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国民党报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日報》,為中國國民黨創辦之中文機關報,由何浩若於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2006年實體報停刊,實體報總計發行28,356號,之後改為網路報形式發行直到2018年。
中央日報為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後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報禁開放前銷量很高,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前與《青年戰士報》(今名《青年日報》,目前為國防部機關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中央日報》創辦的情況比較複雜。1926年12月,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推進,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1927年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漢口創辦《中央日報》,社長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顧孟余兼任,總編輯為陳啟修。陳啟修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所以有一批共產黨員和左翼人士參加編輯,如沈雁冰、孫伏園等。所以在「四一二事變」後,有不少反蔣中正的文章發表在《中央日報》上。7月15日,「寧漢合流」,武漢《中央日報》於9月15日停刊,共出版176號。台灣新聞史學界為《中央日報》修史時,一般不算入此段時期的《中央日報》。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就有設立機關報的籌議。正逢上海《商報》停刊,於是國民黨接收了其一切設備,利用這些設備,於1928年2月1日在上海創辦了《中央日報》,孫科任董事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丁惟汾任社長,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兼任總經理,彭學沛任總編輯。編輯委員會由各方代表人物組成:胡漢民、邵力子、羅家倫、傅斯年、邵元沖、唐有壬、馬寅初、王雲五、潘公展、鄭伯奇等[1]。2月10日,《中央日報》發刊詞中公開表示:「本報為代表本黨之言論機關報,一切言論自以本黨之主義政策為依據。」[2] 1928年6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設置黨報條例草案》等三文件。《中央日報》於1929年2月1日遷址南京。《中央日報》遷址南京後,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黨報委員會領導,中宣部部長葉楚傖兼任該委員會主席,下設經理部、編輯部;遷址南京後首任總編輯為嚴慎於,後由魯蕩平、賴璉相繼接任。南京《中央日報》特別強調以「擁護中央,消除反側;鞏固黨基,維護國本」[3] 為職責。
「九一八事件」之後,面對新局勢,國民黨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前夕,特地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會議,通過關於《改進宣傳方略案》和《改進中央黨部組織案》的決議,對改進和加強新聞宣傳提出了很多有益意見。據此,《中央日報》率先改組。《中央日報》社原實行總編輯制,社長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兼任,1932年3月1日改行社長制,脫離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改為黨營媒體。1932年5月,37歲的程滄波被任命為改組之後的《中央日報》第一任社長,言論報道上直接對國民黨中央負責,行政上獨立,內部管理實行社長領導下的總編、總經理負責制。1932年,《中央日報》先後增出《中央夜報》、《中央時事周報》。
1935年,《中央日報》開始使用輪轉印報機,日出3大張,每日銷售數由8,000份增加到30,000份。同年10月,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建成了中央日報大樓。由於廬山開辦「軍官訓練館」,軍政人員一時雲集,於是《中央日報》在1937年6月開辦廬山版。
對日抗戰爆發後,《中央日報》先遷至長沙,後到重慶,於1938年9月在重慶復刊,此後又增設長沙版、昆明版、成都版、西康版、貴陽版、屯溪版、桂林版、福建版。《中央日報》西遷重慶7年,報社經歷5次改組,社長、總編輯、總主筆、總經理等,均先後更換5任。
