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島由紀夫

日本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岛由纪夫
Remove ads

三島由紀夫(日語:三島 由紀夫みしま ゆきお Mishima Yukio,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岡公威平岡 公威ひらおか きみたけ Hiraoka Kimitake),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日本民族主義者。

快速預覽 三島由紀夫, 出生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來往的人三教九流都有。[1]

三島由紀夫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日語奥野健男當時曾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準,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三島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假面的告白》《潮騷》等。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2]「當代日本的李奧納多·達文西[3]。1963-1968年間(除1966年)五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4][註 1],亦爲史上最年輕獲提名作家(與吉卜林同爲38歲獲提名)。1968年,川端康成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一直到1970年過世前,三島由紀夫則未再被推薦諾貝爾獎。三島由紀夫也是著作獲得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

三島後來更加傾向政治活動,在日本自衛隊體驗入隊,並建立了民兵組織楯之會日語楯の会。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同其他四名楯之會成員於東京的市谷駐屯地劫持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今東部方面隊)的總監。於露臺發表政變演說,但完全沒有獲得自衛官們的支持,三島立即選擇了切腹自殺這一事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日本的文學界和政治運動產生了諸如日本的新右派日語新右翼的建立等強烈的影響。[7][8][9]

Remove ads

生平

出身

Thumb
三島童年照,攝於1931年4月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名為平岡梓,母親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宍戶藩水戶藩支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栖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本名平岡公威的「公威」之名是祖父平岡定太郎所取,來自曾經關照過定太郎的同鄉前輩官僚、土木工程師古市公威。[10]

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造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纖細、敏感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11]:1-8

Remove ads

幼少啟蒙期

Thumb
三島由紀夫的自畫像,畫於學習院中等科。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第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第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彦の幼き思ひ出)。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逝世,享壽64歲。三島就讀高中時與祖母分離,祖母生前時常拿著他的照片日夜思念,叫三島無論如何一星期至少讓她見一次面[1]。1939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國文老師清水文雄,清水可說是真正引領三島進入文學界的伯樂[12]:133-139

1940年三島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開始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能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第166期中,他亦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11]:28-75

戰時青春期

1941年時值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短篇小說《鮮花盛開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國文老師清水看過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此筆名正式登場的契機。後來他陸續在該同人誌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收到了徵兵檢查通知,但一名軍醫將其咳嗽症狀誤診為「肺浸潤」[12]:38,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予銀手錶、日本駐德大使餽贈的文學書三冊。同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鮮花盛開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由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跨入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分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被徵召。首先前往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徵入軍伍。但因為出發參戰之前罹患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立刻被遣送回鄉。他隸屬的部隊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敗戰投降,四天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認為所屬連隊長是變節叛徒,將其槍殺後自殺,以陸軍中尉的身分葬在馬來半島。同年10月23日他的妹妹美津子因傷寒病逝,時年僅20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11]:76-119

Remove ads

進入文壇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菸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菸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日語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分。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分,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放火燒燬京都鹿苑寺(金閣寺)之後切腹未死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内)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日語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中村光夫日語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分,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日語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日語嘉治隆一的幫助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分,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週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捩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11]:133-180

Remove ads

登上巔峰

Thumb
三島(前)與石原慎太郎,1956年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製》(にっぽん製,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神島日語神島 (三重県)。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早年的三島始終帶有女性的陰柔氣質,他厭惡劍道,甚至厭惡劍道砍擊時所發出的聲音。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及游泳,甚至嫻習劍道,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鬪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獲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獲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納德·基恩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状と西洋文学との関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Remove ads

婚姻

三島在青春期時暗戀朋友的姐姐,但沒能和其交往[12]:20-21,此後三島一直與女人保持距離。雖然其母常常敦促他結婚,但他都當做耳旁風。三島認為,男人應該在尚能意識到自己的年輕時結婚。他在33歲時的作品《小說家的休假》中第一次透露了自己想結婚的想法。1958年3月23日,父母的好友推薦畫家杉山寧的長女瑤子。二人見面後一拍即合,在6月1日由川端康成夫婦做媒正式結婚,前後不過兩個月零七天。[11]:188-194

