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
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東陵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遵化市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清朝 |
編號 | 1-179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清東陵(滿語:ᡩ᠋ᡝ᠋ᡵᡤᡳ
ᡝᡵᡤᡳ
ᠮᡠᠩᡤᠠᠨ,轉寫:dergi ergi munggan)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一帶,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距離天津150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園中最大的一座。整座陵園共有5座帝陵,4座后陵,5座皇妃陵寢,8座皇子陵寢,4座奶媽墳,1座貞官墓和1座穆公墓,其中部分皇子陵寢分布於天津市境內。這些陵寢均建造於清朝年間,整座陵園的最後的2位墓主人下葬於1935年。清東陵在清朝存續期間一直都有專門的機構主持祭祀,也有專門的部隊對陵寢及其周邊進行護衛。清朝滅亡後,清東陵的保護機構已經無力守衛整座陵園,這導致清東陵在1952年前多次遭到搶掠和盜掘,其中以1928年時孫殿英製造的盜案規模最大,破壞也最為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東陵重新得到了專門機構的保護,該機構的保護範圍經歷過多次變化。1961年,清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月,清東陵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中孝陵、景陵、裕陵、昭西陵、菩陀峪定東陵、裕妃園寢六處陵寢可供遊客參觀。2015年10月,清東陵所在的唐山清東陵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為5A級旅遊景區[1]。
關於清東陵內的第一座陵的陵址來歷是有爭議的[2]:2,一說是在清順治年間,順治帝在遵化打獵時親自選定了這片陵址[3][4];也有說法稱這片陵址是由湯若望等人制定下來的,並且這次制定直接影響了湯若望案的走向[5];也有研究認為清東陵的選址是沿襲了當年明崇禎帝朱由檢的選擇決定[6],在崇禎年間誠意伯劉伯溫第14代孫劉孔昭及道士張甲曾為朱由檢選定陵址,地點即為昌瑞山[7]。康熙二年(1663年),清孝陵正式建成[8]。為了所謂的「壓龍脈」一說,清政府專門扒掉了清東陵附近的長城及其附屬建築[9][10],代之以清東陵自己的防衛性建築[11],同時陵區內是否有殘存的廟宇或廟宇基址也在建陵前的勘查範圍之內,一經發現立刻清除,並最終清除了陵區內除一座二郎廟之外的全部民建廟宇[12]。在清朝統治期間,陵區內嚴禁非皇室人員在此修廟、打柴、供神、埋墳,並將陵區內的原有居民全部驅逐[13]:2。整個陵區設有重兵把守,並在陵區之外分設紅樁960根、白樁960根、花崗岩石碣10塊和青樁1000餘根,用以標明陵址區域,誤闖入陵址範圍的平民甚至有可能被就地處決[14]。此後,在清朝統治時期,先後有康熙帝[15]、乾隆帝[16]、咸豐帝[17]、同治帝[18]葬於清東陵,其餘的皇帝則由於未能在清東陵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雍正帝)、遵循兆葬之制(嘉慶帝)、修造時地宮進水(道光帝)、駕崩後匆忙建陵(光緒帝)等緣故而改葬在清西陵[19]:94;146;166;193。清東陵的每座帝陵均有與之相應的皇后陵[20][21][22][23]或妃園寢[2]:44-53;95-99[24],最晚一座於1935年下葬[25]。
