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骨塑型蛋白[1][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s)又稱骨形態發生蛋白,是一群由成骨細胞產生且具有促進骨形成作用的生長因子,屬於TGF-β超家族成員。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則是由多種組織分泌的一大類生長因子超家族。
骨塑型蛋白最初會如此命名,是因為其可以誘發異位性的骨頭生成,隨後發現其與細胞的增殖以及分化、細胞凋亡、形態發生時的細胞傳訊……等細胞發育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其中對於眼睛的發育更是有重要的影響。由於其對於發育的重要影響性,故若骨塑型蛋白的來源基因發生突變,將會造成Axenfeld-Rieger syndr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種眼睛相關的疾病)、眼壓提高、青光眼或前端體節畸形。
骨塑型蛋白又可依照其胺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及同源性,繼續細分。最初共分為骨塑型蛋白1、骨塑型蛋白2、骨塑型蛋白3、骨塑型蛋白4、骨塑型蛋白5(生物皮膚生長因子)、骨塑型蛋白6、骨塑型蛋白7,共七種,隨後又有十三種骨塑型蛋白被發現,因此目前種類達到二十種。(注意骨塑型蛋白1,由於並不屬於TGF-β的一類)。[3]
BMP | 已知的功能 | 基因位置 |
---|---|---|
BMP1 | *骨塑型蛋白 1 並不屬於蛋白質轉化生長因子的一員,它是一種作用在膠原蛋白原 l、ll、和lll上的金屬蛋白酶。和軟骨的發育有關。 | 8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8p21 |
BMP2 | 以雙硫鍵連結的同型二聚體(homodimer)在身體中作用。對於誘發軟骨及硬骨的生成、成骨細胞的分化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目前亦認為其有可能是 類視色素 的調節者。 | 20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20p12 |
BMP3 | 誘發硬骨的生成。 | 14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14p22 |
BMP4 | 調節牙齒、四肢、以及由中胚層發育而來的硬骨的形成。此外,其對於骨折的修復、上表皮的形成、腹背軸的形成,以及卵巢中濾泡的發育亦扮演重要角色。 | 14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14q22-q23 |
BMP5 | 參與軟骨的發育 | 6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6p12.1 |
BMP6 | 對成人的關節完整性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亦藉由調控肝抑鐵素,使身體中的鐵達到穩態(homeostasis)。 | 6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6p12.1 |
BMP7 | 在成骨細胞的分化、腎的發育及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其也誘發SMAD1的生成。 | 20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20q13 |
BMP8a | 和軟骨、硬骨的發育有關 | 1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1p35–p32 |
BMP8b | 在 海馬迴中表現。 | 1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1p35–p32 |
BMP10 | 可能對於胚胎的心肌細胞增厚(trabeculation)扮演重要角色。 | 2號染色體(人類); 位置: 2p14 |
BMP15 | 在濾泡及卵子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 X染色體(人類); 位置: Xp11.2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