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給水排水系統的建設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日新月異、成果斐然,但距其完善又任重道遠。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與城鄉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以及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水質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加劇,中國給排水發展進程面臨著諸多挑戰。[4][5][6]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4月23日) |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隨著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的進一步完善、有關給排水設施改良與發明的逐步合法化與商業化以及政府向有關企業提供的成本補償日益增長,中國給排水系統發展迅速、普及率日益上升。在十一五規劃(2006-10)的進程中,中國政府對給水排水有關技術的投資較過去翻了四番,同時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徵收污水處理費。[7][8]
然而,中國給水排水的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5]養育著世界20%總人口的中國僅占有全球7%的淡水資源。[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供水與衛生聯合監控方案所公布的數據,至2008年,仍有大約1億人口所獲得的飲用水水質仍未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期,約有4億6千萬的人口所使用的基礎衛生設施沒能得以進一步的改善。鄉鎮地區有關項目的開展也落後於城市地區。[5] 供水與衛生聯合監控方案於2015年的數據顯示,36%的農村人口的衛生條件尚未得到改善。[1]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改良飲用水源與基礎衛生設施的普及率在過去的20年中增長迅速。從1990年至2008年,至少4億5千萬的中國人口的飲用水水質得到提升。至2008年,改良飲用水的覆蓋率在全國範圍內達到了89%。同期,基礎衛生設施的普及率達到了55%。然而,由於中國水資源的短缺、部分地區季節性缺水問題的凸顯與水資源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許多水廠面臨著使用更多水質不符合要求的水源原水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風險,對自來水水廠的淨水設施與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在部分地區,由於工業化學藥劑的排放以及相應排放指標的不健全等原因,出現了自來水水廠水源污染致暫停供水或是供水困難等現象。[11][12]同時,由於糞便污染以及氟化物、砷等的背景值較高、工業,農業的化學試劑污染、季節性缺水等原因,部分即使擁有完備基礎設施的地區仍存在飲用水水質較低的問題。[13]2010年6月,為進一步改善中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提升水源地環境管理和水質安全保障水平,中國環境保護部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和衛生部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2008-2020年)》。[14]
城市地區 (占總人口的56%) | 鄉鎮地區 (占總人口的44%) | 總計 | |
---|---|---|---|
改良飲用水水源 | 98% | 93% | 95% |
改良基礎衛生設施 | 87% | 64% | 76% |
參考來源: WHO/UNICEF Joint Monitoring Program for Water and Sanitation 2015 estimates for China
從數據上來看,大約有6千9百萬中國人口缺乏改良飲用水水源。在開發中國家,城市地區與城鄉地區給排水現狀差距明顯。就中國來看,95%的城市建成區擁有管道制給排水系統,而這一數據在鄉鎮地區僅有45%[15]。
由於水資源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水土資源分配不均、旱澇災害頻繁以及水資源水資源浪費、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中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5][16]。根據由世界銀行發起的一份研究報告,在中國有13%的城市居民承受著供水不足的壓力。更為嚴峻的是,在中國總計661座城市中,有60%的城市面臨著季節性供水困難,其中,超過100座城市極度用水緊張 [2]。自2009年,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部分地區開發利用率已達50%以上。水資源過度開發也同樣導致了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16]。為優化中國水資源布局,解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不均等問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於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江蘇省、山東省施工現場南水北調工程同時舉行[17],其東線於2013年12月8日正式通水[18],中線工程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19][20]。2013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了「限制各省市的供水配額,並在2015年前建立年均用水指標」等措施[5]。
2006年,中國52%的城市污水得到了有效處理。[2]至2010年6月,全國污水處理廠建成1519座,每周新建成污水處理廠18座[21]。為達到2002年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更為嚴格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許多建成污水處理廠進行了相應的擴建與設施升級,如增加了能進一步處理難降解有機物、氮、磷等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機溶劑的三級處理設施。在技術方面,至2007年,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廠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其中氧化溝工藝在全國24%的污水處理廠得到使用、序列間歇式反應器(SBR)的使用率占全國的污水處理廠的11%、5%的污水處理廠選擇了傳統活性污泥工藝(CAS),同時生物膜反應器也在全國部分地區得到了有效應用[22]。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市建設部發布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污水處理廠的施用記錄,絕大多數的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成效符合國家的排放標準。[23]
由於缺乏足夠的衛生設施,尤其是在中國農村,由飲用水質量帶來的居民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著堆肥漚肥的傳統——人、牲畜的糞便被收集起來,經微生物的分解或發酵從而形成可用於農業活動的肥料,再將其施於農田中。在農村地區,開放式的公共廁所也極為普遍。
為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更為健康、衛生的日常行為規範,中國政府聯合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衛生防疫站以及學校發起了一系列用於鼓勵與教授健康與衛生的生活行為的教育活動。正是這項即使在農村地區也有極高普及率的工作,為許多基礎健康衛生知識諸如「飲用涼白開」的重要性的普及奠定了基礎。但實際上,一些貧困居民難以在意識上把腹瀉與未經處理的原水或是不洗手等日常行為聯繫起來。故而,知識傳播的效率比知識傳播的廣度顯得更為重要。在20世紀90年代末,廣大農村的健康教育缺乏能將衛生習慣與人體健康聯繫起來的有效信息,大部分省市也缺乏有關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指導。這就導致了在中國大部分存在一定貧富差距的城鎮間,出現了信息不對等的現象。在許多富裕或是處於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口享受著由日益加快的給排水進程帶來的好處時,貧困地區人民卻受限於資源匱乏。[13] 在民勤縣「大約有一萬人口被迫離開家鄉而成為生態移民大軍中的一份子。」[5]
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自1921年中國第一家地市一級污水處理廠在上海建成以來,中國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提上了日程,並逐步進入快車道。[24]至2006年,中國建成污水處理廠已具備了處理全國52%城區污水的能力,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3.8%。[25]根據同年由中國國家環保部所頒布的數據,全國城區污水處置率已達57.1%。[26][27] 至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上漲至77.5%,超過了原定60%的目標。[28][29]2001年至2004年,在中國661座城市中,污水處理費的徵收範圍由300座擴增到了475座[30]。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於2012年5月4號頒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到2015年,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污水處理率達到85%,其中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城區實現污水全部收集和處理,地級市85%,縣級市70%,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30%。」[2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