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魂魄
中國哲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魂魄,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類似於西方所說的靈魂。在中國哲學之中,魂魄陰陽對反,魂為陽性精氣,魄為陰性精氣。[1][2]

概論
中國古代認為人體乃至萬物,皆附有精神靈氣,稱之為魂魄。[3]古來禮俗,人死之後,會以其所著之衣,置於屍魄之上。因為魂不在體內,所以將衣喚魂。若魂辨識到自己的衣服,則尋衣歸體。幡上並要書其姓名,以幫助亡魂返回其體。若喚魂後無復生,才為之舉行葬禮。[4]
人逝去後化為鬼,其魂氣(精神)屬陽歸於天;形魄(骨骸)屬陰歸於地。[5]聖王為敬奉死者,制定祭祀之禮,生人之魂,死後敬為神,生人之魄,死後敬為鬼。[6]
人若魂魄分去,則病;魂魄盡去,則死。若未得善終,則化為厲鬼作祟,造成禍害。道士、術家傳有種種拘錄及上章之法,用以招魂聚魄,驅鬼蕩邪。[7][8]《十洲記》載西海聚窟洲上有神鳥山,山有異寶返魂樹,取樹汁製為丸,名為驚精香、返生香。死者若聞其香氣,則可死而復生。[9]
中醫學
中醫氣哲學定義為人的表限只限定於兩種狀態,一是為魂態(精神充足、有活力、有鬥志...等等)而氣旺盛於五臟為循環為中心(心、肝、脾、肺、腎)另一種狀態為魄態而只能感受到情緒而氣旺盛於六腑為循環為中心(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兩漢時期,將「魂」、「魄」、「神」、「意」、「志」與五行、五臟相配,謂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志,脾藏意,若能制勝五行,調和五臟,則可安養延年。持古文經學者,如太玄經等,以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腎-水相配;持今文經學者,如黃帝內經等,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相配。 [15]
道教
批判
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謂之智。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孔子對鬼神抱持敬奉但不親近的態度,而以對人的關懷為重,大致上屬於不可知論者。[16]
按照馬王堆漢墓帛書出土的《易傳》,孔子(可能為託名)表示:「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表現了當時儒家以德行為重,不求福報的觀點,與事鬼神之巫師是「同途而殊歸」[17]。
《牟子理惑論》中質問牟子的人,主張「履道者,當虛無澹泊,歸志質朴」,不該「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並舉孔子的話為證[18]。
東漢王充大致上屬於無神論,在其著作論衡認為「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主張人死後無鬼[19]。其主張在南北朝時期,發展出范縝的形死神滅論,用以對抗佛教的輪迴轉世觀。[20]
南宋儒者朱熹認為屬陽的「魂」離散後為「神」,而屬陰的「魄」離散後為「鬼」。神為氣之伸,是陽氣之靈;鬼為氣之屈,為陰氣之靈。如此,鬼神只是從人身離散的氣之屈伸而已。人逝去後,此氣即散盡於天地之間。[2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研究書目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