清帝遜位後,由於相關部門財力不濟,導致清東陵的守陵人對陵墓監守自盜的現象屢禁不絕[26]。1921年,北洋政府直隸省省長曹銳[註 1]下令在東陵所在地設立墾殖局,將東陵地區的樹木盜伐一空[27]。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張宗昌率部占據清東陵,並將陵上的銅鹿、銅鶴、銅缸等全部搬走,僅金銀器就裝了幾十大車[26]。1928年1月5日,載濤、載澤以及載瀛向中華民國國務院遞交書函,稱景妃陵、惠妃陵、理密親王園寢遭地方武裝盜掘;3月,清室駐津辦事處向張作霖致函稱淑慎皇貴妃園寢遭到盜掘,相關盜賊後於5月被抓獲[28]。6月,因軍餉遭嚴重剋扣,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旗號,對清東陵當中的裕陵和菩陀峪定東陵進行大規模盜掘,其他陵墓的隆恩殿當中的貼金也幾乎全部被盜走[29]。盜掘後,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30],寓居天津的溥儀只得自行將被挖出的遺骨重新安葬[26]。該事件史稱「東陵事件」,國民政府不追究孫殿英的責任,並最終導致溥儀和國民政府完全決裂,這是溥儀和日本人合作成立滿洲國的重要原因之一[31]:199-202。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侵華日軍和滿洲國軍以給溥儀看守祖陵為名,占據了清東陵地區,並設立了「東陵辦事處」,對陵寢實施保護,栽植松柏風景樹,舉行簡單的祭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東陵的破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陵辦事處」被取締,日軍勢力撤出東陵一帶,清東陵的管理再次出現真空[2]:151,206。
1945年9月起,當地盜墓慣犯王紹義為首的一夥土匪開始瘋狂盜掘清東陵,先後洗劫了定陵、定東陵、定陵妃園寢、孝東陵等。同年底,時任中共冀東軍區十五分區對敵工作部部長張盡忠,被王紹義以盜得的墓葬品買通後,把盜陵冠以「鬥爭皇上大地主」、「幫助群眾度過饑荒」之名,廣泛動員陵寢地宮的知情者、會用雷管炸藥的能人加入,還拉攏了薊遵興聯合縣八區區長介儒。張盡忠把參與盜陵的人員集中起來,各有分工。每次盜陵,都在陵寢周邊5華里設置警戒哨,由持槍民兵負責看守,然後由青壯年勞動力負責挖開地宮入口,進入券門。從1945年底到1946年1月,總計超過千人的盜陵隊伍把清東陵除孝陵之外的其它帝陵全部盜空,大部分皇妃陵也遭到了盜掘[32][33]。其他當地的土匪也在1945至1950年期間對陵墓進行了多次盜掘[34]。首犯張盡忠1946年初夏被國民黨軍統特務在唐山抓獲,1948年在北平地方法院看守所病死;1951年,潛逃多年的王紹義落網,並被判處死刑[26][35]。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陵區加以保護,盜墓現象才被遏制[36]。
埋葬皇后 | 所葬陵墓 | 下葬時間 | 備註 |
---|---|---|---|
孝莊文皇后 | 昭西陵 | 1687年[37] | |
孝惠章皇后 | 孝東陵 | 1717年[20] | 陵內同葬有7個妃、4個福晉和17個格格[2]:24 |
孝康章皇后 | 清孝陵 | 1662年[38] | 其皇太后位為清聖祖所尊[38] |
孝獻皇后 | 清孝陵 | 1662年[39] | 其皇后位為清世祖追贈 |
孝誠仁皇后 | 清景陵 | 1681年[40] | |
孝昭仁皇后 | 清景陵 | 1681年[41] | |
孝懿仁皇后 | 清景陵 | 1689年[42] | |
孝恭仁皇后 | 清景陵 | 1723年[43] | 其皇太后位為清世宗所尊[43] |
孝賢純皇后 | 清裕陵 | 1752年[44] | |
孝儀純皇后 | 清裕陵 | 1775年[45] | 其皇后之位為清高宗在禪位之際所追贈[45] |
皇后輝發那拉氏 | 清裕陵妃園寢 | 1766年[46] | 位於裕陵妃園寢內,棺槨在純惠皇貴妃右側,沒有自己的神位[2]:79 |
孝德顯皇后 | 清定陵 | 1865年[47] | 在清文宗即位前一個月去世,其皇后頭銜為死後追贈[47] |
孝貞顯皇后 | 普祥峪定東陵 | 1879年[22] | |
孝欽顯皇后 | 菩陀峪定東陵 | 1908年[23] | 其皇太后位為清穆宗所尊[23] |
孝哲毅皇后 | 清惠陵 | 1879年[18] |