自殺

Thumb
三島事件中鼓動自衛隊員發動政變的三島由紀夫(1970年11月25日)
Thumb
三島由紀夫文學館(山梨縣山中湖村)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美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日軍大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組織——「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最終章原稿,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13]。 1970年(昭和45年)11月25日,三島帶領4名盾會成員到東京市谷駐屯地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今東部方面隊),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藉口進入總監益田兼利日語益田兼利陸將(中將)的辦公室,將其綁架人質

隨後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官發表演說,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日本國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因害怕手軟連砍三次都未能斬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忍著痛楚,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嘗試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而死[註 3]。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如果當初諾貝爾獎不是我得到而是由三島得到,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也選擇打開煤氣開關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衝擊日本文壇。

早在一個月前的十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薔薇刑」,紐約大學教授好友參展並作評,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島動機:他認為三島心中過於的愛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三島,他認為攝影展裡三島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但是,三島由紀夫曾寫過《武士道と軍國主義》一文對軍國主義加以批判,認為那與近代化、工業化同樣都是由西洋傳來,追求船堅砲利並非日本原有的東西。他所追求的是「自己尊敬、自己犠牲、自己責任」的武士道精神,而對軍國主義加以反對,可見三島是個思想極端保守的激進復古民族主義人士。[11]:407-445

Remove ads

軼事

Thumb
愛貓的三島

三島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家中常常座無虛席,人緣極佳,深受朋友的歡迎。在別人家中高興的時候,還會表演倒立。[1]

據說《金閣寺》付印之前,中村光夫日語中村光夫對三島說:「我認為不要寫第十章燒金閣寺的場面,好不好?」三島回答道:「但是,做愛到一半中斷,對身體是有害的啊!」[16]

三島年輕時曾拜訪太宰治。他見到太宰治後馬上對他說:「我不喜歡太宰先生的作品。」而太宰回應:「你雖然這麼說,但你還是來了,說明你還是喜歡我的,對不對?」[17]

三島由紀夫很喜歡貓,書齋也開有專供貓出入的小門。後來因為夫人討厭貓才不再飼養[18]。然而,據《午後曳航》的英譯者稱,三島為了寫出書中兒童虐殺、解剖幼貓的情節,在一位醫學院出身的作家朋友(很可能是安部公房)的協助下親手解剖了一隻貓。[19]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馳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20]

1969年5月13日,三島接受政治立場相左的東大全共鬥邀請,到東京大學駒場校區的900號教室參加辯論會,現場有約一千名學生。因為三島喜好健身,因此教室外學生畫的海報把他畫成舉著槓鈴、背一把武士刀的打赤膊壯漢,並寫著「東大動物園 特別陳列品『近代大猩猩』」[21]。這次的辯論會也由唯一到場拍攝的TBS電視台記者全程記錄,保存在綠山攝影棚數十年後,獲發掘出來進行數位修復,並訪談多位當事人及學者,剪輯為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闘〜50年目の真実〜)在2020年3月20日上映。

作品列表

更多資訊 原文名稱, 發表年代 ...
Remove ads

得獎記錄

  • 潮騷》——1954年,獲新潮社文學獎
  • 白蟻之巣》——1955年,獲岸田演劇獎
  • 金閣寺》——1956年,獲讀賣文學獎(小說部門)
  • 薔薇與海賊日語薔薇と海賊》——1958年,獲週刊讀賣新劇獎
  • 十日之菊》——1961年,獲讀賣文學獎(戲曲部門)
  • 絹與明察日語絹と明察》——1964年,獲每日藝術獎
  • 薩德侯爵夫人》——1965年,獲文部省藝術祭獎

中文版

更多資訊 書名, 譯者 ...
更多資訊 書名, 譯者 ...

電影

原作

更多資訊 製作年, 作品名 ...

戲劇演出

更多資訊 製作年, 作品名 ...

導演

更多資訊 製作年, 作品名 ...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