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爪龍(屬名:Gryponyx,意為「鉤形的爪」)是蜥腳形亞目大腳類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在南非自由邦南部發現。[1]
描述
非洲鉤爪龍所知於正模標本SAM 3357-59,為一具近乎完整的顱後骨骼,包括部分脊柱、骨盆、兩條前肢及後肢。估計該屬長約5米(16英尺)。其收集於斯托姆博格群(卡魯盆地)的上艾略特組,化石時期為早侏羅世赫塘階至錫內穆階。[1]
該屬最初被布魯姆(1911年)描述為一種獸腳類。[1]休尼(1932年)命名了鉤爪龍科(Gryponychidae)以包含鉤爪龍及鷹爪龍,並將該科歸入肉食龍類。[2]加爾東和克盧弗於1976年將非洲鉤爪龍列為哈氏大椎龍(Massospondylus harriesi)的異名,[3]而後者又於1981年被麥可·庫珀列為刀背大椎龍(Massospondylus carinatus)的異名(現在將哈氏大椎龍視為疑名[4])。[5]然而,瓦斯孔塞洛斯與耶茨(2004年)發現鉤爪龍具有足夠不同於其它原始蜥腳形亞目的特徵以獨立成屬,且可根據以下特徵區分於其它分類單元:①第一掌骨總長超過最大近端寬度;②恥骨領長而窄,且擁有筆直側緣。儘管該研究並不正式,但作者仍使用耶茨等人(2004年)的蜥腳形亞目數據集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發現鉤爪龍是最原始的大椎龍科。[6]呂君昌等人(2010年)亦得出相同結論。[7]耶茨等人(2010年)發現鉤爪龍與大椎龍科及近蜥龍類形成三分支。[8]然而,鉤爪龍仍有待正式的重新描述。
本屬還有另外兩個物種被描述:德蘭士瓦鉤爪龍(G. transvaalensis)是根據德蘭士瓦省晚三疊世灌木砂岩組發現的指骨及後肢跖骨所描述,泰氏鉤爪龍(G. taylori)則是根據自由邦南部上艾略特組發現的骶骨及骨盆邊緣所描述。[4]加爾東與克盧弗(1976年)將泰氏種列為哈氏大椎龍的異名,並將德蘭士瓦種列為疑名。[3]庫珀(1981年)將兩者均列為刀背大椎龍的異名,[5]加爾東與阿普徹奇(2004年)則將兩者均視為疑名。[4]
詞源
本屬由羅伯特·布魯姆於1911年首次命名,模式種是非洲鉤爪龍(Gryponyx africanus)。屬名取自希臘語grypos(彎曲的、鉤形的)及onyx(爪),種名指正模標本發現於非洲。[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