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果出任務》(英語:Argo,新加坡譯《救參任務》,中國大陸譯《逃離德黑蘭》,香港、馬來西亞譯《ARGO–救參任務》)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由班·艾佛列克自導自演的美國驚悚政治劇情片,編劇克里斯·泰瑞歐改編自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中的真實故事。2011年8月在洛杉磯開拍,拍攝地包括華盛頓特區和土耳其伊斯坦堡[5]。北美於2012年10月12日上映,並在2013年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情類電影及最佳導演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以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獎。[6]
亞果出任務 Argo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班·艾佛列克 |
監製 | 葛蘭·海斯洛夫 班·艾佛列克 喬治·克隆尼 |
編劇 | 克里斯·泰瑞歐 |
主演 | 班·艾佛列克 布萊恩·克蘭斯頓 亞倫·艾金 約翰·古德曼 |
配樂 | 亞歷山大·戴斯培 |
攝影 | 羅德里戈·普列托 |
剪輯 | 威廉·戈登伯格 |
製片商 | GK Films Smokehouse Pictures |
片長 | 120分鐘[1]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波斯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華納兄弟 |
預算 | 4450萬美元[2] |
票房 | 2.32億美元[2]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逃離德黑蘭[3] |
香港 | ARGO–救參任務 |
臺灣 | 亞果出任務 |
新加坡 | 救參任務[4] |
1979年,伊朗德黑蘭爆發伊斯蘭革命,全城大規模示威導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在同年11月4日時被暴民攻佔,66名美國外交官與平民被扣為人質,伊朗時任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公開要求美國必須將當時確診患癌而在美國避難的下野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引渡回伊朗。但在暴民攻佔大使館前,六名負責辦簽證的外交人員從後門逃跑,躲至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官邸避風頭。
人質危機持續至69天後,美國國務院與中情局合作對逃走的六名「過夜客人」安排撤離行動,請來救援專家東尼·門德斯與其上司傑克·歐唐納一同發表看法。由於大使館中有一本被切碎的員工名冊,一旦被革命衛隊安排的童工拼湊完成,則會完全洩漏六個人的資料,迫使國務院與中情局開會商討,決定用僞裝加拿大身份將這六個人遣送出國。他們一開始本來打算採用記者、國際教師及慈善人員的身份,但考慮到真實性不夠而只能重新想辦法。東尼與他分居的兒子通電話時看到電影《決戰猩球》,萌發讓六個人偽裝成「在伊朗取景的電影攝製組」的點子,獲得其他官員暫時准許後,來到洛杉磯伯班克製片廠找獲過奧斯卡獎的好萊塢化妝師約翰·錢伯斯,與他研究過後決定用一個未採用的電影劇本《亞果》,附上伊朗背景與一些《星際大戰》和《星際迷航》的情節和人物。
完成海報和劇本設計後,由於革命衛隊已經對德黑蘭國際機場加倍保全,東尼與約翰和他的製片合作夥伴雷斯特·席格舉行新聞發佈會,成功將電影推向新聞和雜誌以擴增真實性。回到華盛頓,東尼獲得美國政府的行動准許,先到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朗領事館進入德黑蘭。抵達後,東尼從入境處拿走多張入境表格,將取景的事情匯報給伊朗文化部,來到加拿大大使館與泰勒會面。泰勒說他們已經接到「關閉大使館回國」的命令、以及六個人的身份已被他們的女管家所知;於是讓他加緊節奏。東尼到達官邸時會見六個人,與他們解釋計劃與各自的身份背景後,打算在隔天帶他們去德黑蘭集市進行一場假取景。當晚,入住當地酒店的東尼收到當地文化部長的取景批准證明,於是花精力說服六個人前往德黑蘭大集市。
他們到集市前勉強通過抗議民眾,而跟著本地代表在市場裏取景時,卻遭到一名因為喪親而對外國人感到憤怒的不理性民眾的示威攻擊;雖然取景勉強結束,但六個人的面貌早已被革命衛隊偷拍下來作為對照。離開前的最後一晚,東尼與所有人核對身份與背景資料,認為已經萬事俱備卻接到歐唐納的緊急電話,稱電影救援方案已經被白宮幕僚長漢密爾頓·喬丹令下終止,取代而之的是派遣三角洲部隊對人質進行軍事救援,命令東尼丟下六個人直接回國。東尼對上司不負責任的安排憤怒不已,但只能聽從他們的安排,泰勒私下得知事情後為了防止引起慌亂,儘量對六個人隱瞞真相。
