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教育的形成是基於英國教育,皆由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國之一。馬來西亞教育注重考試制度,並以多種統一化考試來評定學生的學術資格和能力。
馬來西亞教育可分成幾個階段:
馬來西亞一共有兩個執法部門負責本國教育事務,它們分別為馬來西亞教育部(馬來文: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英語: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和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英語: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Malaysia)。教育部負責處理國立中學、國立小學事務,而高等教育部則負責處理國立及私立高等教育事務。馬來西亞政府和教育部提倡「強化國語,提倡英語,並掌握母語」的教育制度,鼓勵學生必須掌握兩語之外,也同時鼓勵各族學習自己的母語,因此馬來西亞人通常都能輕鬆掌握三種基本語言,大部份華人更因為家族的關係而懂得方言,馬來西亞人甚至會因為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的生活環境下懂得他族的母語。現今的馬來西亞學生也熱愛學習他族的母語或他國的語言(如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以讓自己的語文知識再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在馬來西亞的教育藍圖下,馬來西亞政府和法律明文規定所有馬來西亞國民必須接受5年中學和6年小學教育。公立中學以及公立小學為免費教育(義務教育),由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直接撥款贊助。同時,馬來西亞政府的「貸書計劃」也允許讓所有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國立學校學生借用所有課本,而後在學年結束前歸還。國立高等學府也獲得政府津貼學費。在地學生只需支付大約十分之一的學費就可完成大學課程。
馬來西亞的學前教育非常普及化。許多家長都會把孩子送入幼兒園進行學前教育,以便讓孩子們在上小學前打好基礎。
爲了提高馬來西亞學生與新加坡學生的競爭力,馬來西亞政府在這幾年開始推行正式的學前教育課程,也規定負責學前教育的教職人員必須接受專業訓練和擁有合格的專業證書才能教授學生。這些訓練包括兒童心理學、教學方法及其它與照顧和發展和發展兒童有關的課程。正式註冊的幼兒園也必須遵守政府所立下的條規。
在馬來西亞,絕大部分的小學都是政府學校,分為國民小學(馬來語:Sekolah Kebangsaan)及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兩種,只有非常少數的私立小學。目前,政府小學分成3個源流,即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稱為國民小學(國小);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華小);及以淡米爾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淡米爾文小學(淡小)。其中,國民型小學最初是由華人社區、印度社區和英殖民政府資助的。但現在這種類型的學校部分由馬來西亞教育部[2] [3]資助,為政府資助學校[4]。
這3種源流的小學雖然教學媒介語不一樣,但都採用共同的課程綱要,而且國文和英文都是華小和淡小的必修必考科。
華小一般上由該校董事部和教總一起管理和經營。該部主要負責行政、租借學校禮堂和食堂招聘的事務,而學校方針則還是得聽命於馬來西亞教育部。
其實,在之前還有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英文小學(英小),不過在《1967年國語法案》通過後,英小就於70年代中期全部被改制為馬來文為媒介的國小或華文為媒介的華小。在馬來西亞,家長都非常重視小學教育,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在2000年,小學的入學率高達96.8%。
馬來西亞中學(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英語:Secondary School)是馬來西亞一套5年強制性教育制度(中一至中五)。5年強制性教育包括PT3和SPM和2年非強制性的馬來西亞教育制度(中六)STPM。馬來西亞中學是由馬來西亞教育部所管理的。
