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共在长征途中领导的主力部队,一般称为中央红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0年6月11日,在李立三主導下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目前政治任務的決議》(即《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要求紅軍進攻各大中心城市,以配合當地工人暴動奪取政權,進而在短時期內奪取中國政權。在此要求下,紅一軍團準備進攻南昌,紅三軍團準備進攻長沙,但是由於紅軍實力仍然遠遜於國民革命軍,至當年8月,該計劃以失敗告終。紅三軍團雖然短暫占領長沙,但是無法堅守,在受到極大損失後撤出,相反,紅一軍團在朱德、毛澤東的率領下並未全力出擊南昌,因而保存了較強的實力。
8月23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雙方自發組成紅一方面軍,並成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軍共3萬餘人。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由總前敵委員會兼任領導,紅三軍團由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
紅一軍團下轄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治委員陳毅(蔡會文代之)、參謀長周子昆;紅四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林清泉(羅榮桓代之)、參謀長陳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牿;第十二軍,軍長伍中豪(羅炳輝代之)、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林野、政治部主任譚政
紅三軍團轄:紅五軍,軍長鄧萍(兼任)、政治委員張純清、政治部主任吳溉之;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治委員鄧乾元、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兼任);紅十六軍,軍長孔荷寵,政治委員黃志競、政治部主任吳天驥。
紅一方面軍編成以後,並未取得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承認,直到同年九月,中共中央再次要求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時,才默認了紅一方面軍的存在,9月,紅一方面軍從長沙郊外再次撤退,轉而攻下了吉安,將贛江兩岸的蘇區連成一片,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10月25日,紅一方面軍到達江西新余羅坊,召開了羅坊會議,確定了先在農村鞏固根據地,再進而解放城市的戰略目標,這被視作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後,紅三十五軍和紅七軍先後歸入紅一方面軍。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其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成立,紅一方面軍總部撤銷,其所屬部隊統稱中央紅軍,直屬中革軍委指揮。朱德任紅軍總司令,王稼祥任總政治部主任,毛澤東是作為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隨中革軍委活動。
1932年6月紅一方面軍總部恢復建制,下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朱德兼任方面軍總司令,蘇區中央局提議由周恩來兼任一方面軍總政委,周、朱、王稼祥聯名提議由毛澤東任總政委。最終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後為周恩來代替),葉劍英任參謀長(後為劉伯承代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後為楊尚昆代替)。在此期間,紅一方面軍經過多次擴編,除原有三個軍團外,又增設了紅七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寧都會議上,毛澤東失去了軍事指揮權。1933年後,實際指揮權在李德手中。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紅一方面軍被迫長征,一路遭受重大損失。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第一方面軍在毛澤東領導和指揮下,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調動和打擊敵人,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國軍的圍堵;取得了戰略轉移的勝利;接著強渡大渡河,翻越雪山;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所轄第一、三、五、九軍團依次改為第一、三、五、三十二軍。
1935年8月8日中革軍委為貫徹夏臨洮戰役計劃,決定一、四方面軍混合編組,組成左、右路軍。右路軍由紅一方面里的紅一、紅三軍和紅四方面軍的紅四、紅三十軍組成,由中央率領,以徐向前為總指揮,陳昌浩為政委,葉劍英為參謀長。左路軍以紅四方面軍的紅九、三十一、三十三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紅五、紅三十二軍組成,由紅軍總司令部率領,以朱德為總指揮,張國燾為政委,劉伯承為參謀長。右、左兩路軍分別從毛兒蓋、卓克基北上。同日軍委發布命令,周恩來為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委,周昆任參謀長,李富春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調任總政治部副主任後朱瑞繼任);陳昌浩正式擔任總政治部主任。8月11日朱德、張國燾、周恩來、王稼祥、陳昌浩致電各部:為著加強與統一一方面軍的領導與指揮,特組織一方面軍司令部,並任命周恩來同志為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特此通令、並轉所屬知照。
1935年8月20日,毛兒蓋會議上,中央指出張國燾所堅持的主張是不適當的,確定了繼續北上的方針。會議當天,李富春與周恩來聯名發布《紅一方面軍北進前政治工作的指示》,指出:「爭取洮夏戰役的勝利,是赤化川陝等的關鍵,而在洮夏戰役之前,我們更要經過相當時間的草地行軍與可能戰鬥;因此在北進前必須在部隊中進行充分的政治動員與必要的物質補充。」1935年8月21日,右路軍開始北進過草地。李富春隨三軍團殿後。9月4日,中央任命周昆為紅一方面軍參謀長,任命朱瑞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途中由於與張國燾發生分裂,9月10日 中共中央發布《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指出:「我們應該根據黨中央正確戰略方針,繼續北進,大量消滅蔣介石、胡宗南的部隊,創造川陝甘新蘇區」;並指出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敵人在那裡已築成堡壘線,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挨凍挨餓,白白犧牲,南下是沒有出路的,是絕路。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批准北上的決定,通過《中央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會議決定紅一軍、紅三軍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繼續北上。陝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會議還決定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五人團進行軍事領導。李德、葉劍英、鄧發、蔡樹藩、羅邁五人組成編制委員會,主持部隊整編工作。9月20日中共中央常委會議討論組織部工作及地方幹部等問題,並決定陝甘支隊編制方案,除紅一、紅三軍改為第一、二縱隊外,原中央機關、紅軍總政治部等機關組成第三縱隊,葉劍英任司令員,鄧發任政治委員。9月22日在哈達鋪,宣布紅一、紅三軍改編為陝甘支隊,下屬三個縱隊。第一縱隊林彪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委;第二縱隊彭雪楓為司令員,李富春為政委;第三縱隊葉劍英為司令員,鄧發為政委。
11月3日在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聽取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關於蘇區、紅軍、肅反及勞山、榆林橋戰役情況的匯報。隨後,中央成立董必武等五人委員會負責此事。會議決定目前對外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蘇維埃西北辦事處的名義;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下屬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彭德懷為紅一方面軍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林彪為紅一軍團長,聶榮臻為政治委員,徐海東為紅十五軍團長,程子華為政治委員。全軍共1.1萬餘人。
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紅一方面軍先後與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會師,長征結束。1937年8月,紅一方面軍全軍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投入抗日戰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