鰈形目

双眼位于身体同一侧的辐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鲽形目

鰈形目學名:Pleuronectiformes)是條鰭魚綱的一,包含一支肉食性底棲魚類,統稱為比目魚[註 1],現存600餘,典型特徵是身體扁平寬闊,且雙眼位於身體同一側。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鰈形目
化石時期:古新世晚期 → 現代[1]
Thumb
一幅刻有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的雕刻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派: 櫛鱗派 Ctenosquamata
亞派: 棘鰭亞派 Acanthomorphata
類: 棘鰭類 Acanthopterygii
亞類: 鱸形亞類 Percomorphaceae
系: 鰺形系 Carangaria
目: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模式種
歐洲鰈 Pleuronectes platessa
下級分類
見正文
關閉

比目魚是可食用的經濟魚類,多為海產,棲息於熱帶寒帶中等深度的大陸架海域,少數生活在淡水中。長有雙眼的一側身體為背面,顏色較深;另一側為腹面,顏色較淺。沿背腹緣分別具長形的背鰭和臀鰭。休息時平臥在海底,部分身體經常埋入泥沙中,有些比目魚的背面顏色會變得接近於環境色,以與環境融為一體,避免被捕食者發現。

名稱

古漢語中,比目魚又稱ㄑㄩ(或作[4]

鰨亞目的比目魚,在現代漢語中俗稱鰨沙魚(又訛作「撻沙魚」)。因雙目塌陷,中國北方官話俗稱鰨目拼音北京方言白讀 tǎ má→tǎ ma,文讀 tǎ mò→tǎ mo,又訛作「塔瑪」)。粵語俗稱大地魚龍脷;「脷」為舌頭之意,因魚身扁平,貌似舌頭,故有此俗稱。

此外雙眼位於身體左側的比目魚又稱左口魚,其中鰈亞目的左口魚通稱魚,而鰈亞目中雙眼位於身體右側的則稱為魚。

分類

鰈形目共有600餘種,可分兩個[5]或三個亞目[6][7][8][9]

文化

相傳在東亞古代,比目魚被誤傳為僅有一隻眼睛,活動時必須雙魚並遊且形影不離,因而成為了愛情的象徵,常用來比喻出雙入對的戀人或夫妻(也可比喻交往密切的朋友)。初唐詩人盧照鄰的詩作《長安古意》中,便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的千古名句。古代中國古人還常將比目魚和比翼鳥[註 2]並稱為「鰈鶼(ㄐㄧㄢ)」或「鶼鰈」,衍生出「鶼鰈情深」「鰈鰈鶼鶼」「鶼交鰈合」等熟語,都成為恩愛情侶的代名詞。

民間傳說中所說的「皇帝魚」,指的也是比目魚,魚眼長在同一邊,魚身一邊厚一邊薄。傳說朱元璋吃一半後,放入水中還能遊走,故台語又稱「半旁魚」(pòaⁿ-pêng-hî; 切成一半的意思),即「半邊魚」。

「皇帝魚」的傳說還有很多版本,但傳說很難考究,比較有趣的一個傳說是,話說當時朱元璋皇覺寺出家當和尚時,有一天想吃魚肉的慾望突然莫名出現,便趁師父不在時外出,在河邊偷偷抓了一隻淡水比目魚火烤來吃,但是正當他在讚嘆此魚味道美味、無比可口時,突然被師兄弟發現並稟告主持和尚,為了避免被住持和尚責罵、挨罰,真命天子朱元璋開了金口,把吃了一半的魚即時丟入河中,並指著那剩下半邊的魚說:「住持師父。你看!這魚不是活得好好的嗎? 」想不到那剩下半邊的魚,竟然緩緩的游動起來,貼地而遊。從此,這美味無比的魚,就被稱作「皇帝魚」。

圖冊

Thumb
歐洲鰈歐洲主要商品魚
Thumb
無臂鰨美洲的淡水和海水中都有發現
Thumb
大比目魚是體型最大的比目魚,為漁業提供了豐厚的利潤
Thumb
大菱鮃是一種大型左口魚,常見於歐洲各地沙灘附近的淺海
Thumb
一隻左口魚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