1988-2020年間,在進入國民中學(SMK)/國民型華文中學(SMJK)前,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參考小六檢定考試(馬來語:Ujian Pencapaian Sekolah Rendah 簡稱:UPSR、英語:Primary School Achievement Test 簡稱:PSAT)的成績選擇並申請要入學的中學。學生可在完成學業後獲得畢業證書並自行選擇是否繼續深造,其在校表現比如擔任各種職位或能幫助其獲得額外分數以增加考取理想學校的機率。2021年4月,教育部長宣佈UPSR永久廢除。(現在是UASA(Ujian Akhir Sesi Akademik))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擁有三種模式那就是獨立中學、私立中學和國民型華文中學。
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是由董總管理的。它是馬來西亞華人創辦的一種中學,全國約60間,如寬柔中學,吉隆坡循人中學等等。推行著6年的教育。學生可報考統考和SPM作為其升學管道。
國民型華文中學,簡稱華中,是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後(1956-1962),接受政府建議「改制」的民辦華文中學,全國約81間,並納入國家教育的主流中,得到教育部的一部分津貼。
私立學校,或稱民辦學校,是指非由政府經營或管理的學校,相對應者為公立學校。其全部或者部分的經費依靠學費來維持經營而非公共資金。
大學先修班(Pre-University Education)是踏入大學的最後門檻,由馬來西亞教育部提供的升學途徑有馬來西亞高級學校文憑課程(中六)、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馬來西亞高級學校文憑課程(中六)是學生在完成中五課程後繼續修習的,完成中六課程後憑STPM成績申請國內外大學。而另一個途徑則是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該課程亦普遍上被認為比STPM寬鬆,在考獲佳績上相對容易,不過自2006年起此課程將會保留90%的學位於土著學生。同時本地公立大學亦偏向選擇以土著學生為主的大學先修課程畢業生。部分熱門科系如醫學系、藥劑系和法律系也會保留百分之七十的學位予土著學生。 除此之外,學生亦可報讀私立大學所開辦的大學先修課程(英語:Foundation Programme)或二至三年的文憑課程(英語:Diploma course)。學生亦可在私立中學選修國外先修文憑,當中包括"A"水準考試、IB課程、南澳大學先修課程(英語:SACE)等。
馬來西亞的高校從名稱上就是有嚴格級別的,分為大學級別、大學學院級別及學院級別,這些劃分是非常嚴格的,是高等教育部審核評估後給予的資格。一般來說從學院升格為大學學院或大學學院晉升為大學都是要經過至少5年的發展,高等教育部從辦學質量,學校設施和教學環境、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等各個方面進行考核和評估,然後再給予合格的院校進行晉升。這些制度在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是相同的。
本地學生只可以憑著STPM或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申請進入本地國立大學。一些國立大學如馬來亞大學亦接受本地生以國外先修文憑申請,前提是在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馬來文科取得至少良好(Grade C) 成績以及歷史課取得至少及格(Grade E)成績。此外,馬來西亞的公立大學在錄取新生方面採取「種族固打制」,其制度腐敗、教學質量偏低等問題也造成馬來西亞華裔和印裔畢業生大量外流,新加坡、澳大利亞及台灣都是不少馬來西亞學子出國求學的選擇。
許多學生選擇到私立的高等學府深造,而這些高等學府也會與國外大學合作。此外,馬來西亞亦吸引不少國外著名大學前來本地開設分校,其中包括諾丁漢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南安普敦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蒙納士大學(英語:Monash University)等。
國際學校(英語:International School)主要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私立學校。此校課程同時銜接部分歐美國家的教育系統。馬來西亞的國際學校提供的課程和國際性考試包括"O"水準考試、"A"水準考試和IB課程。
馬來西亞擁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考試制度。由於馬來西亞教育非常注重考試制度,因此會以許多種統一化考試來評定一位學生的學術資格和能力。政府學校的學生平均每2或3個月就必須接受一次全科考試。每位小學生一年需要接受4到7次全科考試(視學級而定);而政府中學學生一年需要接受4次以上全科考試(視學級而定)。無論是學校的普通考試或是統一化考試的成績都將會永久記載在馬來西亞教育部考試局的系統裡。
