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文藝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團體,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
主要領導 | |
---|---|
主任 | 楊笑陽 大校 |
政治委員 | 孫家濤 大校 |
機構概況 | |
上級機構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 |
聯絡方式 | |
總部 | |
實際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16號 |
機構沿革 | |
成立時間 | 2018年 |
影像資料 | |
解放軍文工團所在地,原為總政歌舞團 |
中國革命軍隊中的文藝團體歷史悠久。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5年1月18日,黃埔軍校「血花」劇社成立,宗旨是「將革命的藝術來改造社會」,用革命藝術實現孫中山提出的「喚起民眾」,提倡「藝術可以改造社會,藝術可以美化人生」。「血花」劇社隸屬黃埔軍校政治部,實際領導人是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日常事務工作由劇社總務主任、中共黨員李之龍負責,陳賡也在該劇社十分活躍[1]。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部隊文工團誕生於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要求在紅軍大隊(相當於營)士兵委員會內設俱樂部,軍隊政治宣傳科設藝術股,出版石印或者油印畫報,並且從各部隊中挑選文藝積極分子組成宣傳隊[1]。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各部隊從士兵中挑選人員組成宣傳隊。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立「八一劇團」,成為中國共產黨軍隊中首個以藝術活動為主的專業性藝術團體。此後,紅軍各軍團、方面軍陸續成立文藝團體[2]。1933年春節期間,由紅軍將士同台演出的四幕話劇《廬山之雪》是中共軍隊歷史上首部有據可查的原創紅色戲劇,表現中央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打進南昌城,即將殺上廬山活捉蔣介石的故事,紅一軍團保衛局長羅瑞卿任總導演並飾蔣介石,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飾紅軍司令員,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飾紅軍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飾紅軍政治部主任。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軍隊文藝團體通常稱劇社、劇團、宣傳隊等[1]。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軍隊文藝團體又有很大發展,通常稱劇社、文藝工作團(簡稱文工團)、宣傳隊等[2]。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山西成立,並同時組建炮兵團宣傳隊,又稱「怒吼劇社」。1944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以八路軍炮兵團為基礎,在延安南泥灣成立中共軍隊歷史上第一所兵種院校——延安炮校,同時成立炮校宣傳隊,對外仍稱「怒吼劇社」。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延安炮校奉命開赴中國東北。1946年初,在怒吼劇社的基礎上,在吉林通化正式組建炮校文工團。一年後,東北民主聯軍成立炮兵司令部,與炮校機關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炮校文工團同時也是炮兵文工團。1948年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文工團。遼瀋戰役結束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文工團(簡稱四野特種兵文工團)[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大軍區)、兵團、軍(包括部分省軍區)和各特種兵及部分院校都設有文工團,不少團級部隊也有宣傳隊。據統計,當時全軍共有專業文藝單位300餘個,文工團(隊)員6.4萬多人。1951年起,全軍文工團、隊,除中國人民志願軍外的調整、精簡、整編工作開始,原則是逐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1953年,總政治部提出全軍各大單位要「建立以歌舞為主有專業分工的綜合性的文工團」;軍、師文工團、隊要實現「一專多能」。遵照該要求,各大軍區、軍兵種普遍建立了專業歌舞團或者以歌舞為主的綜合性文工團[2][1]。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簡稱軍委總政文工團,1954年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簡稱總政文工團)成立[2][1][4][5]。總政文工團由四野特種兵文工團與華北軍政大學文工團、裝甲兵政治部文工團合併組建[3]。人員主要來自四野特種兵文工團、華北軍政大學文工團、裝甲兵政治部文工團(原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文工團)、軍委工程兵學校文工團、第四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抗大總校文工團)、西南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原八路軍一二零師戰鬥劇社)、總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新四軍雪楓劇社)、總後勤部文工團等單位[5]。建團方針是「要建成一個全軍專業的、示範的、正規的、代表全軍的文工團」,該方針由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陳沂提出,第一屆全軍宣教文化工作會議上通過,經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同意,報周恩來批准[4][6]。團部下轄研究室、戲劇隊、樂隊、舞蹈隊(以後又合併稱歌舞劇隊)、演出股[4]。同期,各軍區、軍兵種陸續成立或調整了文藝工作團(簡稱文工團)[2][1]。1952年,總政治部計劃仿效蘇聯體制,將全國有影響的劇種集中成立「中國大劇院」,在總政文工團原有的歌劇隊和舞劇隊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京劇隊、一個評劇隊和一個越劇隊。1952年6月,總政文工團副團長史行、劇作家黃宗江和總政歌舞團的蘭茜南下上海,確定以玉蘭劇團作為組建越劇隊的基礎,隨後胡野檎任越劇隊隊長[7]。總政文工團成立初期,下設戲劇隊(1953年5月改稱話劇團[4])、歌舞隊(1953年5月改稱歌舞團[8])、評劇團、越劇團、京劇團、曲藝雜技團[2][1]。1955年,總政治部文化部決定將總政文工團京劇團和西南軍區京劇院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1955年11月7日合併成立中國京劇院第四團[9]。1954年將廣州軍區歌劇團調入總政文工團,為歌舞團的歌劇團,經過充實擴建於1956年9月22日正式成立為總政文工團歌劇團,建團後合併了總政歌舞團的歌舞劇研究室[10]。後經調整,1960年代初總政文工團僅保留歌舞團、歌劇團、話劇團。同期,海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分別一分為二成歌舞團和話劇團;各大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也拆分為歌舞團和話劇團,有的還有雜技團等[2][1]。