清東陵陵區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縣境內,北靠昌瑞山、東臨鷹飛倒仰山、西臨薊縣黃花山、南抵金星山,最南側由天台山和煙墩山組成天然陵口,整座陵區的水系全部從這座山口內匯集而出[13]:1。整個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沿東西走向依山而建,總體布局為前陵後寢[48],建有殿宇、宮牆、寶城、地宮、明樓等一系列建築。通往各座帝陵的神路上,還建有石牌坊、神功聖德碑樓、多孔石拱橋以及石像生等[13]:2。整座陵區由580多個單體建築組成,以孝陵為核心,自西向東依次為定陵、定陵妃園寢、普祥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裕陵妃園寢、裕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景陵妃園寢、景陵雙妃園寢、惠陵妃園寢、惠陵,最南側的陵區大紅門之外則是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12]。昌瑞山以北則為風水禁地[13]:2。
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分布著一處太子陵寢和一處公主陵寢,前者為清高宗太子陵,全稱為端慧皇太子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西峰口外的朱華山下;後者為清宣宗公主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東口外的許家峪。兩處陵寢內共葬有12人,分別以主要墓主命名。在清東陵西口門外的黃花山下一字排開6座王爺陵,最早的始建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均為清聖祖的兄弟或兒子[13]:205-222,這批王爺陵由於地處天津遠郊薊州區境內,已經並不屬於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的管轄範圍內,但在當初建造時該地與清東陵同屬馬蘭口,且地理位置極近,在眾多研究文獻中通常將這批王爺陵劃入清東陵範圍,作為清代皇家園寢的研究部分[49]。在馬蘭峪附近還有清聖祖和清世祖的奶媽子墳[12],以及一座貞官墓(傅達禮墓)和一座陵宮墓(穆公墓)[9]:224-225。
除了陵區的主要建築,在部分陵的風水牆外還有清代兵部和禮部的守陵官兵的營房,分別是昭西陵營房、孝陵營房、孝東陵營房、景陵營房、裕陵營房、定陵營房、舊太后陵(菩陀峪定東陵)營房、新太后陵(普祥峪定東陵)營房、惠陵營房,合稱九營。每陵的兩部營房是分設但連在一起的,兵部營房裡均建有關帝廟一座,兵部衙門一座;禮部營房內則有奉祀禮部衙門一座。其他妃園寢的兩部營房合為一座。營房集中區和重要機關所在地被稱作「鎮」,整個陵區內共有三座鎮,分別位於馬蘭關、南新城和馬蘭峪。而內務府的相關守陵人員則直接住在風水牆內的前圈中,共有八處,分別位於孝陵、孝東陵、景陵、裕陵、定陵、菩陀峪定東陵、普祥峪定東陵、惠陵內。[2]:246-252
昭西陵位於清東陵陵區最南端,位於主陵區外的昌瑞山主峰之下,是整片清東陵當中地位最尊貴的陵墓[2]:154。該陵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確定陵址,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起在原址處的暫安奉殿基礎上擴建,並於當年年底完工[37]。其結構有幾個顯著區別於其他後陵的特徵:
昭西陵的地宮外建有寶城,寶城南側另建方城[2]:198。其主要建築的排布,從北向南依次為寶頂周環寶城、方城明樓、石五供、隆恩殿、東西廡、東西燎爐、琉璃花門、隆恩門、東西班房、東西朝房;朝房東南方向有神廚庫、井亭,神廚庫院內有南北神庫、神廚和省牲亭;正南方有神道碑亭,碑亭南側有東西兩塊下馬牌[53]。
截至2013年,昭西陵僅西值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保存較為完好,其餘地面主要建築均僅剩殘垣斷壁或者房基[53]。
清孝陵位於主陵區的正中心,籌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54]至康熙元年(1662年)[55],康熙二年(1663年)正式開工建設[56],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基本完工[57],康熙七年(1668年)全部完成相關附屬建築的建設[58]。在整體修建過程中,為了獲取足量的木料,修造人員拆掉了北海內的明世宗時期修建的清馥殿和錦芳亭[59]。
