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普尼克(俄語:гопник,羅馬化:gopnik,發音:[ˈɡopnʲɪk];烏克蘭語:гопник,羅馬化:hopnyk;白俄羅斯語:гопнік,羅馬化:hopnik ) [1],又譯戈普尼克,是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不良分子的稱呼,他們通常是工人階級背景的年輕人士(女性被稱為 gopnitsa ),大多居住在郊區[2],家庭教育程度低、收入低。[3]
此條目可參照俄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高普尼克的集體名詞形式是gopota(俄語:гопота),而這種次文化起源於俄羅斯帝國晚期的工人階級社區,並在20世紀下半葉在蘇聯的許多城市逐漸在地下出現,[4][5]然而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蘇聯解體帶來的貧困之下,高普尼克次文化才真正遍地開花,[6]並流行至2000年代。2010年代末,儘管類似高普尼克的青年幫派在俄羅斯以及其他斯拉夫和波羅的海國家仍然存在,但這股亞文化已大不如前。
民間將гопник這個詞中的ГОП解釋為Городское Общежитие Пролетариата(本地無產階級宿舍)的縮寫,這些是布爾什維克政府在十月革命後為窮人創建的救濟院,但實際上,這個詞可能與象聲詞гоп(gop)有關,指「很快地抓住或打擊某物」的行為,亦可能來自於俚語го́пать(gopat'),意思為「搶劫」。而《達爾辭典》則指出гопать一詞是一個老俚語,指「睡在街上」的行為,可能與俄羅斯黑手黨或聖彼得堡的犯罪者有關。 [7]
「Gopnik」一詞首次在出現書面語中是在Zoopark於1984年的歌曲《Gopniki》中。 [8]
高普尼克愛穿Adidas或Puma運動服,這股風潮是由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蘇聯代表團帶起。[9][10]他們亦愛吃葵花籽(在他們的俗語中被稱為semki [семки]或semechki [семечки]),尤以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高普尼克為主。[10]這種亞文化亦與俄羅斯的香頌音樂,尤其是blatnaya pesnya類的歌曲有關聯。而2010年代起的網絡迷因就將他們與Hardbass音樂聯繫起來。[11][12]高普尼克亦經常在公寓或學校等地方外腳後跟著地蹲踞,在俗語中被稱為на кортах(na kortakh,字面意思:在腿上坐)或на крабе(na krabe ,字面意思:蟹形)。[13][14]這種行為起源於蘇聯的監獄文化,以避免坐在寒冷的地面上。他們還被認為容易濫用藥物、酗酒、作出犯罪行為及引發球迷騷亂。 [14]
部分哥普尼克持有俄羅斯民族主義或泛斯拉夫主義的政治立場,[15]儘管左派、極右翼甚至新納粹的哥普尼克社區亦存在。在俄羅斯,一些高普尼克持有強烈的反西方觀點並支持普京政府。 [3]
其他國家中類似的亞文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