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藍茲維號戰艦(德語:SMS Braunschwei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五艘布藍茲維級前無畏戰艦首艦,得名於布藍茲維公國。它於1901年10月開始龍骨架設,1902年12月下水,至1904年10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該艦裝備有四門280公釐40倍徑速射炮英語28 cm SK L/40 gun,最高速度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如同世紀之交建造的所有其他前無畏艦一樣,隨著英國革命性的無畏號於1906年下水,布藍茲維號很快便被淘汰;結果,它作為前線戰艦的運用生涯遭到縮短。

Quick Facts 歷史, 德意志國 ...
Thumb
歷史
德意志國
艦名 布藍茲維號
艦名出處 布藍茲維公國
建造者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鋪設龍骨 1901年10月24日
下水日期 1902年12月20日
入役日期 1904年10月15日
結局 1932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布藍茲維級戰艦
排水量 14394噸
船長 127.70米
船寬 22.20米
吃水 8.10米
動力輸出 12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三軸三脹蒸汽機
速度 18節
續航力 5200海里以10節
乘員 743人
武器裝備
裝甲
Close

該艦入役後即被編入活動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的第二戰鬥分艦隊。在此期間,它每年都要進行廣泛的例行訓練,並對外國展開友好訪問。它還在戰前的大部分運用生涯中擔任旗艦。由於被新的無畏戰艦超越,布藍茲維號於1913年退役,但僅一年後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重新啟用。此時它被調配至第四戰鬥分艦隊,同時肩負著在北海保衛德國沿岸和在波羅的海俄國艦隊作戰的任務。在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期間,布藍茲維號還曾與俄國戰艦光榮號交火。

至1915年底,兵員短缺和來自英國潛艦的威脅迫使德意志帝國海軍撤回了布藍茲維號這樣的舊式戰艦。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裡,它先是擔任指揮艦,然後是教練船,最後又作為宿營船使用。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該艦在戰爭結束後被保留了下來,並於1921-22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布藍茲維號曾在重組後的威瑪國家海軍服役,擔任駐北海海軍部隊的旗艦。它進行過數次海外巡航,其中包括1924年的深入大西洋之旅。布藍茲維號於1926年1月再度退役,並於1931年1月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淪為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隨後拆解報廢

設計

Thumb
布藍茲維級艦隻線條畫

1900年,由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導的第二部《艦隊法》獲得帝國議會通過,德意志帝國海軍從而獲得撥款用於建造建造一個全新的戰艦船級,以接替在1898年第一部《艦隊法》中批准的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此時,帝國海軍的艦炮供應商克虜伯已經開發出口徑達280公釐的速射炮英語Quick-firing gun;而此前採用該技術的最大口徑炮僅為裝備在維特爾斯巴赫級艦上的240公釐炮。海軍辦公室的設計部門為新戰艦採納了280公釐炮,同時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口徑也從150公釐增加至170公釐,原因是隨著魚雷的發展日益高效,魚雷艇的威脅也越來越大。[1][2]

儘管布藍茲維級標誌著德國早期戰艦的顯著改進,但其設計依然在20世紀初的技術快速發展中成為犧牲品。配備十門12英寸(300公釐)炮的英國戰艦無畏號於1906年12月入役,無畏艦的革命性設計使得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都淪為過時,其中便包括布藍茲維號。[3][4]

布藍茲維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26米和127.7米,有22.2的舷寬和8.1米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3208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4394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35名軍官及708名水兵。艦隻配備了三台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來驅動三副螺旋槳。蒸汽由八台海軍式和六台筒形鍋爐英語Scotch marine boiler供應,全為燃煤式。布藍茲維號的動力裝置額定功率為12,000千瓦特(16,315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達18(33公里每小時)。它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行駛5,200海里(9,600公里)。[[5]

布藍茲維號的主炮為四門280公釐40倍徑速射炮英語28 cm SK L/40 gun[註 2],它們安裝在分居中央艦艛前後兩端的兩座雙聯裝炮塔內。[7]副炮則包括十四門170公釐40倍徑速射炮英語17 cm SK L/40 gun和十八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其中艏、艉兩端各一具,兩邊舷側各兩具,均置於船體的水下部分。[8][9]布藍茲維號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保護。其裝甲帶的厚度從110公釐至250公釐不等;艦舯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部分有較厚的裝甲,以保護彈藥艙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而船體兩端則覆以較薄的板材。它的甲板厚度為40公釐,主炮炮塔的裝甲則有250公釐厚。[10]

