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Facebook的批評Facebook是一間專門提供全球性社群網路社會化媒體網站。對Facebook的諸多批評包括避稅競爭壟斷、侵犯個人隱私權智慧財產權等問題,在政治事件中更是有擅自審查和刪除貼文的情況,導致了國際媒體的報導,並對法律問題及其對使用者和員工的生活和健康產生的問題以及對媒體(特別是新聞)的報導和傳播方式的影響。

自我審查

據報道,Facebook一名外派到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國家的公司前員工指出Facebook對使用者上傳的內容實行審查機制,這名員工公開審查準則,禁止露骨的性愛圖片、經Photoshop修改的人物影像和餵哺母乳等的相片的發佈[1][2][3]

刪除政治貼文

2021年1月美國國會出現示威,Facebook表示會刪除有關示威的相關內容[4]。11日又宣佈,在1月20日拜登就職總統之前,Facebook和Instagram上出現「Stop the Steal」(停止竊選)的貼文都會被刪除[5]

2021年由於印度疫情持續升溫,印度當局因防疫不力受到指責,要求臉書刪除莫迪下台人民黨總辭等反政府評論。[6]與上次美國大選一樣,公司矢口否認有配合政府機關,臉書解釋對文章被「隱藏」感到抱歉,並辯稱原因是技術和軟體故障[7]

打壓言論自由

Facebook也被部分人士指責打壓言論自由。2017年,國民黨智庫認為Facebook受到民主進步黨的控制[8],政治評論員黃智賢則呼籲馬克·祖克柏不要假裝不知道此事[9]

另外,Facebook也被指打壓特定政治勢力。如香港親建制派組織「愛港之聲」和「香港培青社」的頁面曾遭到多次刪除,封閉超過一萬多人的群組,被抗議「踐踏言論自由」[10][11]。一位自稱Facebook前雇員的匿名人士也對媒體宣稱,Facebook員工也會被強迫在後台刪除部分保守主義者的言論,Facebook公司未直接回應,只解釋說他們有非常嚴格的工作指南來確保「客觀中立」,這些規定並不會禁止任何資訊的傳播。[12][13][14]

降低觸及率

觸及率指的是推文演算法推薦的次數,透過降低觸及率,使用者雖然成功發出文章,但可能幾乎無人閱讀,可以達到秘密封殺的效果,2020年美國大選後,政治交接期間因內部維穩需要,臉書表示為了避免偏見與情緒性言論,降低了部分政治團體的觸及率[15],但此事影響到全球各地的臉書使用者,台灣當時的政府防疫與救災宣傳因此被連帶受到觀看數損失[16],不過在台灣觸及率演算法則是將所有政治貼文都調降[17]

恣意停權

Facebook只說明會停用(停權)違反《社群守則》的帳號,但是不說明停權的具體理由,例如違反了《社群守則》當中的那一個或那數個規定,不服停權的審查標準也不透明,也沒有其他求助與支援的機制,即使使用者從未違規也是如此,而Facebook也會使用AI來自動停權特定的帳號[18],另外,Facebook經常以「保護帳號」為由對新使用者做出限制,甚至使用中直接停權而不給理由。且因Facebook並不提供電子信箱、客服電話等聯絡管道,僅能透過Facebook網站使用說明項目下進行回報,且官方不一定會回覆,形成資訊不對等的交流,使用者也無法得知具體違反《社群守則》的細節,無法學習改正錯誤的行為或提出具體抗辯,而讓使用者感到權益遭受侵害。如在Ptt的facebook版上即常有使用者提及因帳號被鎖而重開帳號,而新帳號卻屢被fb質疑「不是本人」而遭登出、封鎖等事情。

部分知名人士甚至僅被告知違反使用條款,卻不具體指明違反項目而被封鎖,例如政治人物謝長廷、醫師部落客比利潘伍佰的帳號問題後來被新聞媒體報導,加上大量使用者向Facebook抗議,最後Facebook恢復伍佰的帳號[19],謝長廷等人則申訴後取回帳號。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臉書帳號,在2021年1月6日國會大廈暴力事件之後就被停權,而川普也向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聯邦法院,對Facebook公司與執行長們提出訴訟,認為臉書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護的言論自由。[20]