1947年,《中央日報》股份改造,成立「中央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1948年位於南京的中央日報社開始籌辦準備台北版,隔年社長馬星野與大批工作人員和大部分器材、設備到了台北,3月12日重新出刊。當時臺灣主要報紙為中國國民黨在1946年成立的《中華日報》以及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日治時期《臺灣新報》改制成立的《臺灣新生報》,同為黨公營報紙《中央日報》享有特殊地位,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奉國民黨各地方黨部指示需訂閱《中央日報》,為其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同時依靠國民黨中央的巨額金援及從南京遷台的充足人力與設備,迅速成為1950年代台灣第一大報。[5][6]
遷台初期社址位於今日台北車站附近的原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1952年向台灣省政府公產管理處購入台北市忠孝西路房舍使用。1963年7月1日,位於忠孝西路一段83號的新建大樓啟用,該樓為中央日報社新總部,共8層由各部門集中辦公使用。設有營業廳、機器房和、辦公室、會議室、康樂活動中心。1983年4月26日11時許,總社一樓發生爆炸案,12人被炸傷。法務部調查局證實本案與22分鐘前發生的《聯合報》總社9樓電機房爆炸案(兩案合稱「兩報爆炸案」)是同一批人發動的炸彈恐怖攻擊,放置炸彈者是黃世宗、策劃者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張燦鍙、指揮者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副主席陳南天、執行指揮與接應者是人在巴西的李朝望,但黃世宗早已偷渡離開台灣且至今未曾被逮捕。[7]
1984年10月8日,在台北市八德路二段256號舉行總社新廈「中央日報大樓」奠基典禮,由董事長曹聖芬、社長姚朋、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文化工作會主任宋楚瑜、考紀委員會主任周應龍共同奠基,新大樓共有地上11層樓與地下3層樓,基地一千七百餘坪,總樓地板面積八千餘坪,土地為報社於1982年以新台幣3.9億元向臺灣鐵路管理局購得,後於1999年該大樓連同土地以新台幣27.58億元售予國民黨另一黨營企業中央電影公司。關於政府機關統一訂閱,被部分人士的批評為「以國庫資助《中央日報》營運」;關於八德路大樓低價買入的批評,則為「國有財產直接變為黨產,不當利益輸送的典型案例」之嫌。
「『匪』『人民日報』已在美出版,其排字方式標題醒目,字型有三、四種大小不同者,利於閱讀。我《中央日報》皆數十年前之老排版,較長報導因囿於規格,使續讀費時尋找,失去傳遞消息之初衷。但我亦不必抄襲『匪』格式為要。辱暑中,特別注意休息、飲食。
母
八月十六日」[8]
1985年8月21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匪』『人民日報』在美出版,目的在分化僑社對國家之向心,極其險惡。《中央日報》航空版,正在切實檢討調整版面、充實內容、增加發行量之中。又籌畫由《英文中國日報》編印每週畫頁,透過衛星傳送世界日報分贈海外讀者。兒近尚身心如常,唯懇母親倍加珍護。肅叩 福安。
兒 經國跪稟
八月二十一日」[9]
解嚴後,報禁解除,《中央日報》民營化,以國民黨為最大股東,實際編輯團隊亦以國民黨幹部為主。《中央日報》與同業一樣,每日出刊的總張數增加為六大張。但《中央日報》因傳統官營色彩濃厚,編輯版面保守,不及其它報紙靈活生動,發行量每況愈下。當時網路媒體開始盛行,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實體報紙發行量普遍下滑,各報均進入衰退期,《中央日報》亦無法倖免。
1994年10月,《中央日報》非法解僱記者蘇諍,蘇諍向「901新聞自主推動小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前身)申訴;1994年11月,901新聞自主推動小組調查本案,認定《中央日報》不合理解僱,要求《中央日報》讓蘇諍復職,是901新聞自主推動小組第一個保護記者工作權的個案。[10]
1995年,國民黨內延續「主流、非主流」鬥爭,出現黨員要求分黨產的聲浪。當時的國民黨祕書長許水德有鑑於此,要求文工會研究是否以免費方式發送小組長一份《中央日報》,以平息黨內要求分黨產的聲音。時任社長唐盼盼認為,如能爭取到黨中央免費發送《中央日報》,一方面可以增加發行量,也強化與許水德的關係,於是承接此一任務。但由於國民黨小組長與訂戶高度重疊,造成《中央日報》有費報份大幅滑落,損失三分之二左右的報份。因而元氣大傷,無法與《中國時報》、《聯合報》並列三大報,此後被《自由時報》追過。
