆發的事件。1957年1月,協助周恩來訪問蘇聯、波蘭、匈牙利三國[4]

1960年,中蘇兩黨的分歧擴大到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聯部的工作開始轉變為了解各國政黨對中蘇兩黨爭論的意見,並在接待來訪的外國共產黨代表團中介紹中國革命情況。1962年,中聯部部長王稼祥、副部長伍修權劉寧一聯名向中共中央發建議信,提出緩和對外策略,對包圍中國的美國、蘇聯、印度等採取和平共處方針(即所謂「三和」),並改變對其他國家革命的物資支援,量力而為、適當減少(所謂「一少」)[5]

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爆發,王稼祥等人因「三和一少」被打倒,中共中央決定由康生領導中聯部[6],外聯部的工作開始與絕大多數共產黨相敵對、決裂,並由最初的89個聯繫的共產黨銳減至不到10個。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歷史經驗與事件進行評判,但由於當時中國尚處孤立狀態,沒有對外事工作進行總結。直至1989年5月,中蘇兩黨會談解決中蘇大論戰問題。中共外事工作也擴大到與西方各種不同類型政黨進行的合作、交往、溝通[7]

職責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承擔下列職能[8]

  1. 執行中共中央對外工作的方針政策
  2. 跟蹤研究國際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發展變化,並向中央提供有關情況和對策性建議;
  3. 受中共中央委託,負責處理中國共產黨同外國政黨、政治組織的交往和聯絡工作;
  4. 協調、管理中央直屬機構和各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的有關對外交往工作。
  5. 完成黨中央交辦的其他任務。

機構設置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設置下列機構[8][9]

內設機構

  • 辦公廳
  • 研究室
  • 亞洲一局(一局)[註 1]
  • 亞洲二局(二局)[註 2]
  • 西亞北非局(三局)
  • 非洲局(四局)
  • 拉美局(五局)
  • 東歐中亞局(六局)
  • 美大局(七局)
  • 西歐局(八局)
  • 黨群外事協調局
  • 信息傳播局
  • 禮賓局
  • 幹部局
  • 機關黨委
  • 中國社會組織國際交流協調管理辦公室
  • 信息編研室

直屬事業單位

  • 中央對外聯絡部國際交流中心
  •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 中國經濟聯絡中心
  •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機關服務中心
  • 《當代世界》雜誌社

直屬企業單位

歷任領導

部長

  1. 王稼祥[10][11](1951年-1966年3月)
    • 劉寧一(1966年6月-1968年4月,代理)
  2. 耿飈(1971年1月-1979年1月)
  3. 姬鵬飛(1979年1月-1982年4月)
  4. 喬 石(1982年4月-1983年7月)
  5. 錢李仁(1983年7月-1985年12月)
  6. 朱 良(1985年12月-1993年3月)
  7. 李淑錚(1993年3月-1997年8月)
  8. 戴秉國(1997年8月-2003年3月)
  9. 王家瑞(2003年3月-2015年11月)
  10. 宋 濤(2015年11月[12]-2022年5月)
  11. 劉建超(2022年5月-)

副部長

  • 王稼祥(1951年-1966年3月)
  • 劉寧一(1966年6月-1968年4月,代理)
  • 耿飈(1971年1月-1979年1月)
  • 姬鵬飛(1979年1月-1982年4月)
  • 喬石(1982年4月-1983年7月)
  • 錢李仁(1983年7月-1985年12月)
  • 朱良(1985年12月-1993年3月)
    • 副部長:李成仁(1988年6月-2000年9月)
  • 李淑錚(1993年3月-1997年8月)
    • 副部長:李成仁(1988年6月-2000年9月)、蔡武(1997年6月—2005年6月)
  • 戴秉國(1997年8月-2003年3月)
    • 副部長:李成仁(1988年6月-2000年9月)、蔡武(1997年6月—2005年6月)
  • 王家瑞(2003年3月-2015年11月)
    • 副部長:蔡武(1997年6月—2005年6月)、劉結一(2009年5月—2013年8月)、郭業洲(2014年1月-2024年3月)
  • 宋濤(2015年11月-2022年5月)
    • 副部長:郭業洲(2014年1月-2024年3月)
  • 劉建超(2022年5月-)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