實名制與使用者驗證爭議

2014年10月開始,Facebook再度針對部分臉書使用者做無預警停權,要求驗證的使用者必須上傳政府發放的身分證明檔案。[14] 之前許多名人因為違反臉書的名稱規定而遭封鎖,例如臺灣歌手伍佰2011年元月就曾被Facebook告知其粉絲頁帳號被永久停用。[21]

根據《TechCrunch[22]及《華爾街日報[23]報道,Facebook將開始針對Facebook粉絲眾多的「名人驗證」其身分,並允許名人以筆名或藝名顯示,改變以往僅能使用本名附加暱稱顯示的方式。目前臉書會自行挑選驗證的名單,通常是很多人訂閱的帳號,使用者不能自行要求驗證。被要求驗證的使用者必須上傳政府發放、附有相片的證件圖檔以資證明,Facebook在驗證過後將會刪除該圖檔。一旦驗證過後,該使用者就可以用別名來顯示[24]

隱私權爭議

Facebook在對隱私權的保護方面一向為人詬病,只要使用者註冊後就會把你所提供的資料中有任何相關連的人推薦給該使用者當做朋友。相對的如果該使用者的朋友、舊情人、老闆、不想理會的人、討厭的人甚至是敵人仇家註冊臉書,該使用者也會被人肉搜尋提供給他們當朋友,此時如果該使用者沒注意而接受,那麼該使用者討厭的人可以很容易的追蹤到該使用者的一舉一動;而如果該使用者按了拒絕,那麼他們也有可能已經知道你的Facebook帳號,部分具有不軌企圖的人或許會用另外的帳號再來騷擾該使用者。

據《明報》報導,研究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家聯同Facebook數據專家進行,研究報告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Facebook隨機抽選68.9萬名使用者,於2012年1月其中一星期內改變使用者主頁中顯示的動態訊息篩選方式,自動隱藏含正面或負面情緒字眼的內容,控制使用者接觸情緒字眼的程度,然後觀察使用者分享內容是否有變化。研究員發現,若減少顯示來自朋友及專頁的正面內容,使用者便較少分享正面資訊;相反,當負面內容減少,使用者分享的內容則較正面。這說明人們在社群網站分享的內容,能夠使他人出現同樣情緒。2014年6月28日,網上雜誌SlateThe Atlantic網站在2014年6月28日轉載那份報告的內容後,許多網友才知道Facebook秘密進行這項研究,初時感到詫異,表示難以置信,其後有愈來愈多人對該公司的做法表達憤怒,直斥不道德和侵犯隱私。[25]

Facebook宣稱該公司不會竊取使用者的網路信箱號碼[26]

2013年6月,Facebook被指稱參與稜鏡計劃[27][28]隨後Facebook對媒體宣告[29]

  • 燈塔計劃:2007年11月6日,Facebook為改善盈利環境,發布顯示廣告系統——Beacon。該系統的主要思路是採集使用者在外部網站的活動並推播給Facebook的好友[30]。由於該廣告系統過度使用使用者資料,遭到廣泛地抵制,被迫於12月5日宣布允許使用者關閉此功能。

擅自使用使用者資料及演算法跟蹤爭議

2009年3月,Facebook在未知會使用者的情況下擅自更改使用條款,宣稱使用者上傳的資料即使刪除,Facebook仍然具有完全的使用權。這引起使用者的普遍抗議。Facebook被迫收回成命,並根據使用者的意見重新擬定條款並交由公開投票。重新擬定後新條款獲得了60餘萬投票者中70%以上票數贊成。但投票率遠遠低於預先規定的30%。儘管如此,Facebook仍然於5月1日頒行這一條款[31]

2010年5月,Facebook推出一新方法以加密程度。此方法就是,一發現曾經有可疑人物登入某使用者,Facebook便要求該使用者通過一系列的安全檢查。其中一安全檢查程式是要求該使用者辨認朋友的相片,7張相片要5張答對才可重新啟用帳號。此安全檢查程式備受爭議,一來那些「朋友」使用者可能對他不了解,都是遊戲或不同場合認識的陌生人,二來朋友的相片不一定使用個人圖片。即使是關係密切的朋友,也不一定成功辨認相片。因為這個安全檢查,已使不少帳號被永久終止,不少都是曾經在國外用過Facebook的使用者。雖然安全檢查程式備受爭議,但Facebook堅持說這是最佳方法,只有極少數人出現問題。[來源請求]