1996年6月26日,民進黨籍台北市長陳水扁在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中指示,禁止台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刊登廣告與統一訂閱《中央日報》,理由是:⑴《中央日報》要求台北市政府刊登招標或採購公告,強迫機關學校訂報;⑵他不滿意《中央日報》報導台北市政方式。此舉遭到外界的批評和質疑。[11]
1996年7月,針對陳水扁指示禁止台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刊登廣告與統一訂閱《中央日報》案,《中央月刊》報導,「《中央日報》是國民黨黨營的報紙,陳水扁是民進黨籍市長;不知是否黨籍情結作祟,陳水扁總把登在《中央日報》上有關市政報導當成國民黨在修理他的文章。……後來記者們追蹤報導,市府各機關學校訂《中央日報》的單位也同時訂其他報紙,《中央日報》未享受任何特權;而在民政局贈區委、里/鄰長報紙統計中,《中央日報》所佔比例極少,也證明該報並未運用特權強迫市府單位訂閱;所以陳水扁『打倒特權』選《中央日報》發作,也選錯了對象」,而陳水扁發動拒訂《中央日報》的可能原因是該報批到了陳水扁的逆麟:
2000年政黨輪替後,由於過多政治版面、內容與社會脫節,《中央日報》除傳統國民黨員及圖書館外,一般民眾罕有閱讀甚至訂閱,零售銷售據點也大量減少。《中央日報》開始出現赤字,平均每月虧損新台幣844萬元,累積虧損新台幣8億餘元。解嚴後,不斷有「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聲音;特定政黨持股過重或由政治人物經營的媒體,如《中央日報》、《自由時報》、中國電視公司、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等,均飽受抨擊。而2000年政黨輪替後,過去政府財政檔案公開,中央日報大樓等來源有問題的資產亦成為抨擊的目標。輿論壓力下,《中央日報》的主要經營者國民黨亦開始尋求出脫持股。
2002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裁示推動《中央日報》人事精簡案,《中央日報》編制由326人調整為90人。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積極尋求買家接手《中央日報》。2005年國民黨有意出售《中央日報》及《中華日報》時,因《中央日報》的負債大於資產,無人有意承接;此時又提出「轉贈連戰」一案(當時連戰已經轉任國民黨榮譽主席),部分幹部如總編輯江偉碩、副總編輯樊祥麟等,都被交代準備因應新局,但懸宕未決,不了了之。同時有媒體報導,國民黨大老陳立夫的家屬有意承接《中央日報》,但國民黨中央對《中央日報》的態度曖昧不明,導致最後議案無疾而終。
2006年5月2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中央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處分案》,停止挹注《中央日報》每年新台幣9,000萬元的補助經費,避免實體報紙的出刊繼續造成《中央日報》財政負擔。2006年6月1日,《中央日報》停刊。《中央日報》停刊的消息相當突然,未依《勞動基準法》向員工預告停業,所有員工突然一起失業,引起《中央日報》產業工會激烈反彈及抗爭。
2006年5月24日,《蘋果日報》根據《中央日報》員工爆料內容報導,黃輝珍在《中央日報》社長任內「為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出言論集,花掉(新台幣)十五億元」;同日,黃輝珍否認[12]。
據中央社報導,因為投資方「偉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資金不足,《中央日報網路報》14名員工於2018年6月接獲離職通知,離職時間為2018年5月31日。《中央日報網路報》頁面停止更新。[13]當前無法連上。
原來與YAHOO奇摩、PCHOME等入口網站新聞合作的商標超連結,現在被導引到另一個網站《大華網路報》,而《大華網路報》的網站架構與新聞、評論等內容,基本上與停刊之前的《中央日報網路報》幾乎相同,但沒有資訊顯示營運者是否相同。[14]
據詢問《中央網路報》官方粉絲專頁,目前暫停一段時間再出發,現處解散狀態,預計2020大選之後重振旗鼓。當前建議關注言論方向一致之《大華網路報》。但截至2021年7月,該報臉書粉專仍處在停止更新中。
《中央日報》的副刊,名為「中央副刊」,簡稱「中副」,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聯合報》「聯合副刊」同為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主要文學發表媒介,許多作家都在中央副刊上貢獻過一方筆墨,中央副刊也成就了許多的作家。由於《中央日報》有發行航空海外版,中副除了反共文學與懷鄉文學之外,也經常刊登海外留學生作品。中副的特徵之一是版面下方的讀者投稿笑話「趣譚」以及美國漫畫《白朗黛》(Blondie)。
「地圖週刊」也是《中央日報》的重要特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