文革爆發後,1966年12月總政文工團解散歌舞團等部門[8]。1969年9月4日,根據軍委辦事組公布軍隊文工團精簡方案,除各大軍區、海軍、空軍、鐵道兵、工程兵、第二炮兵、各軍區空軍、海軍艦隊編制文工團外,其餘文工團、隊一律撤銷。精簡後各文工團一律改稱宣傳隊,如總政文工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隊(簡稱總政宣傳隊)。原各文工團內部的團、隊也按部隊編制改名[2]。例如1970年4月,恢復成立總政宣傳隊二中隊(後改歌舞隊)[8]。 1975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通知,各專業宣傳隊陸續恢復文工團及歌舞團、話劇團的名稱等[2]。1978年7月,總政文工團恢復歌舞團。1980年12月,總政文工團建制撤銷,下屬各團分別獨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簡稱總政歌舞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簡稱總政歌劇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簡稱總政話劇團)[1][8][11]。中國劇院是總政歌舞團下轄的演出場地。
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2016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正式摘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12]。又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歌舞團隸屬新組建的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13][14]。同時,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分別更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1]。
2018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原總政歌舞團、原總政歌劇團、原總政話劇團、原總政軍樂團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15][16]。其中,原總政歌舞團、原總政歌劇團、原總政話劇團、原總政軍樂團合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文藝部[17][18]。
2018年9月10日,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整編命令,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海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空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火箭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武警政治工作部文工團、東部戰區陸軍前線文工團、南部戰區陸軍文工團、西部戰區陸軍戰旗文工團、北部戰區陸軍前衛文工團、內蒙古軍區政治工作部文工團建制撤銷,除少數人員分流至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文藝部外,上述各文工團所屬現役軍人全部退役、文職人員全部解聘[19]。改革後,解放軍僅保留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文藝部、西藏軍區政治工作部文工團、新疆軍區政治工作部文工團3個文工團。
|
|
總政文工團歌舞團(1953年5月—1966年12月)[8]
|
|
總政文工團歌劇團(1956年—?)
總政文工團話劇團(1953年5月—?)
總政宣傳隊二中隊、歌舞隊(1970年4月—1978年7月)[8]
總政文工團歌舞團(1978年7月—1980年12月)[8]
|
|
總政文工團歌劇團(1978年7月—1980年12月)
總政文工團話劇團(1978年7月—1980年12月)
|
|
總政歌舞團(1980年12月—2016年3月)[8]
|
|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2016年3月—2018年)
總政歌劇團(1980年12月—2016年1月)
|
|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2016年1月—2018年)
總政話劇團(1980年12月—2016年1月)
|
|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2016年1月—2018年)
|
|
李雙江、克里木、彭麗媛、董文華、閻維文、郁鈞劍、程志、毛阿敏、馬子玉、王秀芬、熊卿材、夢鴿、宋立忠、王宏偉、蔡國慶、馮桂榮、楊九紅、白雪、黃宏、馬永木、王中孚、劉敏、陳敏、王霞、劉小娜、左青、祖海、譚晶、雷佳、王麗達、吳娜、索朗旺姆、王慶爽、郭玲、周曉琳、鍾麗燕、張繼鋼、周桂新、董貞瓊、沈培藝、李清明、曾民信、李延、尹卓林、黃啟成、邱輝、劉和平、畢啟亮、宋立、樊躍、沙曉嵐
丁毅、田川、任萍、黃慶和、羅宗賢、張啟舜、王雲之、陳奎及、王祖皆、張越男、張元方、韋明、劉平人、吳堅、張海倫、楊洪基、張積民、王靜、秦魯鋒、孫麗英、程桂蘭、潘淑珍、戴玉強、馮柏銘、張千一、胡宗琪、陳淑敏、黃華麗、周芳、馮瑞麗、於爽[10]
陳其通、傅鐸、所云平、馬融、鄭振環、劉星、王朝柱、燕燕、王海鴒、丁里、李吟譜、魯威、王寅申、李維新、曲直、王壽仁、汪遵熹、宮曉東、藍馬、李壬林、梁玉儒、李雪紅、白惠文、今欣、鄧敬蘇、黃凱、劉一民、鄭重、馮光輝、周琦、楊角、邢志賢、鄭春培、宗淑英、林中華、白爾純、陳惠良、鄭邦玉、李保義、林達信、吳然、張夢棣、喬琛、魏積安、翟萬臣、車予正、李文啟、穆懷虎、王麗雲、郭達、馬洪鷹、牟雲、劉繼宏、程曉玲、冀曉秋、林夢松、于國楨、趙鶴仙、孟憲成、陳文昂、楊俊峰、林波、黃冠余、孫東風、冬戈、郭筠、劉季雲、陳立中、朱子錚、高保成、孟冰、王宏、林默予、周芻、王曉棠、里坡、袁玫、趙恆多、龔雪、劉勁、孫濤、李寶群、肖力、梅麗萍、潘軍、薛勇、徐曉青、秦方、劉大為、郭笑、柳揚[55][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