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症狀和徵候(symptoms and signs)是有關疾病、創傷或是其他醫學狀況,患者經歷到的症狀(symptom),以及可以觀測到的徵候(sign)。症狀是患者所述的主觀體驗;而徵候是客觀,可以外部偵測到的[1]。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症狀是患者主觀感受,例如感覺發燒、頭痛、麻痹或是身體其他部分的疼痛;徵候的例子則包括肌肉紅腫、體溫偏高或偏低,血壓偏高或偏低,或是在醫學影像檢查中發現的異常情形。[2][3]。有些徵候對病人來說可能是無意義,甚至自己察覺不到的,例如血壓升高、血糖超標,但是對於診斷及治療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有些症狀只有病人本身感知,然而徵候卻有可能被病人以外的人察覺到。兩者之間的差異和病史及理學檢查之間的差異有些關係。症狀只會在病史中出現,而徵候會出現在病史及理學檢查中。像是皮疹和肌肉顫動等臨床徵候(clinical sign)是病人及其他人都可以察覺的。有些徵候需要醫學上的專業才會知道,因此只會在理學檢查中出現。例如低血鈣或是嗜中性白血球低下都需要血液檢查才可得知。若病人曾發現到一些徵候,但後來未再出現(例如曾經出現皮疹),這種徵候會列在病史中,不會列在理學檢查,因為醫師無法獨立確認此徵候是否有出現。
症狀[4][5](英語:symptom)又稱病狀[6]、徵狀,在疾病分類學的領域裡,「症狀」是描述疾病的重要參數之一,代表的是「來自病人的主觀感受」。英文的symptom,字根來自於希臘文σύμπτωμα,意思是「降臨在身上的不幸與惡運」。[7]。
症狀可以簡單分為急性的或是慢性的,不過除了急性及慢性外,也有復發或緩解等不同的情形。也有些病症沒有症狀(例如亞臨床感染,或一些無症狀病,有時高血壓也是無症狀病)。
全身症狀或一般性症狀是指和疾病有關的系統性反應(例如發熱、不適、厭食、體重減輕等),這類症狀不是只影響特定器官或是部位,而是會影響到全身。
主訴(chief complaint)、出現症狀(presenting symptom)是指造成患者不適而前來就醫的症狀。最後經醫師判斷後選擇具重要性、嚴重性、特異性,或具診斷病徵性(pathognomonic)者則稱為主要症狀(cardinal symptoms)。
一些症狀在多個疾病中都會出現,而有些症狀則出現在小範圍的疾病中。例如突發性單眼失明的起因就比噁心要狹窄許多。有些症狀可能對於患者或是護理患者的醫生而言是具有誤導性的,例如膽囊上的炎症的症狀中會有於右肩膀上的疼痛[8],很有可能誤導患者以為是與腹部無關的疾病導致或屬於肌肉拉傷。
醫學徵象(英語:medical sign)又稱徵候[9]、體徵[10]、病徵[11][12],指在進行身體檢查或病理檢查時,能夠提供醫生對醫療進展及疾病狀況的跡象及指標,通常是可客觀測度得到的。
症狀與徵候不同,前者為病患主觀感受,例如麻痹;徵候則是可客觀觀察的資訊,例如肌肉紅腫。有些徵候對病人來說可能是無意義,甚至自己察覺不到的,例如血壓升高,但是對於診斷及治療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是指病患提出的症狀不一定和特定疾病或是某身體組織有關。例如疲倦是許多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特徵,可能是心理疾病,也可能不是,可能是初次症狀,也可能是二次症狀。疲倦也是一個人在經過勞累或是一天結束後所會有的正常反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