無論是國民學校(SK)或國民型學校(SJK),所以考試制度都依據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佈和規定的考試制度來執行。 每位小學生在六年級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小六鑑定考試」(簡稱UPSR),如華小和淡小學考生在UPSR考試中在兩份馬來語試卷,即國語書寫(BM Penulisan)和國語理解(BM Pemahaman)中其中一份試卷不及格(即獲得「E」評級,為40分以下的分數),考生下一年將被編入中學預備班(Kelas Peralihan/Remove Class),無法直升到中一班。 UPSR現已取消。
如今,小學六年級華小和淡小學生必須在校本評估(馬來語: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英語:School Based Assessment)的馬來文掌握程度(馬來語:Tahap Penguasaan)中達到第四(TP4)至第 六級(TP6);反之必須參加六年級馬來文能力測驗(馬來語:Ujian Pengesanan Literasi Bahasa Melayu Tahun 6;UPLBM),以決定是否能直升中一;測試不過關者,都必須進入預備班( 馬來語:Peralihan、英語:Remove Class),一年後才能進入中學中一。
年齡 | 學級(中文名稱) | 學級(英文名稱) | 學級(馬來文名稱) | 考試 |
---|---|---|---|---|
7歲 | 一年級 | Year 1(簡稱Y1) | Tahun 1 | 校方的其他考試 |
8歲 | 二年級 | Year 2(簡稱Y2) | Tahun 2 | 校方的其他考試 |
9歲 | 三年級 | Year 3(簡稱Y3) | Tahun 3 | 校方的其他考試 |
10歲 | 四年級 | Year 4(簡稱Y4) | Tahun 4 |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
11歲 | 五年級 | Year 5(簡稱Y5) | Tahun 5 |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
12歲 | 六年級 | Year 6(簡稱Y6) | Tahun 6 |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
評級 | 分數要求 | 等級描述 |
---|---|---|
A | 80分以上 | 卓越(Cemerlang) |
B | 65—79分 | 優良(Kepujian) |
C | 50-64分 | 滿意(Memuaskan) |
D | 40—49分 | 達到最低水平(Mencapai Tahap Minimum) |
E | 未達40分 | 未達到最低水平(Belum Mencapai Tahap Minimum) |
TH | TH | 缺席(Tidak Hadir) |
無論是國民中學(SMK)或國民型華文中學(SMJK),所有考試制度都依據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佈和規定的考試制度執行。自2014至2022年期間,每位中學生在中三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中三評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簡稱PT3),考生在該考試中的成績將會直接影響到考生未來兩年的高中生涯會被編入什麽科系,分別為理科班和文科班。這種分班制度稱為文理分科。自2022年起,PT3已永久廢除, 文理分科將依據中三校內學術期末考試 UASA(Ujian Akhir Sesi Akademik)成績而定。
理科班的科目以數理科為主,較廣泛的科目為:
而文科班則注重人文課程,大部分文科生除了主修語文課之外,也會修讀一些在文科班比較廣泛的科目,如:
考生在中五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Sijil Pelajaran Malaysia,簡稱SPM)。考生必須在SPM考試中考獲歷史科與馬來語及格的成績,如其一不及格考生將無法獲得該文憑,且不能留級。考生若有意可在該學期結束後離校自修並在下一年通過教育部申請重考。而在SPM考試中成績符合標準的考生將會自動被安排成為中六課程的學生。但這個課程非強制性要求學生就讀,學生能選擇就讀中六課程(STPM)或其他升學管道如A-Level、大學預科班,或進入私立大學獨自設立的大學預備班(Foundation)課程。
年齡 | 學級(中文名稱) | 學級(英文名稱) | 學級(馬來文名稱) | 考試 |
---|---|---|---|---|
