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辦,是指為外國組織從事投資、貿易、經濟或政治剝削充當代理人的人或團體[1]。在現代中文中,狹義上指近代史上外國在華貿易公司「洋行」僱傭的中國籍代理人[2]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買辦資產階級指在中國或其他開發中國家,為外國帝國主義利益服務的一類資產階級,常簡稱為「買辦階級」或「買辦」[3][4][5][6]。在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買辦」一詞常傾向於這一含義。

語源與歷史

在中國古代,自宋朝起,「買辦」一詞專指宮廷、官府採買物品的商人[2]明朝中期,葡萄牙語的comprador傳入中國,本意為「採購者」。[2][7]中國人開始也將為外國商人採辦、管事的中國人稱作「買辦」[8]

清代初期在廣東設置十三行,建立進出口壟斷組織公行,清政府任命「買辦」來「以官治商、以商治夷」,以加強對外貿易[2]。清代買辦分為洋行買辦、外商銀行買辦、輪船公司買辦,多以廣東和江浙出身。這類由外商僱用之商人通常外語能力強,一方面可作為歐美商人與中國商人的翻譯,也可處理歐美國家商界與中國政府之雙向溝通。除此,這類型商人還可自營商舖,因此致富者頗眾。

清代末期,中國進入近代,自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從1842年南京條約開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列強逐漸可自行選擇買辦,中國政府喪失了買辦的管轄權[9][10][11]

近代以來,買辦從中西方交易的官方代言人,變為為西方侵略勢力擴張下的產物,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擴張勢力和剝削的重要工具。其為服務於帝國主義資本家而存在,「買辦」保證制度也因而實施[2]

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買辦開始用於描述階級。革命者將資產階級按照支持革命的態度,分為民族資產階級以及與之對立的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買辦階級」的概念最早由瞿秋白孔滌庵提出。「代表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嚴重地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2]。到20世紀80年代,「買辦」被準確地描述為「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出現的一個新的階級」[13]。「買辦」一詞也不再僅限於經濟利益層面,也拓展到文化、政治等意識形態領域[14]

不過就階級劃分,馬克思主義學界也有爭議,有人對「買辦階級」是否徹底反動提出質疑[15]

全球化背景下,「買辦」一詞重新進入全世界的詞典,用來指代全球範圍內開發中國家的這類階級貿易集團埃及馬克思主義者薩米爾·阿明在他的著作中討論了買辦在當代全球經濟中的作用[16]

著名買辦

從移民社會轉型為定居社會以後,因為臺灣1860年代開港通商,在傳統的地主與郊商之外,買辦成為臺灣新興的社會領導階層:

參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