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王國
1926~1973年间的中亚一王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富汗王國(普什圖語:د افغانستان واکمنان,羅馬化:Dǝ Afġānistān wākmanān;達利語:پادشاهی افغانستان,羅馬化:Pādešāhī-ye Afġānistān)是中、南亞的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成立於1926年,是阿富汗酋長國的繼承國。這是第一位國王阿曼諾拉汗在登基7年後宣布的。1973年阿富汗政變結束了君主制,改為阿富汗共和國。
阿富汗王國 | |||||||||
---|---|---|---|---|---|---|---|---|---|
1926年—1973年 | |||||||||
國歌: 〈王室歌〉 شاهي سلام (1926年—1943年) 〈大行禮〉 لوی سلام (1943年—1973年) | |||||||||
首都 | 喀布爾 33°N 65°E | ||||||||
官方語言 | 普什圖語、達利語 | ||||||||
宗教 | 伊斯蘭教(國教,99%) 其他(1%) | ||||||||
政府 | 單一制絕對君主制(1926年—1964年) 單一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1964年—1973年) | ||||||||
國王 | |||||||||
• 1926年—1929年 | 阿曼諾拉汗 | ||||||||
• 1929年—1933年 | 穆罕默德·納第爾·沙阿 | ||||||||
• 1933年—1973年 | 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 | ||||||||
首相 | |||||||||
• 1929年—1946年(首) | 穆罕默德·哈西姆·汗 | ||||||||
• 1972年—1973年(末) | 穆罕默德·穆薩·沙菲克 | ||||||||
立法機構 | 大支爾格 | ||||||||
• 上議院 | 長老院(1931年—1972年) | ||||||||
• 下議院 | 人民院(1931年—1972年) | ||||||||
歷史 | |||||||||
• 建國 | 1926年6月9日 | ||||||||
• 內戰 | 1928年—1929年 | ||||||||
• 修改憲法 | 1964年10月1日 | ||||||||
• 君主制廢除 | 1973年7月17日 | ||||||||
面積 | |||||||||
1973年 | 652,864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73年 | 12,108,963人 | ||||||||
貨幣 | 阿富汗尼 | ||||||||
電話區號 | 93 | ||||||||
ISO 3166碼 | AF | ||||||||
| |||||||||
今屬於 | 阿富汗 |
歷史
阿曼諾拉汗熱衷於國家現代化,導致保守勢力在許多場合造成社會動盪。1927年,當他訪問歐洲時,叛亂再次爆發。他將王位讓給了其兄伊納阿圖拉汗。伊納亞圖拉汗只統治了三天,就被叛亂領袖哈比布拉·卡拉卡尼奪取政權,恢復了該酋長國的地位。[1]
10個月後,阿曼諾拉汗手下的戰爭部長穆罕默德·納第爾從英屬印度流亡歸來。他的英國支持的軍隊洗劫了喀布爾,迫使哈比布拉·卡拉卡尼討論停戰協議。最後,穆罕默德·納迪爾的部隊逮捕並隨後處決了卡拉卡尼。穆罕默德·納第爾恢復了王國,於1929年10月被宣布為阿富汗國王,並繼續恢復最後一位國王阿曼諾拉汗的改革道路。他的兒子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繼承了他的王位,他的統治始於1933年,持續了39年。阿富汗最後一位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最終被他的堂兄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推翻,後者成功地結束了長達數世紀的君主制,建立了阿富汗共和政府。正是在查希爾·沙阿的領導下,阿富汗政府尋求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尤其是與蘇聯、法國、英國和美國的關係。[2]
1934年9月27日,在查希爾·沙阿統治期間,阿富汗王國加入了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富汗保持中立,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阿富汗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但與納粹德國有關係,但在英蘇入侵伊朗後斷絕了關係。[3]
阿富汗於1946年8月29日加入聯合國。[4]1947年,阿富汗是唯一一個投票反對巴基斯坦加入聯合國的聯合國成員國。[3]這主要是由於王國對普什圖尼斯坦的主張。尼基塔·赫魯雪夫於1955年訪問了首都喀布爾,支持阿富汗對普什圖尼斯坦的主張。[3]阿富汗也在1961年成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當時的阿富汗總理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為阿富汗的現代工業和教育發展努力工作。1973年7月,達烏德·汗在查希爾·沙阿不在的時候發動了一場不流血政變。下個月,查希爾·沙阿退位,希望避免內戰,這標誌著阿富汗王國的正式結束和共和國的開始。
地理
阿富汗王國西與伊朗接壤,北與蘇聯接壤,東與中國接壤,南與巴基斯坦接壤。這個多山且乾旱的國家面積為652,200平方公里(251,830平方英里)。奇怪的形狀和邊界是由於阿富汗成為了俄羅斯和英國之間的緩衝地帶。瓦罕走廊是緩衝區的一個例子。冬天大部分地區都下雪,降雨量也很少。[5]
人口統計資料
這個國家由不同的民族組成,如普什圖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和其他許多民族。
大多數阿富汗人是穆斯林,約占總人口的99%。大約80-85%的穆斯林人口是遜尼派,其餘是什葉派。
經濟
就像過去和現在的阿富汗一樣,該國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農業和礦業。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都投資阿富汗經濟,試圖獲得影響力。1951年,阿富汗和美國在喀布爾簽署了一項幫助經濟發展的協議,並在1954年開始建造一條從特爾梅茲到馬扎里沙里夫的100公里長的管道。阿富汗從美國進出口銀行獲得18,500,000美元,幫助他們購買美國的材料、設備和服務,用於赫爾曼德河谷發展項目。
1961年8月,由於首相穆罕默德·達烏德汗對普什圖尼斯坦的強硬立場,巴基斯坦關閉了與阿富汗的邊界,但在達烏德汗辭職後,邊界於5月重新開放。[7]
該國擁有滑石、雲母、銀、鉛、綠柱石、鉻鐵礦、銅、天青石和鐵礦石礦藏。
軍事
查希爾·沙阿國王的堂兄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於1956年分別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簽署了價值300萬美元的武器交易和3250萬美元的武器交易。這筆交易讓阿富汗軍方進口了T-34坦克和米格-17戰鬥機。到1973年,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阿富汗軍官在蘇聯接受過訓練。[3]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