13歲 | 預備班 | Transition Class(簡稱TC)、Remove Class(簡稱RC或Remove) | Peralihan |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13或14歲 | 中一(五號) | Form 1(簡稱F1) | Tingkatan 1(簡稱T1) | 入學評估、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14或15歲 | 中二(六號) | Form 2(簡稱F2) | Tingkatan 2(簡稱T2) |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15或16歲 | 中三(七號) | Form 3(簡稱F3) | Tingkatan 3(簡稱T3) |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進入中四學期前 | 被編入 / 選擇所要攻讀的科系(理科班 / 文科班) | |||
16或17歲 | 中四(八號) | Form 4(簡稱F4) | Tingkatan 4(簡稱T4) | 中四評估、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17或18歲 | 中五(九號) | Form 5(簡稱F5) | Tingkatan 5(簡稱T5) | 3月月考、年中考試、SPM預考、SPM正式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完成中學課程 / 繼續升學 | ||||
18及19歲,或19及20歲 | 中六(十號及十一號) | Form 6(簡稱F6) | Tingkatan 6(簡稱T6) | 大學先修班,三個學期的月考、期考、STPM預考、STPM正式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
評級 | 初中(中一 — 中三) | 高中(中四 — 中五) | ||
---|---|---|---|---|
分數要求 | 等級描述 | 分數要求 | 等級描述 | |
A+ | — | — | 90分以上 | 最高等卓越(Cemerlang Tertinggi) |
A | 85分以上 | 卓越(Cemerlang) | 80—89分 | 高等卓越(Cemerlang Tinggi) |
A- | — | — | 70—79分 | 卓越(Cemerlang) |
B+ | — | — | 65—69分 | 最高等良好(Kepujian Tertinggi) |
B | 70—84分 | 優良(Kepujian) | 60—64分 | 高等良好(Kepujian Tinggi) |
C+ | — | — | 55—59分 | 上等良好(Kepujian Atas) |
C | 60—69分 | 良好(Baik) | 50—54分 | 良好(Kepujian) |
D | 50—59分 | 滿意(Memuaskan) | 45—49分 | 上等及格(Lulus Atas) |
E | 40—49分 | 掌握最低標準(Menguasai Tahap Minimum) | 40—44分 | 及格(Lulus) |
F | 未達40分 | 未達到最低標準(Belum Menguasai Tahap Minimum) | 未達40分 | 不及格(Gagal) |
TH | TH | 缺席(Tidak Hadir) | TH | 缺席(Tidak Hadir) |
2015年,馬來西亞教育部修改和大幅度提高了中學(中一到中三,包括預備班)每個評級的分數要求。教育部也計劃將及格分數要求從原有的40分提高到50分或60分,目前教育部已在少部分學校實行50分或60分及格制。
課外活動(Kegiatan/Aktiviti Kokurikulum)是課堂教學過程(kurikulum)之外,任何有計劃延伸的課程輔助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增加、強化和實踐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5]
1967年12月28日政府公報《學校(學習課程規定)條例》(No. 5652 Jil. 11/Bil. 27),被稱為「團體活動」(Kegiatan Kumpulan);1997年12月31日政府公報《教育(國民輔助課程)條例》(PU (A) 531/97)將輔助課程定義為「政府和政府資助學校的課外活動,包括以下內容:參加體育運動和遊戲、參加協會和俱樂部、參加制服團體,或者是教育部長決定的其他活動。」[5]
2007/08學年開始,申請國立大學的中學生,除了評估SPM或STPM成績之外,課外活動占有10%分數。單項課外活動分別根據四項計分,即:出席率(50%)、參與程度(20%)、表現能力(20%)和擔任職位(10%);所有中學生都必須兼顧學習成績、品行和課外活動,大學篩選考試成績接近的學生,課外活動和品行分數較高的學生,將更有機會優先獲得國立大專生資格。[6] 課外活動是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必修課,所有國立大專生必須參加至少兩項活動,其中一項必須是體育相關活動。
課外活動分為三個項目,包括:
大學考生申請國立大學的10%課外活動分數,將根據以上三個項目的兩個最高分數平均計算得出。[7] 例如:某學生在第I項目獲得58%、第II項目獲得88%和第III項目獲得74%,將兩個最高分數項目平均計算:88 + 74 = 162/2 × 10%,獲得申請國立大學的課外活動分數為8.1%。[a]
