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熙 (化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1919年高崇熙考進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並於1922年考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在V.Lenher教授的指導下,在1926年獲得博士學位[1]。
高崇熙在美國求學期間,最爲人知的是對硒元素的研究。他在1925年至1926年間與導師發表了6篇與硒有關的論文[2],其中他對一氯化硒、一溴化硒與其他硒化合物的合成的研究最爲著名。
高崇熙畢業後回國,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的化學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的教授,教授定量分析、稀有元素[3]、無機製備、有機合成等科目[4]。他在1928年擔當系主任的職責,邀請張子高、薩本鐵、黃子卿等著名化學家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5],每門學科都找專門的教授任教,希望學生可以博採衆家之長,不存門戶之見[6],為化學系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三十年代,清華大學籌建化學館,高崇熙為籌建事宜傾盡心血,親自參加設計、施工和各種設施的安裝[1]。因此化學館又有一個別名——高公館[7]。
成就
高崇熙及其導師Lenher教授致力研究硒化合物的合成,例如一氯化硒、硒酸、某些硒酸鹽[10];以及硒與碲兩種元素的分離[11]。
在一氯化硒的合成中,過往科學家以爲其產物不得與水接觸,但經過高崇熙的多番嘗試,發現可在70%水的體系中製備一氯化硒,產率為90%[12]。
高崇熙對分析化學有重大的貢獻,他研究了很多方法來鑒定不同的有機化合物。對於醛類和酮類,他發現可以用鄰溴代苯甲醯肼[13]、間溴代苯甲醯肼[14]、對溴代苯甲醯肼等為鑒定劑;醇類和醛類化合物則可用二甲二氫雷瑣辛去鑒定[15];而胺類化合物,則可用間硝基苯甲醯異硫氰酸酯和對溴代苯甲基曡氮[16]去鑒定。
另外,高崇熙和陳克恢發現了陳-高反應,用A(體積分數為1%的醋酸水溶液)、B(把1g硫酸銅溶於100mL水的溶液)、C(2當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三溶液來鑒定麻黃鹼等苯乙胺衍生物[17]。

高崇熙一生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有很多當代化學家、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如胡亞東[21]、張青蓮[22]、雷興翰、龔育之[23]等。
評價
- 北京大學教授傅鷹: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國的無機化學便失掉了識途老馬。現在我們在定科學規劃的時候,便深感這一門學科帶路無人。
- 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胡亞東:正是,先生已乘「化學」去,此地空餘化學樓!先生一去不復返,亮節高風兀自留。[24]
紀念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