Facebook被批評廣泛在使用者的動態訊息(News Feed)顯示使用者沒有追蹤,但被廣泛流傳的熱門內容甚至付費的推廣內容,也遭質疑Facebook的演算法助長虛假新聞傳播,引致不少政治事件受影響。面對指責,Facebook決定減少來自媒體和品牌的訊息,增加顯示使用者親友動態,讓使用者的瀏覽時間「獲得善用」。[32]

2022年9月14日,運營Facebook的Meta公司涉嫌在韓國未經使用者同意收集個人資訊並將此用於線上投放個性化廣告,被罰308億韓元。[33]

付費購買隱私

從2016年起,Facebook開始向年齡在13到35歲的使用者支付20美元/月的費用,讓他們在其iOS或Android裝置上安裝名叫「Facebook Research」的應用。Facebook試圖繞開App Store,讓使用者從非蘋果官方的Beta軟體分發服務Applause英語Applause (software company)、BetaBound和uTest來下載Research,並在可能違反Apple政策的情況下獲得其root權限,以此監視和分析使用者的手機活動資料,如私人訊息、相片、網路瀏覽記錄等,收集並行送回Facebook[34]

蘋果公司為了懲罰Facebook,復原了Facebook的企業開發者憑證,理由是後者違反企業開發者計劃的協定,在官方商店以外向非Facebook員工分發了應用。Facebook企業開發者憑證被吊銷後,Facebook 受到很大影響,不少APP無法使用。如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等Facebook系應用的開發版本以及Facebook內部所用的點菜、通勤等iOS應用,都無法執行[35]

2019年3月29日,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指控Facebook違反《公平住房法》,挖掘使用者的大量個人數椐,並利用種族、膚色、國籍、宗教、性別和殘疾等受法律保護的特徵,來決定誰能瀏覽住房廣告。《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指控Facebook通過限制以上個人特徵來決定誰可以在其平台和網際網路上瀏覽與住房相關的廣告,構成了非法歧視使用者的行為。[36]

資料洩露爭議

路透社報導,2013年6月21日,Facebook於主動對外宣布並承認在過去1年間約有600萬名使用者的電話與電子郵件位址遭到外洩。由於使用者聯絡訊息資料庫出現技術性錯誤,自2012年開始陸續出現使用者資料遭不當分享,直到2013年6月14日才被發現;該公司表示其資訊人員已在24小時內修補該漏洞,並且以電子郵件通知受影響的使用者[37]

2019年4月,媒體公司Cultura Colectiva英語Cultura Colectiva被發現在Amazon S3不設密碼狀態下儲存了5.4億Facebook使用者的記錄,包括身分號碼、評論和帳戶名稱。同時,2014年就已下線的Facebook第三方開發應用程式At the Pool,在另一個Amazon S3雲端儲存伺服器中存放包括從2.2萬多個Facebook使用者處抓取的資訊,例如使用者的朋友列表、電子郵件位址、興趣、相片、小組、簽到等。醜聞曝光後,Facebook立刻聯絡亞馬遜公司將這些資料庫刪除[38]

2018年使用者資料洩露風波

2018年3月16日,Facebook 被曝在2014年有超過5000萬名使用者資料遭劍橋分析公司竊取分析並用來向使用者傳送政治廣告[39],受此影響,Facebook股價19日出現了五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6.8%,20日再跌2.56%,Facebook兩日市值蒸發500億美元[40]

Twitter上有網友出現了反Facebook的聲音,網友以「#DeleteFacebook」標籤來號召使用者刪除Facebook 帳戶資訊,也有不少網友真的將自己的Facebook帳戶刪除[41]

3月21日,Facebook創始人祖克柏他在Facebook頁面上發表聲明,承認「犯了錯」,宣布「要負責」。隨後祖克柏接受了CNN等媒體的採訪。他公開道歉,後悔沒有更及時地披露資訊洩露事件,還表示願意去國會作證[42]

受到洩露風波影響,Facebook2018年7月25日公布的當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三年來首次遜於外界預期。日活躍使用者環比增速創新低,歐洲使用者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北美使用者增長也陷入停滯。財報公布的當日Facebook股價大跌逾23%[43]。2019年7月12日,Facebook為此事件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解,Facebook將繳納50億美元罰款[44]

