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那99%的人(英語:We are the 99%)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政治口號[1]

Thumb
參考「波蘭團結工聯」圖樣之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我們就是那99%的人」標誌

起源

Thumb
顯示美國收入最高的1%收入變化的圖表[2][3]。財富分配不均和收入不平等皆為示威者的核心示威原因[4][5][6]。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顯示,1980年的「1%」僅佔有總收入的9.1%,而於2006年,該數字已升至18.8%。[7]
Thumb
顯示美國人民真實收入變化的圖表。此圖表顯示了自1979年至2011年收入最高的「1%」、收入中間的「60%」以及收入最低的「20%」人民的收入變化。[8]

這句口號原本是Tumblr上一個博客頁面的名稱。該博客頁面建立於2011年8月,建立者為一個名為克里斯,年齡為28歲的維權人士。它是2011年8月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群眾大會傳單口號「我們是99%」(We The 99%)的一個變體[9][10][11]

「我們就是那99%的人」這句口號最初是由「wearethe99percent.tumblr.com」的博客以模因來推廣的[12][13],而滾石雜誌的一篇文章則將模因的推廣歸功於大衛·格雷伯[14]

實際上,「那99%的人」這句話起初是由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於1940年6月3日在一封給予每日電訊報的信中提及。奧威爾指出「那些人將永遠不知道剩下來的99%人的存在」,諷刺富人不理解且不關心大眾。

英國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亦於1947年4月21日的一封寄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朱利安·赫胥黎,關於世界人權宣言的信中提及「那99%的人」。他在信中說:「想想那99%人類所需要的–食物、庇護、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以及遠離老闆和好事者。不幸的是,那剩餘對權力、理想和意識形態有興趣的1%,卻是發號施令的人」[15]。這句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5年發布在其網頁上,並被教會和國家雜誌的一篇於2011年夏季發佈的文章引用。[16]

1987年,南美以美大學經濟學教授拉維·巴特拉因其作品「最富有的1%的財富比重」而在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排行榜中排行第一[17][18][19]。在2000年總統候選人辯論中,阿爾·戈爾無情地[20] 和令人難忘地[21]指責喬治·W·布什寧可支持「最富有的1%」,而不關注其他人的福利[22]。於2006年,製片人傑米·詹森製作了一齣紀錄片名為《百分之一》(The One Percent)。這齣紀錄片是關於最富有的人和平民之間不斷增長的財富差距。紀錄片的標題是指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而這1%人口於2011年佔了美國收入的38%。[23]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於2011年5月寫了一篇名利場文章[24][25][26] ,標題為《在1%中,由1%,為了1%》(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並宣稱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佔了美國收入的40%[27][28]。在2011年,丹·拉瑟[29]在報道中指出普麗西拉·格里姆和克里斯於9月8日推出了tumblr博客「我們是99%」。[30]

意思

Thumb
奧克蘭占領華爾街示威者高舉「我們就是那99%的人」標語

這個口號的起源是與人們的收入分佈有關。他們相信收入最高的1%人口所作所為均需要由剩餘的「99%」承擔[31][32][33]。這句口號被參與占領運動的人[34]視為一個統一的口號[35]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截至2011年10月,收入較低的99%的年收入均在$506,000下。[36]

口號的變體

  • 我們是那1%的人,而我們也站在那99%的人的一方(We are the 1 percent; we stand with the 99 percent):這句口號是由一些屬於那「1%」的人提出。提出這句口號的人均表示與那「99%」的人站在同一陣線,並且支持政府向富人提高稅收。[37][38]
  • 我們就是那99.9%的人(We are the 99.9%):這句口號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紐約時報專欄版中提出。他認為在考慮收入分配在最近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99%」設得太低。作為證據,克魯格曼引用了一個2005年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該報告指出,在1979年至2005年期間,經通脹調整後的收入中位數僅上升了21%,而最富有的0.1%卻上升了400%。[39]
  • 我們就是那53%的人(We are the 53%):這句口號是由RedState.com的博客作者埃里克·埃里克森於2011年10月提出[40]。這句口號指的是那53%需要納稅的美國公民。[41]
  • 我們就是那48% (We are the 48%): 這是那些在2016年公投後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洲聯盟的人提出的口號,突顯在留在和退出歐盟的支持者之間相對均衡的分歧。[42]
  • 我們就是那87% (Wir Sind 87 Prozent):這是由那些在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沒有投票給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德國人提出的口號。[4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