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英文:Second Plague Pandemic),是指從歐洲黑死病開始的世界上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大約從14世紀起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1][2][3]。 1347年起,黑死病在四年內導致歐洲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30%-60%[4][5][6]。儘管在黑死病之後,鼠疫在大部分地區消退,但時常出現地方性流行。17世紀起,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再度爆發,直至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1][2]。 此後,19世紀中葉,鼠疫桿菌的一種新毒株在亞洲地區導致第三次鼠疫大流行[3][7]。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6世紀-8世紀)期間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早的鼠疫大流行[3][8]。查士丁尼大瘟疫中,據估計有2500萬-1億人病死,約25%-60%的歐洲人口死亡[9][10]。此後,鼠疫在歐洲不再出現,直至14世紀的黑死病爆發。
對於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源頭,存在爭議,一說起源於中亞或克里米亞[11], 一說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12],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13],等。1347-1351年間,黑死病導致歐洲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30%-60%[4][5][6]。此後,鼠疫時常出現地方性爆發,直至19世紀初,在各地造成的人員死亡情況也各不相同。
19世紀中葉,清朝雲南地區爆發鼠疫,成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源頭[3][7]。此次疫情直至1960年左右才逐漸平息。此後,在世界範圍內,零星的鼠疫感染依然會出現。
時間 | 疫情名稱 | 地點 | 死亡人數 |
---|---|---|---|
1347–1351年 | 黑死病 | 歐洲、中東、亞洲 | 7500萬-2億 |
1563-1564年 | 1563年倫敦鼠疫 | 英國 | >20,000 |
1582-1583年 | 特內里費島鼠疫流行 | 西班牙 | 5,000-9,000[14] |
1592-1593年 | 1592–1593年倫敦鼠疫 | 英國 | >19,000 |
1629-1631年 | 1629–1631年義大利鼠疫 | 義大利 | 1,000,000 |
1633-1644年 | 明末大鼠疫 | 中國 | >200,000 |
1647-1652年 | 塞維亞大鼠疫 | 西班牙 | 500,000 |
1656-1658年 | 那不勒斯鼠疫 | 義大利 | 1,250,000 |
1665-1666年 | 倫敦大瘟疫 | 英國 | 100,000 |
1675-1676年 | 1675–1676年馬爾他島鼠疫 | 義大利 | 11,300 |
1679年 | 維也納大鼠疫 | 奧地利 | 76,000 |
1681年 | 布拉格鼠疫 | 捷克 | 83,000 |
1710-1712年 | 大北方戰爭鼠疫 | 歐洲 | 164,000 |
1720年 | 馬賽大瘟疫 | 法國 | 100,000 |
1738-1740年 | 1738年大鼠疫 | 哈布斯堡君主國 | 50,000 |
1770-1772年 | 俄國鼠疫 | 俄國 | 50,000 |
1772-1773年 | 波斯鼠疫 | 波斯 | 2,000,000 |
1812-1819年 | 鄂圖曼帝國鼠疫 | 鄂圖曼帝國 | 300,000 |
1813-1814年 | 1813–1814年馬爾他島鼠疫 | 義大利 | 4,500 |
1813-1814年 | 卡拉賈鼠疫 | 瓦拉幾亞 | 60,00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