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瓷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瓷器。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是有些青瓷因為含鐵量不純化,還原氣氛並不充足,色調便會呈現黃色或者黃褐色。獨特的灰綠色青瓷釉是釉胎在燒結中從三氧化二鐵轉換成一氧化鐵氧化鐵化合物轉換的結果。[1]

Thumb
綠釉騎馬人物紋壺 漢朝出土
Thumb
10世紀晚期宋朝(960年-1279年)灰砂岩青瓷釉執壺;壺嘴形若鳳首。

歷史

青瓷在西方亦有用於描述灰綠色。有觀點認為,青瓷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2]王仲殊(1982年)聲稱,這類的陶瓷釉碎片從浙江省一處東漢(25年-220年)古墓挖掘出土;此類型陶瓷到了三國(220年-265年)已經家喻戶曉。[3]學者理察·杜瓦(2002年)則不同意王仲殊的分類,指出真正的青瓷燒制技術──爐溫至少需要1,260°C(2,300°F),匠人一般偏好爐溫範圍為1,285°到1,305°C(2345°到2381°F),並且經過降火過程──直至北宋(960年-1127年)初期才被發明。[1]

學者奈傑爾·伍德(Nigel Wood,1999年)指出,最早在北宋時期製造出的龍泉青瓷器皿,有著青、藍綠及橄欖綠色釉,並且含有大量的成分,在後來脫離了粗陶器的窠臼而造就了景德瓷德化白瓷的輝煌。[4]

圖集

相關參見

參考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