服役歷史

Thumb
布藍茲維號的下水儀式

建成至1914年

布藍茲維號於1901年10月24日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工程編號為97。作為同級的首艦,它是以合同代號「H」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成員進行訂購[註 3]。布藍茲維級即得名於首艦,同級的另外四個成員分別為亞爾薩斯號黑森號普魯士號洛林號[5][12]該艦於1902年12月20日下水,並以布藍茲維公國命名,至1904年10月15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8][12]隨後,它開始了海試,並一直持續至12月底。艦隻於9月25日便已被部署至主艦隊的第二戰鬥分艦隊,以替代老舊的岸防艦奧丁號——儘管它直到12月底的試航結束後才正式加入該部隊。加入分艦隊後,布藍茲維號又接替沃爾特號戰艦擔任分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布羅伊辛德語Alfred Breusing旗艦[12]

Thumb
布藍茲維號與哈康七世國王的駁船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布藍茲維號及艦隊餘部都在開展和平時期的訓練,包括4月和5月的分艦隊和艦隊訓練,6月和7月的大規模艦隊巡航,然後是8月和9月由整個艦隊參加的年度秋季演習。全年通常會以一次冬季訓練巡航作為終結。在1905年2月的魚雷訓練中,戰艦沃爾特號於斯托勒格倫德德語Stollergrund (Kieler Förde)附近擱淺;布藍茲維號試圖將其拉出但未能成功,遂召喚其它艦艇參與救援。8月,在年度艦隊演習之前,英國海峽艦隊英語Channel Fleet斯維內明德訪問了德國艦隊。11月22日,海因里希親王基爾登上布藍茲維號,然後乘艦前往丹麥,將丹麥的卡爾親王送至挪威——由後者在當地加冕為挪威的哈康七世國王。布藍茲維號於11月30日返抵基爾。[12]12月14日,布藍茲維號的分艦隊副司令旗艦地位被戰艦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所取代,後者設有更大的指揮設施。[13]

1906年也遵循相同的模式,以12月在北海的艦隊操練作為終結,然後返回基爾。[14]1907年上半年,在北海的進一步演習占據了艦隊的大部分時間,隨後是前往挪威的夏季巡航,以及8月和9月的年度秋季演習。[15]9月25日,海軍少將阿道夫·帕申德語Adolf Paschen把他的將旗從臨近退役的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轉移至布藍茲維號,使布藍茲維號恢復了副司令旗艦的職能。[16]在1908年和1909年,已更名為公海艦隊的艦隊都進行了深入大西洋的大規模巡航。第一次於1908年7月13日啟動,布藍茲維號先是從7月23日至8月7日在拉斯帕爾馬斯停留,然後於8月13日返回德國參加秋季演習。1909年的巡航則從7月7日開始,並持續至8月1日,期間曾於7月18-27日期間到訪西班牙的拉科魯尼亞[16][15]在1909年9月的秋季艦隊演習結束後,來自布藍茲維號的骨幹船員被轉移至新式無畏戰艦西發利亞號,而原德皇卡爾大帝號的船員則被補充入布藍茲維號。[16]

1910年5月,艦隊在卡特加特海峽舉行了訓練演習。而在1910年和1911年的夏季巡航中,公海艦隊都去往挪威海域;這兩年同樣還有前往波羅的海西部的冬季巡航。[16][15]1912年4月26日,布藍茲維號被漢諾威號戰艦取代了副司令旗艦的職務。這年,布藍茲維號沒有參加夏季的訓練巡航,而是臨時縮減了其船員編制。至12月8日,當更多的水兵登艦後,它才得以重返海軍少將埃哈德·施密特麾下的第三分艦隊第五支隊服役。該艦參加了1913年2月和3月的冬季訓練巡航,以及5月在北海的操練。然而,事實證明布藍茲維號的回歸是短暫的;7月30日,其船員編制在基爾被第二次裁減,以補充至此時新入役的戰艦阿爾貝特國王號。布藍茲維號作為一艘閒置艦艇被編入波羅的海的預備役支隊。[16]

第一次世界大戰

Thumb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地圖

1914年7月28日,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宣戰,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一天,布藍茲維號連同預備役支隊餘部獲再次動員,投入戰時運用。艦隻於8月1日重新入役,並加入了第四戰鬥分艦隊[16],陣中兵力還包括其姊妹艦亞爾薩斯號以及五艘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均受此時已晉升為海軍中將的埃哈德·施密特指揮。[17]翌日,該分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赫爾曼·阿爾貝茨德語Hermann Alberts (Admiral)登艦,將布藍茲維號作為他的旗艦。必要設備的安裝工作於8月7日完成,四天後,第四分艦隊的艦隻已為參與行動準備就緒。布藍茲維號開始單獨以及隨後的分艦隊訓練,並一直持續至9月初。[16]訓練演習在8月26日中斷,當時這些艦隻受命前往營救受困的小巡洋艦馬德堡號——後者在波羅的海東部的奧斯穆斯島附近擱淺。然而,在8月28日救援部隊到達之前,艦上的船員便已被迫引爆鑿沉裝藥摧毀了馬德堡號。結果,布藍茲維號隨分艦隊餘部當天退回至博恩霍姆島展開進一步的訓練演習。[18]

