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薰(1924年5月14日—2016年4月27日),台灣考古學家,新竹縣竹東鎮人,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名譽教授,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及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生平

宋文薰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竹東郡竹東街,出身台灣客家人家庭。父親宋祖平是任職於臺灣總督府的建築師,並於台北執業,因此宋文薰出生後長年居於臺北市[1],其弟為九州產業大學榮譽教授宋正宏[2]。1943年前往日本就讀明治大學預科,1945年返回臺灣後曾經向國分直一學習考古學。1951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並留校擔任人類學系助教。在考古人類學系擔任助教期間,宋文薰受到李濟石璋如、高去尋等幾位中國考古學家之教導,成為第一位台灣的考古學家,並自1957年起正式於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開設課程[3],至1994年自人類學系退休後擔任名譽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人員。

1954年與張光直一起提出台灣中西部文化層序系統,並推動碳十四定年法的運用[2]。1963年起與美國耶魯大學張光直合作,帶領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共同進行一系列臺灣史前考古發掘,地點包含了鳳鼻頭大坌坑遺址

1968年,與地質學家林朝棨共組考古隊,在長濱八仙洞發現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後續經李濟依其發掘地命名為長濱文化

1971年宋文薰於蒐藏家郭德鈴的藏品中發現了一片人頭骨化石,並依其發現地命名為「左鎮人[4]

1974年宋文薰年開始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員[5]

1980年南迴鐵路台東新站進行興建工程,工程範圍包括日治時期鳥居龍藏發現的卑南遺址。隨著工程進展,發現許多古文物,台東縣政府委託宋文薰進行考古發掘。宋文薰的考古成果,促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建立。

榮譽與獎項

  • 198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6]
  • 1994年臺東縣榮譽縣民[6]
  • 2012年第2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終身成就獎[6]
  • 2016年4月27日頒布榮獲旭日中綬章[7][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