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融資改革是指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上海市政府為解決城市建設資金缺乏(直到1990年代,上海市的財政收入約80%均上繳中央政府),通過多項創新改革措施,努力擴大融資渠道,從而使得上海市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如:1994年上海市除去上繳中央後的地方財政收入較1993年增加了約500%,當年上海經濟成長率達到14.3%),為上海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上海融資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以貸款融資為主;1990年代以土地批租為主;1990年代後期以後以社會融資(居民儲蓄、證券市場和社保基金等)為主。[1][2]

背景

上海支撐中國財政

上海所在的地區,在古代便是江南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古代上海地區(如明代的「松江府」)的提供賦稅就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為解決其他地區的糧食供給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工商業中心,幾乎雲集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江山。在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國實行嚴格的包稅制,上海本地財富絕大多數均上繳中央後支援全國。[4]1950年——1990年,中國中央財政中,上海市上繳的財政約占1/6,以地方財政上繳中央再扣除中央財政下撥的資金計算的「淨上繳財政」,上海市的貢獻比例更大,超過20%,上海財政收入中,平均約84%均上繳中央政府。其中在1959年至1978年的20年間,上海每年向全國輸送的財政積累,達到同期上海本地固定資產投資的25倍,幾乎等於「每一年上繳一個上海」[5]

上海財政的困難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