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沙銅官窯,又稱長沙窯,唐五代時期南方民窯,出產青瓷,同時運用多種裝飾技法,品類繁多。[1]長沙窯窯址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丁字灣街道內,因為最初發現地在銅官鎮瓦渣坪,又稱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2]與後世官窯並無聯繫。該窯已被廢棄千年,也未見相關文字記錄。根據遺址地層推斷,窯場創燒於中唐,晚唐、五代為其極盛期,其後衰落。[2]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釉下彩器物,系此前未見之工藝,被視為釉下彩裝飾的源頭,對宋彩繪瓷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長沙銅官窯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唐朝至宋朝 |
編號 | 3-224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遺址坐落在湖南省東北部的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和丁字灣街道一帶,沿湘江東岸分布,分銅官鎮和石渚湖兩大窯區。歷史上長沙窯並未見於任何史書的記載,但據研究,它應從岳州窯發展而來,始於唐初,興盛於中晚唐,而衰落五代末期至宋朝初期。它是一處民間的瓷窯,早期以燒制碗、盆、壺、罐等生活器具為主,後來也兼燒鎮紙、硯台等文房用品和動物造型的玩具。其製品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有不少出口,遠銷至日本、朝鮮、暹羅、南洋甚至西亞、非洲等地。
長沙窯早已廢棄達千年之久,目前僅存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已發掘了19處瓷窯,最大的達萬餘平方米。不少遺址內瓷器碎片堆積如山(自古瓦渣坪的地名由此而來),最厚的達4米之多。其中較典型的是陳家坪窯,它是一座龍窯,依山而建,窯床為斜坡式,長34米,寬4米,坡度約20度。其火膛、火門和風道、煙道等均為磚砌,窯底部有多層燒結面,窯內還殘存一些窯具。
長沙窯附近曾有著豐富的瓷土,部分採礦洞坑留存至今。現在古窯周邊的製陶業依舊比較發達,部分小型作坊還在使用傳統的工藝進行生產。
長沙窯是在1957年被發現的,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已出土了大量瓷器碎片。從這些器物來看,長沙窯瓷器的胎質多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綠、藍、醬、黃等色為主,釉層較厚。它們的造型美觀別致,樣式新穎多變,尤其是瓷塑的動物玩具更是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而將文字和繪畫用於紋飾,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文字有民歌、詩文、諺語等,書寫在器物明處。繪畫有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圖案清新自然,頗具生活情趣。
長沙窯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貼花、貼花、刻劃花、印花、鏤空和雕塑等裝飾技法,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2]唐朝以前的瓷器多為青瓷單色釉。而自唐朝以後,人們開始使用釉下彩技法,就是將鐵、銅等呈色劑摻入顏料,用毛筆在未燒制的瓷器上上繪飾圖案,然後再覆蓋上一層釉並焙燒,使色彩從釉下呈現,大大提升了美觀度。這種技法是陶瓷製作和裝飾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長沙窯發現以前,人們只能找到最早為宋朝生產的此類瓷器。而長沙窯出土的一些釉下彩瓷器都有銘文標示「元和三年」(808年)、「開成三年」(838年)、「大中九年」(855年)等紀年,因此可將釉下彩出現的最晚年代前推至唐。同時根據唐代關於湘瓷的一些文章詩句,並結合考古的地層關係,這裡也被基本認定為就是釉下彩的發源地。
岳州窯與長沙銅官窯所處地域相近、部分時段的部分瓷器產品特徵相近。有學者認為兩者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也有學者認為是同一窯口的時間地點不同的發展階段。[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