東尼回到酒店思考一晚上,最終決定不丟下他們六人,隔天清晨抱著必死的決心致電歐唐納,聲言自己會帶他們離開。歐唐納來不及阻止後不想仍由他去送死,冒險得罪上級、號召團隊重啓救援計畫,因情況危機而僥倖得到美國總統的准許。東尼來到官邸帶走六個人立刻前往機場,泰勒與他的妻子坐火車撤離至土耳其,離開前銷毀官邸的加密電話與重要資料。一行人抵達機場面對一大群嚴防死守的革命衛隊及機場保安,但還是在中情局和國務院的幫助下得到機票。並且順利用文化部長的考察准許信件,將沒有入境表格的事情騙過安檢處,直到檢票處時被幾名守衛攔下來排查。當中會說波斯語的美使館館員為守衛們講解電影的劇情與細節,以便通過檢查,一名守衛透過東尼提供的名片打電話到約翰與雷斯特的辦公室,確認屬實後才准許他們登機。
而六個人當中其中一人的頭像在大使館中拼湊出來,革命衛隊隊長發現與市場拍到的一人完全相同,於是帶兵開車闖進加拿大大使官邸搜捕。然而,他們到達後發現此地早已人去樓空,隨後便打電話通報機場。而機場裏一名守衛接到消息後跑到登機口通報,其他守衛發現上當後,立刻派遣一輛軍車和兩輛警車攔截飛機。所幸飛機在對方攔截前及時升空,並於幾分鐘後順利離開伊朗領空。所有人歡呼不盡、舉杯慶祝,六人平安無事地回到美國,中情局方面最終決定將功勞全部讓給加拿大。東尼將整個電影計畫送到中情局秘密檔案庫封存,傑克也通知東尼說他將得到中情局的「最高優秀獎」。但東尼首先回到自己的家與妻子和兒子團聚,也將自己留下的一張《亞果》漫畫腳本放在家中。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
東尼·曼德茲 Tony Mendez |
美國中情局救援專家(特務),負責策劃及執行救援行動,假名為凱文·哈金斯(Kevin Harkins)。 |
布萊恩·克蘭斯頓 Bryan Cranston |
傑克·歐唐納 Jack O'Donnell |
美國中情局副局長,東尼的上司,雖然一向聽從上級,但有時也會幫東尼說話。 |
約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
約翰·錢伯斯 John Chambers |
好萊塢特效化妝師,曾得過奧斯卡最佳特效獎,與東尼是舊識。 |
亞倫·艾金 Alan Arkin |
雷斯特·席格 Lester Siegel |
好萊塢老牌監製,負責配合東尼計畫演出。 |
維克多·賈博 Victor Garber |
肯尼斯·D·泰勒 Ken Taylor |
加拿大駐伊朗大使,協助六名美國人藏匿在大使官邸長達半年。 |
泰特·唐納文 Tate Donovan |
鮑伯·安德斯 Bob Anders |
年長的高級領事官,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 假扮身分為「導演,勞勃·貝克(Robert Baker)」。 |
可莉·杜瓦 Clea DuVall |
可拉·李齊克 Cora Lijek |
25歲,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助理,與馬克為新婚夫妻。 假扮身分為「編劇,瑪莉·安·波伊德(Mary Ann Boyd)」。 |
史考特·麥奈利 Scoot McNairy |
喬·史塔福 Joe Stafford |
29歲,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會說波斯語,與凱西為夫妻。 假扮身分為「副製片人,尚恩·畢賽特(Sean Bissett)」。 |
羅利·考克瑞 Rory Cochrane |
亨利·李·薛茲 Henry Lee Schatz |
來自愛達荷州的農業專員,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個性古怪。 假扮身分為「攝影師,麥可·麥斯韋恩(Mike Mcewan)」。 |
克里斯多福·鄧漢 Christopher Denham |
馬克·李齊克 Mark Lijek |
29歲,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領事官,與可拉為新婚夫妻。 假扮身分為「外景助理,提摩西·哈里斯(Timothy Harris)」 |
凱莉·畢許 Kerry Bishé |
凱西·史塔福 Kathy Stafford |
六個美國使館館員之一.因丈夫關係駐館擔任打字專員,與喬為夫妻。 假扮身分為「美術指導,瑞秋·迪華特(Rachel Dewart)」 |
凱爾·錢德勒 Kyle Chandler |
漢密爾頓·喬丹 |
美國總統卡特的白宮幕僚長。 |
克里斯·梅西納 Chris Messina |
馬里諾夫 Malinov |
伊朗當地革命部隊的領隊,曾到加拿大大使館問話。 |
泰托斯·韋利弗 Titus Welliver |
