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縮寫為「COP15」,也叫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貝拉會議中心舉行。同時,它還是《京都議定書》簽字國第五次會議。
此條目論述以中國大陸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12月19日) |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 ||||||
---|---|---|---|---|---|---|
概況 | ||||||
會議時間 | 2009年12月7日-18日 | |||||
會議地點 | 丹麥哥本哈根貝拉中心 | |||||
參加國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 | |||||
主要成果 | - |
根據「峇里島路線圖」的決定,本次會議將誕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協議》,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如果在本次會議上,各國不能達成共識、並通過新的決議,那麼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本次會議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由丹麥政府所主辦的大型國際性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192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參與人數超過15000人,包括了非政府組織,企業代表等等。[1]
整個大會同時舉行幾個重要會議,包括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國會議,《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國會議,附屬科學與技術諮詢會議,《京都議定書》附件一進一步承諾特設小組第10次會議及長期行動特設小組第8次會議。[2][3]原大會主席赫澤高已辭職,丹麥首相繼任。
大會有四個主要議題。第一,確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第二,如何資助開發中國家;第三,決定新協議及《京都議定書》的前途;第四,其他技術性議題,包括森林保護,碳交易與潔淨技術轉移。[4]
在12月13日,在哥本哈根以及世界各地都有抗議活動,要求氣候變化會議做出更多的國際承諾。單在哥本哈根,估計有三萬人手拿旗幟、高呼口號走向嚴加防範的會議中心。這次遊行基本上是和平的,但是當一些示威者投擲瓶子並打碎窗戶之後,防暴警察前來干涉。警方最後拘留了968人。在澳洲、中國大陸、台灣和菲律賓等地,也舉行了類似抗議。[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