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馬牌、版房、大紅門、風水牆、更衣店、華表、聖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神庫、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餑餑房、值房、隆恩門、燎爐、隆恩殿、東西配殿、陵寢門、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物[60]。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后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罈,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61]。
孝東陵是清東陵第一座動工修建的皇后陵,也是清代的第一座皇后陵,墓主為順治帝繼后孝惠章皇后。其神道與孝陵的神道相接,陵前建有三孔拱券橋1座,並在該橋的西側建有2座平便橋。橋北側有東西朝房各5間,朝房北側有東西值班房各3間。陵園前建有東西燎爐各1座。陵寢門後是孝東陵的後院,自南向北在後院正中依次是石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正下方為地宮。陵前左側建有神廚庫,神廚庫院內建有5間神廚、南北各5間神庫、1座省牲亭。神廚庫南側為井亭[62]。
孝東陵雖然為皇后陵,但其中同時葬有陵內同葬有7個妃,17個格格和4個福晉[2]:24,這些小陵寢排列在陵主寶頂的南側,其中七位妃子有明確的身份信息和下葬時間,其餘的格格和福晉均沒有任何記載。而且孝東陵並未建有下馬碑,寶頂下沒有建造月台,這種形制在清東陵中顯得較為特殊[62]。1945年底,被以王紹義為首的當地土匪盜掘一空[32]。
景陵是清聖祖的陵寢,位於孝東陵東南一里左右的位置。景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開始興建,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營建完成。它是清代帝陵當中第一座土葬陵墓,並且是清代第一座先葬入皇后再葬入皇帝的陵墓,同時也是第一座附葬皇貴妃的皇陵[63]。
景陵由南往北主要單體建築有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望柱、石像生、下馬脾、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拱券橋、東西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地宮內葬六人,分別為聖祖仁皇帝、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貴妃[2]:26。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景陵隆恩殿被大火燒毀,相關事件處理僅花了20天就草草了結,起火原因至今不明[64],此後得到重新修繕[2]:32[65]。1945年,景陵地宮遭到張盡忠、王紹義等人大規模盜掘[32][33],相傳有盜墓者在揭開清聖祖棺蓋時遭到灼傷。景陵地宮的盜口在之後的七年中一直處於開放狀態,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才重新將地宮封閉起來[66]。1952年,曾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得到大規模維修的景陵大碑樓,因雷擊而完全焚毀[2]:27。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