從9月3日開始,第四分艦隊在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的協助下對波羅的海進行了掃蕩。這次行動一直持續至9月9日,卻未能俄國海軍部隊投入戰鬥。[19]行動過後,布藍茲維奉命在易北河口周邊的北海海域擔任岸防任務。9月12日,艦上發生意外爆炸,造成6人死亡、16人負傷,但艦體只有輕微損傷。當月下旬,第四分艦隊的艦隻被調回波羅的海。陸軍要求海軍進行佯動,以使俄國人將他們的兵力留存在波羅的海沿岸,而不是重新部署至加利西亞。9月21日,阿爾貝茨將他的將旗轉移至施瓦本號戰艦。翌日,海軍波羅的海部隊總司令海因里希親王登上布藍茲維號,使其成為是次行動的旗艦,指揮範圍從而包含了第五戰鬥分艦隊的老式戰艦。這些艦隻被派往但澤搭載地面部隊,其中由布藍茲維號及第四分艦隊先行出航。然而,在收到英國潛艦出沒於波羅的海的報告後,是次行動被提前取消。兩個分艦隊在博恩霍姆島會合,其後再繼續前往基爾,於9月26日抵達。[20]

從1914年12月5日至1915年3月2日,布藍茲維號在易北河口擔任警戒艦英語Guard ship職責。[21]5月6日,第四分艦隊受命對攻擊利鮑提供支援。布藍茲維號及其它艦隻駐紮於哥特蘭島附近,以攔截任何可能試圖干預登陸的俄國巡洋艦;然而,俄國人卻沒有這樣做。英國潛艦E1號英語HMS E1E9號英語HMS E9曾於5月10日發現第四分艦隊,但因距離太遠而無法實施攻擊。[22]從5月28日至7月3日,布藍茲維號再次在易北河口駐紮。[21]第二天,當布雷巡洋艦信天翁號在波羅的海受損後,第四分艦隊又被調往增援該地區的德國海軍力量。[23]此外,陸軍再次要求海軍提供協助,此次是要對在利鮑周邊的行動提供支援。7月7日,布藍茲維離開基爾駛向波羅的海東部。[21]7月11日和19日,德國巡洋艦在第四分艦隊的掩護下對波羅的海沿岸進行了掃蕩,但期間並未與俄國部隊交戰。[24]

1915年8月,公海艦隊試圖肅清控制里加灣的俄國海軍,以協助德軍向里加推進。第四分艦隊與由八艘拿紹級黑爾戈蘭級戰艦組成的第一戰鬥分艦隊一同,外加三艘大巡洋艦和一些小型艦艇,組成了一支特遣部隊。特遣隊受海軍中將弗朗茲·馮·希佩爾指揮,但作戰指揮權仍交予施密特。[24]8月8日清晨,德國人開始向海灣進軍;布藍茲維號和亞爾薩斯號的任務是與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交戰,以阻止它干擾德國掃雷艇的行動。然而,當明確了掃雷艇無法在夜幕降臨前清除雷區時,施密特便取消了行動。[25]第二次嘗試於8月16日進行;這一次,布藍茲維號留在了灣區外圍,與光榮號交戰的任務則交予無畏艦拿紹號波森號[26]至8月19日,俄國雷區已被清除完畢,區艦隊進入了海灣。但協約國潛艦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則促使德國人於翌日上午終止了是次行動。[27]

布藍茲維號一直留在利鮑,直至9月底才被召回基爾,並於23日抵達。兩天後,它恢復在易北河口擔任警戒艦職責,一直持續至10月4日。它於翌日返回基爾,並於10月12日被重新部署至利鮑,與亞爾薩斯號和梅克倫堡號一起守衛港口。[21]10月12日,英國潛艦E18號英語HMS E18向布藍茲維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目標[28]。12月14日,德皇威廉二世登艦視察。在戰爭的這一節點,海軍在為更重要的艦艇配備兵員時遇到困難,且由於潛艦的威脅,德國的老式戰艦因水下保護不足使得它們無法繼續在波羅的海運用。[21][29]結果,第四分艦隊解散,其中大部分艦隻被下放至預備役。然而,布藍茲維號卻成為了東波羅的海偵察部隊司令、海軍中將弗里德里希·舒爾茨德語Friedrich Schultz (Admiral)的旗艦。1916年1月5日,布藍茲維號、梅克倫堡號、小巡洋艦柏林號連同第十魚雷艇區艦隊離開利鮑駛向基爾,然後再繼續前往漢堡。在那裡,布藍茲維號進入布洛姆-福斯船廠進行維修,歷時從1月10日至2月26日。[21]