近年來,聯邦政府對各類學校的「學校維修及發展特別撥款(簡稱:特別撥款)」數額如下,該特別撥款是用於維修和維護校舍用途的。
各類型學校獲得撥款數額(RM100,000,000) | ||||||||||
---|---|---|---|---|---|---|---|---|---|---|
學校類型 | 2008年 | 2009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國小 | 5 | 4 | 1 | 4.5 | 不詳 | 2.5 | 2.5 | |||
華小 | 0.5 | 0.95 | 0.7 | 1 | 1 | 0.5 | 0.5 | 0.5 | 0.5 | 0.5 |
淡小 | 1 | 1 | 0.5 | 0.5 | 0.165 | 0.5 | 0.5 | |||
教會學校 | 1 | 1 | 0.5 | 0.5 | 0.165 | 0.5 | 0.5 | |||
瑪拉初級理科學院 | 1 | 1 | 0.5 | 0.5 | 不詳 | 0.5 | 0.5 | |||
政府資助宗教學校 | 1 | 1 | 0.5 | 0.5 | 不詳 | 0.5 | 0.5 | |||
全寄宿中學 | — | 1 | 0.5 | 0.5 | 不詳 | 0.5 | 0.5 | |||
註冊的宗教私塾學校 | — | — | 0.5 | 0.25 | 不詳 | 0.5 | — | |||
國民型華文中學 | 0.2 | 0.3 | 0.15 | 0.25 | 0.15 | 0.15 | — |
馬來西亞政府主流教育制度多為威權體制教育校園[8],且以應試教育為主[9]。在政府主流制度的中小學也對學生進行多的與人權對立的規制,包括禁止學生攜帶手機[10],儀容(校服規制[11]、髮禁[12]),有學生不符合規制則強制性地成為學校「標準」形象[13]。此外無論是大小懲,也可對學生進行體罰[14],甚至是對學生的攜帶物做出「突擊檢查」,沒收「違禁品」,且不可攜帶更多的金額到校(特別事項除外)[15][16],多需要家長或是親屬陪同才可贖回。無論是私立或是公立,在馬來西亞無以上的規制的校園是極稀有的。
自馬來西亞學生運動而產生了《1971年大專法令》,箝制馬來西亞大專生的人權[17],至今還成為大馬教育的流行議題[18]。
數十年前,每逢SPM成績放榜時,華文考獲特優(A+,A,A-)的百分比偏低的問題一直受到華社的關注。2013年共有51685名考生報考華文,但只有0.63%的學生考獲A+。而許多學生因為華文科失利而錯失獎學金、無法成為全A生甚至無法申請師訓,讓華社不得不懷疑是否有陰謀論的存在企圖消滅華文教育。[19]
許多學校包括國民型華文中學和獨中的華裔生都能在馬來文和英文考獲A等,但唯獨在華文科失利。王鴻財曾在百格的採訪展示一則數據顯示,2015年八打靈公教國民型華文中學一共有525名考生,英文科有174名考生考獲A+,但是華文科只有2位學生考獲A+。[20]
此外,華文科的批改方式過於苛刻一直以來都是學生一直投訴的問題。2011年,馬華聯邦直轄區教育局主任王鴻財表示,本身曾接獲批改華文試卷老師投訴,指考試局負責人限制批改老師只能依據他們提供的答案給分,考生答錯甚至遭扣分。[21]
雖然華文科難以考獲特優(A+,A,A-)的問題在近幾年已獲得改善[22][23][24],但依舊是SPM眾多語文科當中最少人考獲A的科目。[25][26]
在KBSM的歷史課本,對開闢吉隆坡的葉亞來[27]尚因多種馬來西亞種族歷史因素而有內容爭議。以及在KSSM的小五課本中有多的錯誤[28]。
華校提倡中文而強制學生禁止說方言,甚至將方言跟髒話相提並論[16],但仍然還是有校方私下在校內說方言。馬來西亞講華語運動在社會上形成對方言的歧視[29],也有「講方言就罰款成為莘莘學子的鮮明記憶」的言論[30],但現今這事情在社會以及校園開始有改善[31][32]。
2021年2月11日,前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接受《自由今日大馬》訪問時認為,馬來西亞教育體系中過分強調伊斯蘭,使得教育制度看起來幾乎讓每個學生未來都會成為烏理瑪(伊斯蘭教宗教師),學校教育應該重視技術和科學;他也表示,在教育課程中納入更多伊斯蘭教義從來不是馬來西亞政府的政策,這是某些部長和公務員的議程[33]。
2023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由於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教育部決定在全國推動「與巴勒斯坦同在」團結周活動,並動員教育部旗下所有學校、技職學院、大學預科班學院及師訓學院,共同響應政府捍衛巴勒斯坦人民權利和自由的立場。該部門指出,在團結周期間將舉辦各種活動,並將根據現有指南進行調整,學校和學生團體都會參與,而祈禱等靈性活動僅涉及穆斯林學生。教育部發文告說:「這項活動旨在灌輸學生人權和行善等人道價值觀,包括對其他人所經歷的痛苦抱持同情心和關懷,不計較種族、宗教或社會地位。」[34]不過該活動因有學生蒙住臉舉起玩具槍打扮成聖戰士和將宗教帶入校園引來包括執政黨及民間人士反對和批評。」[35][3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