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英語: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是鄧敏靈(Madeleine Thien)在2016年出版的小說。[1] 內容以加拿大一名十歲的第二代華僑視角出發,敘述當她遇上母親邀請來家居住的一名中國難民後,因而開始發現父親及其同輩的過去。故事內容涉及從中共建國、文化大革命以至六四事件的歷史。[2]小說廣受好評,在2016年獲得吉勒獎和加拿大總督獎,亦入圍布克獎。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 |
---|---|
作者 | 鄧敏靈 |
類型 | 歷史小說 |
語言 | English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Granta文學雜誌[*] |
出版時間 | 2016 |
出版地點 | Canada |
所獲獎項 |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English-language fiction[*]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1-78378-266-6 |
故事一開始以加拿大溫哥華一名十歲的華裔女孩瑪麗的視角敘述,她和來自香港的母親同住,而父親來自中國長沙,本來是音樂家,在故事開始前自殺身亡,僅遺下一堆筆記和唱片。1991年,母親把十九歲的愛明(音譯)帶回家。[3] 愛明剛剛經歷了1989年六四事件,是剛剛逃離中國的難民,在加拿大申請政治庇護。和愛明的相遇,促使瑪莉亞認識父親的過去,進而認識中國動盪不安的近代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開始以來的土改[4]、文化大革命期間其父輩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悲慘經歷,以至愛明所經歷的六四事件及其餘波。
作者在故事裏曾提及不少中國的典故和中共常用的歌曲,典籍包括司馬遷的史記[5]、歌曲有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6]、東方紅以及游擊隊歌等等。[7]亦提及不少古典音樂的作者,包括巴赫、蕭士塔高維奇等等。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樊嘉揚讚揚這小說「宏大有力」、「真實誠墾」。[15]珍妮弗.辛尼亞,另一位紐約時報作者,讚揚這本小說橫跨三個世代、兩個大陸,涵蓋政治、藝術等多範疇,有著俄國十九世紀小說一樣宏大的結構。[16]
布賴恩·貝休恩,讚揚這本書獲得加拿大總督獎實至名歸,把歷史和記憶巧妙地結合。[17]
環球郵報的麥克·麥迪利在宣佈吉勒獎時,說鄧女士是加拿大最有才華的年輕作家,在此書獲獎之前已一直備受好評,到今天才頒獎給她實在太遲。[18]
勞倫斯·希爾,吉勒獎的評審員,指這本書談及人如何在文化滅絕之時保護音樂和愛情,令人激賞。
布朗溫·特朗尼,在加拿大文學評論雜誌中說道,鄧敏靈不單專注於文革,更將較早前的大飢荒以至後來的六四事件都寫了進去,這是難得的成就。[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