3月4日,布藍茲維號回到利鮑,開始擔任舒爾茨的指揮艦。在此期間,其船員編制已經縮減到僅能維持港口防禦的程度。6月,海軍司令部進一步減少了在波羅的海作戰的艦艇數量,舒爾茨於6月3日離開布藍茲維號,他的職務已被第六偵察集群的指揮官接管。艦隻於8月1日離開利鮑前往基爾,並在兩天後抵達。8月24日,其船員遭到進一步裁減。此後,它被用作海軍新兵的教練船,直至1917年8月20日退役;繼而再充當第三潛艦區艦隊的宿營船,直至1918年11月戰爭結束。[30][31]

戰後生涯

結束戰爭的《凡爾賽條約》明確規定,德國可以保留六艘「德國或洛林式」戰艦。[32][註 4]布藍茲維號被選中繼續為經過重組的威瑪國家海軍服役。[8]從1921年至1922年,該艦在威廉港國家海軍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造。[5]它於1921年12月1日重新入役,最初只有減編的船員規模,但艦上的工程一直持續至翌年。隨著工程於1922年3月1日結束和船員完成整編,布藍茲維號取代了小巡洋艦漢堡號成為北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的旗艦,受海軍少將康拉德·莫姆森德語Konrad Mommsen指揮。當時,這支部隊由布藍茲維號、漢堡號、小巡洋艦阿科納號和幾艘魚雷艇組成。4月11日,莫姆森的職務由海軍少將特奧多爾·皮倫德語Theodor Püllen接替。7月,布藍茲維號出訪挪威,分別於8-13日在弗雷泰姆和13-17日在蒙達爾英語Fjærland停留。從8月下旬至9月15日,北海基地的艦艇與來自波羅的海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的艦艇舉行了聯合演習,期間聯邦大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曾於9月5日和6日登艦視察。[33]

1923年,布藍茲維號的艦橋得到重建和擴大。[8]這一年遵循與以往相同的模式,於7月造訪外國港口;布藍茲維號在行程中分別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和瑞典的哥特堡作停留。8月和9月再次舉行聯合軍演,之後皮倫離艦。10月15日,時任海軍部隊總司令(Oberbefehlshaber der Seestreitkräfte)的漢斯·曾克爾中將對艦隊的架構進行重組,他解散了北海和波羅的海司令部,代之以基於艦種的編制。為此,布藍茲維號被編入戰列支艦隊,並在那裡擔任曾克爾的旗艦,部隊成員則還包括有漢諾威號。1924年2月和3月,布藍茲維號曾在波羅的海充當破冰船。7月的例行外訪巡航比往年航行得更遠,進入了大西洋。期間布藍茲維號從7月6日至13日在拉科魯尼亞停靠。艦隊演習隨後於8月底舉行,演習結束後,艦隊還錨泊在薩斯尼茨附近,接受即將榮休的海軍部部長、海軍上將保羅·貝恩克檢閱。曾克爾獲提拔接替貝恩克的職位,其原職則由此時已晉升為海軍中將的莫姆森繼任,後者再次將布藍茲維號選作其旗艦。進一步的訓練演習於9月29日至10月5進行。[34]

1925年4月1日,艦隊的指揮架構再度進行重組,海軍部隊總司令成為了艦隊長。艦隊規模也隨著黑森號和亞爾薩斯號的入列而得到擴大,但布藍茲維號仍然擔任旗艦。當月下旬,艦隊的戰艦和巡洋艦在波羅的海展開了一次巡航,而6月的夏季巡航則前往挪威。布藍茲維號在包括斯塔萬格巴爾霍爾門在內的多座城市均有停留。該艦還參加了同年的基爾賽船周英語Kiel Week,並見證了瑞典艦隊在賽事期間的來訪。1926年1月31日,布藍茲維號退役,其艦隊旗艦的職責由什列斯威-霍爾斯坦號接替。[35]至1931年3月31日,布藍茲維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臨時在威廉港作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使用,直至最終拆解報廢。[8]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