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缽氏龍屬(屬名:Barsboldia)是一屬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
模式種是B. sicinskii,是由Teresa Maryańska及哈茲卡·奧斯穆斯卡在1981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是以著名的蒙古古生物學家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為名。
描述
巴思缽氏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PAL MgD-1/110)是一個部份骨骼,這副骨骼包括9節背椎、9節薦椎、15節尾椎、左腸骨、部份左右恥骨、幾條肋骨、及一些後肢碎片,當中大部份的脊椎都是呈關節仍連接的狀態。巴思缽氏龍的最大特徵是在神經棘。這些神經棘很高,尤其是在臀部的,並且是當時已知鴨嘴龍類的第二高,僅比亞冠龍的神經棘短(但這不包含同年被命名的寬尾賴氏龍),而且前幾節尾椎的神經棘末端是呈棍棒狀的[1],可能是老年的跡象[2]。
古生物學
如同其他鴨嘴龍科,巴思缽氏龍可能是雙足或四足的草食性恐龍,具有複雜結構的頭顱骨,並使用不斷更換的牙齒來吃食植物。如果巴思缽氏龍是屬於賴氏龍亞科,牠的頭頂可能有著空心的頭冠[3]。
種系發生學
雖然沒有發現頭顱骨,巴思缽氏龍被分類在賴氏龍亞科中,是第一個發現於耐梅蓋特地層的賴氏龍亞科恐龍。牠的薦骨與賴氏龍亞科相似,底部有個稜脊[4],且這些骨頭與亞冠龍的相似[2][5]。由於只發現部份的骨骼,巴思缽氏龍被認為是疑名[4],或可能是賴氏龍亞科內的分類不明屬[3]。根據2011年的重新研究,巴思缽氏龍被改歸類於櫛龍亞科[6]。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