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書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月22日) |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機構,其主官階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為隋文帝的父親名叫楊忠,為忠避諱,改中書令為內史令,中書省為內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員以參議朝政等名義擔任實際的相職。到了武周時期,改中書令為「內史」,中書省為「鳳閣」。唐初中書令與侍中同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曆二年時同升為正二品,自此之後成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大蒙古國仿效漢制,設立中書省為行政機關,耶律楚材在窩闊台汗時期擔任中書令,位居中書丞相之上。元朝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繼續設立中書省為行政機關,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中書省,中書令為宰相,不常設,多以皇太子兼領,缺位則由中書丞相代其職責。明洪武年間,中書省長官為左右丞相,不設中書令。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內閣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宰相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
|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