防沉迷問題

Facebook被指頻繁而長期使用會產生跟藥物毒品的成癮相似的症狀,長期使用會有如「做愛」一樣使人上癮,且年輕人和女性「臉書成癮」的風險較高。用家在社交網路分享近況所產生的回饋效果,會使腦部主管回饋感覺的反應區域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出現活躍反應,而這些區域也是進食、獲得金錢及性行為的反應區域[45]。而事實上Facebook已讓許多年輕人群和Y世代成癮,成為每天例行要瀏覽的網站之一,造成精神以至健康問題[46]。有份創立Facebook的帕克(Sean Parker)直言,社群媒體的創辦正是利用人類心理的漏洞,將產品變成怪獸一般,使人們要花上愈來愈多的時間在這些社群媒體上,不能自拔,猶如上癮一樣[47];前董事會副主席帕利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批評Facebook破壞社會運作並使人與人關係緊張。Facebook則回應指只要在平台上與人積極互動,反而有助增進人際關係[32]

自動翻譯程式爭議

202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訪問緬甸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在自己的官方臉書頁面用緬甸語發表有關習近平訪問的聲明,而臉書將緬甸語翻譯成英文時,習近平被翻譯成「糞坑(Shithole)」,而且多次出現。習近平也被稱為「糞坑先生」(Mr Shithole)[48]。緬甸當地的《伊洛瓦底》(Irrawaddy)新聞網站的頭條也出現了「招待糞坑主席的晚宴(Dinner honors president shithole)」的錯誤翻譯表述[49],並指有關錯誤是由「技術問題」造成的。BBC推測這可是是由於「近」「平」分別與緬甸語中「洞」和「屁股」發音相近,導致翻譯出錯[50]。1月18日,臉書在為習近平名字的不雅英文翻譯道歉,表示翻譯錯誤已經得到解決[49]

2020年7月28日,泰國公視在臉書直播泰王瑪哈·哇集拉隆功的誕辰燭光儀式時,把英文的「慶祝國王生日」翻譯成「慶祝國王駕崩」,激怒了當地觀眾向警察投報。泰國公視發出道歉聲明,指該貼文是臉書自動翻譯系統出錯,泰國皇家警察犯罪技術部門隨著對臉書展開調查。臉書則宣布已在泰國的主要社群網路和Instagram上暫停翻譯服務,承諾將升級並提高翻譯品質[51]

起訴爭議

2020年8月,泰國政府在國內示威期間,向面書、推特、YouTube等社群媒體營運商寄出警告信,要求各公司在15天內刪除違法訊息和關閉部分議論泰國王室的社群和帳號。臉書對此於8月25日發布聲明稱,這一要求違背人權原則,影響民眾自由表達的權利,考慮將訴諸法律途徑挑戰泰國政府的要求[52]。同日,泰國總理巴育警告臉書如果起訴泰國政府,泰方也將使用泰國法律反擊[53]。9月24日,泰國數位經濟與社會部部長普提蓬以未刪除批評君主制度的不當訊息為由,正式代表泰國政府向科技犯罪抑制局遞交抗議函起訴臉書[54]

科技壟斷

2020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與美國48個州和地區分別對臉書公司發起反壟斷訴訟[55]。2021年6月28日,美國聯邦法官駁回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一個由州司法部長組成的聯盟針對臉書提起的反壟斷訴訟[56]

單方面封鎖澳洲新聞

2021年2月18日,澳洲國會正式通過《新聞議價法》,使平台業者必須與新聞媒體拆分收益。這使得臉書極為不滿,宣布澳洲本地的使用者將不得在臉書平台上分享新聞內容。而澳洲新聞媒體對外發聲的空間也被臉書封鎖。Facebook的鎖國演算法不僅全面下架了澳洲新聞媒體,就連各級政府的「災難急救單位」、「家暴救援通報專頁」,也都因為分類判斷的演算法誤差,而被Facebook誤判為「新聞媒體」無差別封鎖下架,引發爭議[57]

Facebook檔案

2021年9月起,《華爾街日報》公布臉書前資料工程師弗朗西絲·霍根披露的系列檔案「Facebook檔案」,揭發臉書沒能妥善處理平台上的不良內容,甚至給進階使用者開後門[58]。對此,臉書於11月2日宣布刪除所有臉部辨識資料[59]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