瓊·貝茨 Jon Bates |
隸屬美國國務院,負責提供救援行動方案。 |
基斯·札拉比加 Keith Szarabajka |
亞當·恩格爾 Adam Engell |
美國中情局局長,東尼和傑克的上司,一天到晚只會抱怨。 |
巴布·甘頓 Bob Gunton |
賽勒斯·范錫 Cyrus Vance |
美國國務卿。 |
理查·坎德 Richard Kind |
馬克斯·克萊 Max Klein |
美國作家協會理事長,與雷斯特為舊識,東尼和雷斯特負責前往與其洽談「假電影」《亞果》劇本版權。 |
歐米德·阿塔西 Omid Abtahi |
雷札·波哈尼 Reza Borhani |
德黑蘭當地人士,伊朗文化部派出的代表,向東尼率領的「假劇組」介紹市集風情及特色。 |
希拉·凡 Sheila Vand |
莎赫拉 Sahar |
泰勒大使家中的女管家,身為宗教人士,知道六個人的身份。 |
泰勒·席林 Taylor Schilling |
克莉絲汀·曼德茲 Christine Mendez |
東尼的妻子,分居中。 |
菲利浦·貝克·霍爾 Philip Baker Hall |
瓦倫·克里斯多福 Warren Christopher |
美國常務副國務卿。 |
阿德里安娜·巴碧悠 Adrienne Barbeau |
妮娜 Nina |
好萊塢女演員,雷斯特前妻。 在「亞果」中飾演銀河女巫瑟克希。 |
福德·哈吉 Fouad Hajji |
寇麥塔 Komiteh |
伊朗革命隊員,機場的守衛之一,曾經攔下六個人,但最後還是讓他們登機。 |
媒體綜評86分,《紐約郵報》、《舊金山紀事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紐約每日新聞》、《夏洛特觀察報》、《芝加哥太陽報》、《亞利桑那共和報》、《坦帕灣時報》、《紐約觀察者》、《娛樂周刊》、《Boxoffice》雜誌等媒體都出具滿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4%,影片獲得了極高的評價[18]。
美國媒體評價:「一部莊重大氣且精雕細琢,並具有黑色幽默現實主義的政治驚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稱完美」,「極端緊湊的結構混搭以近乎任性的幽默,還有貫穿始終的懸疑概念」,「發生在伊朗的緊張局勢和華府的策略爭鬥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無可批駁的精彩主線」。[19]
《明報》石琪給予兩星半(最高五星):「賓艾弗列亦好在沒有誇張炮製驚險火爆或怪雞笑料,而注重實感,保持低調。片中還有鬼馬雙老:亞倫·艾金演好萊塢過氣製片,尊古曼演化裝師,加上中情局與白宮的窘態,增添了妙處。」[20]
《頭條日報》祁佳仕:「緊張劇情令人捏幾把冷汗,幽默台詞莊諧並重,這樣一張一弛控制了故事節奏,再配合優秀的劇本和演員,還有美工展現出七八十年代的風貌,令電影很是好看。」[21]
《頭條日報》葉念琛:「電影沒驚天動地的救援場面,但過程依然緊張驚險得讓人手心冒汗。」[22]
《東方日報》范孤奴:「除了將拯救過程拍得緊張刺激外,賓艾佛力還刻意加入《星際大戰》及《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等科幻片元素,而影片在開場時以漫畫的形式來交代伊朗當時的政局,簡直是一絕!」[23]
影片自公映之日起,就因其對英國及紐西蘭大使館驅趕六名美國人質的錯誤描述而廣受爭議。而事實上,英國及紐西蘭在該事件中同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英國時任駐伊大使約翰葛姆爵士之秘書馬丁威廉在接受《每日郵報》的採訪中稱,最初正是他們獲得情報前往德黑蘭郊區先後找到了六名人質,並最初安置於馬丁的私人寓所[25]。之後考慮到安全因素,參與國一致認為加拿大大使館更利於藏身才將人質轉移。而紐西蘭大使館不僅準備了後備匿身居所,更是在營救旅程的最後安全護送人質至機場[26]。
伊朗當局認為該影片醜化了伊朗國家和人民,是「反伊朗」的,並準備推出一部名叫《總參謀部》的電影作為回應。
美國首周末收穫2012萬美元,名列第二位。次周末收穫1662萬美元繼續占據亞軍。[27]第三周末以1236萬的成績奪冠。最終北美累計1.36億,其他國際地區獲得9630萬,全球票房為2.323億美元[2]。
上一屆: 《靈動:鬼影實錄4》 |
2012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43周 |
下一屆: 《無敵破壞王》 |
上一屆: 《即刻救援2》 |
2012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 第42週(10月19日—10月21日) 第43週(10月26日—10月28日) |
下一屆: 《007 空降危機》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