清景陵妃園寢位於景陵東側,始建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一開始被稱作妃衙門,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才被尊為妃園寢。共有宮門1座,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縱深2間。前有馬槽溝1道,正中建單孔拱橋1座,東側石平橋1座,橋北面是用磚鋪成的廣場。宮門外東西兩側各有5間廂房,東西值班房各3間。在宮門後面的東側有燎爐1座。正面享殿1座,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3間。大殿後面是園寢門,中間有門樓,兩側角門是隨牆門。園寢門後側就是埋葬各位妃子的位置,一人一座寶頂,寶頂下是地宮,前後共分成七排,共五十個,其中一個是空的,各寶頂的墓主除了一位阿哥之外,其餘全部都是妃嬪。地位較高的排在前面居中,較低下者刻排在後面或兩側。園寢周圍建有紅牆。除廂房、值班房上蓋有紅瓦外,其他建築的屋頂及牆頂全都是綠色的琉璃瓦[67]。具體埋葬情況如下(順序自東向西)[2]:46:
2015年10月,景陵妃園寢遭到盜掘,盜墓者用潛水泵將墓室內的水排乾淨後盜走了多件陪葬品。該盜竊案在進行時被值班保安發現並及時阻止,被盜文物已經全部追回[68]。
清景陵皇雙園寢位於景陵妃園寢東側,因其內共葬有兩名皇貴妃,即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兩位皇貴妃生前對清高宗多有照顧[69],並在乾隆年間先後逝世,清高宗在與大臣商量過後[70],決議特為二位皇貴妃在景陵附近另闢一處陵園安葬[71]。
整座園寢占地面積約為1431平方公尺,坐北朝南,是清東陵五座妃園寢當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園寢後院中建有兩座方城,方城上方各建一座單檐歇山頂的明樓,明樓樓頂掛著用滿漢兩種文字註明的貼金銘牌,東側的寫有「愨惠皇貴妃園寢」字樣,西側的寫有「惇怡皇貴妃園寢」字樣,每座明樓後各有一座圓形寶頂,寶頂下各有一座地宮。陵園內還建有與帝陵、後陵形制類似,但規模略小的東西配殿,全部是單檐歇山頂,面闊各有5間。在該座陵園前有一塊「丹鳳朝陽」陛階石,同時也是妃園寢當中的唯一一塊。宮門有3間,用紅牆環繞。宮門外的2座朝房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同時建有前廊;此外還有東西班房各3間。陵園內有3座園寢門,門外有5間享殿,東側建有一座燎爐。宮門前方建有一座單孔拱橋,單孔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便橋。園寢內的明樓、殿宇、牆帽等均為綠琉璃瓦蓋頂,宮門外的所有建築全部都是灰布瓦蓋頂[2]:53。
裕陵是清高宗的陵寢,位於清東陵陵區內的勝水峪。這座皇陵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體工程基本完工[72],但其最終建成時間由於尚未發現明確記載而一直存有爭議[73]。整個陵寢由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以及地宮等主體建築組成,其神道南端與孝陵相連[72]。
清裕陵內共葬有6人,分別是乾隆皇帝、孝賢純皇后[44]、孝儀純皇后[45]、慧賢皇貴妃[74]、哲憫皇貴妃[75]、淑嘉皇貴妃[76],這也讓裕陵成為地宮中埋葬人數最多的清代皇陵[2]:54。1928年,清裕陵地宮被從影壁下鑿出盜洞[29],地宮遭到嚴重盜掘,屍骨位置被完全擾亂[77],地宮內的陪葬物品被大量盜掘[78]。
清裕陵妃園寢是清裕陵的妃子陵寢,位於裕陵的西側,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此後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七年(1752年)經歷過一次大修,此時的裕陵妃園寢與其他的妃園寢形制沒有任何區別,共有一孔拱券橋一座,東西廂房、東西班房、宮門、左側燎爐一座,園寢門三座,中門有門樓,兩角門為隨牆門,園寢門以北建造妃嬪門的寶頂,前後共有5排,共計34座。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純惠皇貴妃入葬後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進行續建,正中間的園寢門和配套的牆被拆除,與享殿直接相連,此外增建了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城[2]:71。由於埋葬前後各位入葬的妃嬪的頭銜有所變化,導致埋葬的順序看似混亂。其具體埋葬情況如下(順序自東向西)[2]:74:
清定陵位於清東陵的最西端,是清文宗奕詝的陵寢,共埋葬2人,即清文宗和孝德顯皇后。由於先前清宣宗拆除了自己的位於東陵的陵寢而改建到了西陵,破壞了乾隆朝開始的兆葬之制[19]:166,這不僅導致清文宗只能將自己的陵寢從清西陵改至清東陵,在施工中被迫大量使用了清宣宗廢陵上拆下來的舊材料[13]:153。這座帝陵的陵址選於咸豐二年(1852年)[84],原定於咸豐八年(1858年)正式動工,但在動工前發現了疑似當地廟宇牆基的建築物殘跡,在仔細核實後對此專門進行了清理,這也讓工期延後到第二年才開始[2]:82,並且選派了負責修陵的大臣[85]。但因戊午科場案和辛酉政變的發生,負責修陵的柏葰、載桓、端華先後被殺或自殺,這也讓工期大幅度延長,一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才正式完工,前後共耗時七年半[2]:83。整座陵寢與其他的清代帝陵類似,共建有地宮,寶城,方城,明樓,樹池,馬槽溝,隆恩殿,隆恩門,三路三孔拱券橋一座,便橋兩座,神道碑亭一座,牌樓門一座,大門樓一座[13]:152。
1928年,孫殿英所部曾經對定陵嘗試盜掘,但在向地宮方向挖掘數米後停止,具體原因不明[29]。1945年9月,當地盜墓慣犯王紹義等一夥土匪,利用自製的「拐釘鑰匙」和炸藥,花了數天進入定陵地宮,劈開咸豐皇帝和其皇后薩克達氏的棺槨,將隨葬品盜掠一空[33][32]。
普祥峪定東陵是東太后慈安,即孝貞顯皇后的陵寢,該陵寢位於定陵妃園寢的東側,是清文宗的兩座皇后陵寢當中的一座。該陵寢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正式定址決定修造,光緒五年(1879年)竣工[2]:89,共耗資二百六十六萬五千餘兩白銀。陵墓的神道接於定陵神道上,建築面積2265平方公尺,主要建築為神道碑亭、神廚庫、三孔神路橋、東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等主要建築。陵墓的整體形制與昭西陵相近,與昭西陵不同的是僅有一道圍牆,並且興建了神道碑亭一座,三孔神路橋一座[13]:158。1945年底,被以王紹義為首的當地土匪盜掘一空。
菩陀峪定東陵是西太后慈禧,即孝欽顯皇后的陵寢,該陵寢位於普祥峪定東陵的東側,是清文宗的另一座皇后陵寢,通常與普祥峪定東陵合稱為定東陵,而且初期建造時間和完工時間均與普祥峪定東陵相同[2]:90,共用白銀227萬兩。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為由對菩陀峪定東陵進行大規模重建,重建工程歷時十三年之久,重建之後的陵墓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皇后陵規制。在重建的開銷上,僅貼金就耗用黃金4592兩1錢4分3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二十五年(1899年)就撥銀150萬兩,其他時間的耗資因缺少資料而無法統計[86]。整座陵墓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用黃花梨構制,殿內彩畫貼金,僅金龍就有2400餘條;殿內的牆壁上鑲嵌有30塊大小不等的雕花磚壁,共計237平米;隆恩殿內有64根貼金柱,是清代其他帝后陵的十多倍[86]。其他的形制與普祥峪定東陵類似,但也有較為豪華的改造[2]:91。
1928年,孫殿英率部對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地宮被炸藥炸開,慈禧的棺槨被開掘,整座地宮內的陪葬物品幾乎被洗劫一空,隆恩殿內的金龍也被全部撬走,甚至傳出了慈禧的屍體沒有腐爛的傳言,不過孫殿英並不承認這種說法[30]。這次盜掘也導致地宮大範圍進水,當年7月,載澤前往菩陀峪定東陵,抽空積水,並重新關閉地宮[29]。
清定陵妃園寢位於定陵東側,普祥峪定東陵西側,是定陵的附屬妃園寢,於同治四年(1865年)建成,最後一位於宣統二年(1910年)下葬[13]:174。共埋葬有十五位妃嬪,前後分為三排,前排5座,中排6座,後排4座[2]:95,其餘形制與景陵妃園寢大體相同,沒有方城、園城、明樓,有享殿無配殿,東側設有燎爐,整座陵園用紅牆環繞,陵園內建築所有瓦全部採用綠瓦,宮門外設有兩間班房,東西廂房各兩間,均為布瓦頂[13]:174。在整座陵寢的修建中,可以有效預防地宮積水的排水系統在妃園寢當中是首次出現。其具體埋葬情況如下(順序自東向西)[13]:174:
惠陵是清穆宗載淳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方向約4公里的位置,是清東陵陵區內位置最靠東的一座陵寢。惠陵是清東陵當中最後建造的一座帝陵,也是規模最小的一座帝陵,同時也是建材最為堅硬的一座陵寢。整座陵寢於光緒元年(1875年)8月開始修建,到光緒四年(1878年)9月建成[87],但清穆宗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才和自己的皇后孝哲毅皇后葬入陵寢[18][88]。
整座陵寢原本按照定陵的規模修建,但在慈安和慈禧要求惠陵不建聖德神功碑樓、不建二柱門、不建石像生和通往孝陵的神道,因此在惠陵內僅僅建有牌樓門南的一對圍有欄板的石望柱[87]。其全部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五孔橋、望柱、牌樓門、神道碑亭、神廚庫、三路三孔拱券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陵寢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寶城和地宮[89]。
1945年底,清惠陵遭張盡忠、王紹義等人大規模盜掘。根據當事人的回憶,遭到盜掘的惠陵地宮內,清穆宗和孝哲毅皇后的屍骸均所剩無幾,所穿衣物遭到嚴重毀壞。[32][35][33]
清惠陵妃園寢是惠陵的配套妃園寢,位於惠陵西側,於光緒四年(1878年)建成,共計花費了約517775兩白銀。該陵園原計劃按照景陵雙妃園寢的規制建造,但後來改為按照定陵妃園寢的規制建造。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是一空拱券橋一座和三孔平橋一座,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進入圍牆後是第一進院,共有焚帛爐一座,後有享殿一座,然後是園寢門一扇;園寢門後是第二進院,共有四座寶頂,分兩排,第一排1座,第二排3座,分屬四位皇貴妃,這也讓清惠陵成為埋葬皇貴妃最多的陵寢[2]:105。其具體埋葬情況如下(順序自東向西)[25][2]:106:
清高宗太子陵,也稱端慧皇太子園寢,位於清東陵陵園西側,天津市薊州區境內的朱華山下,名義上是清高宗冊立的首位皇太子,即端慧皇太子永璉的陵墓。該陵寢是清東陵,乃至所有清代皇家陵寢當中唯一一座太子陵。該陵寢於乾隆三年(1738年)正式開始興建,乾隆親自下令要求所有修造過程中相關的所有程序全部依照皇太子的級別來辦[90][91],並派大臣選擇陵址[92]。整座陵寢占地27389平方公尺,耗費白銀168235兩,金378.992兩,自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始建,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基本竣工。整座陵寢自北向南依次為:園內建有石券2座,磚券1座,三券並列,上方蓋土,被當地人稱作筆架山。東南角建有1座天落池,3座園寢門,5間享殿,東西配殿各5間,東西燎爐各1座;大門3間,門外東西廂房各3間,東廂房後有神廚庫和井亭,西廂房南側為值班房[2]:158。陵園內安葬情況如下:
清宣宗公主陵,也稱為端憫固倫公主園寢,是清東陵內唯一的一座公主園寢,名義上是屬於清宣宗的長女端憫固倫公主的陵寢。該園寢坐落於山腳下,地勢較為平坦,園寢後一座有類似丘陵的土山,在園寢內建有1排共4座寶頂,3扇宮門,宮門和寶頂之間建有3間享堂,1條磚鋪神路連接寶頂和享堂。此外園寢內還建有3間茶飯房,園寢外尾有近240公尺圍牆。4座寶頂自東向西依次葬有清宣宗的皇三子慧質郡王奕繼、皇二子順和郡王奕綱、端憫固倫公主、皇二女(因早夭未命名)[2]:189。
該園寢曾多次被盜,最早一次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十九日,進入民國後也也遭到多次盜毀,加之年久失修,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整座陵園已經損毀嚴重,享堂出現多次塌方[2]:190-191。
榮親王園寢是清世祖的第四個兒子的陵寢,位於定陵西北,與天津薊縣的丈煙臺相毗鄰。榮親王生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出生三個多月即夭折,尚未來得及取名[93],但因其是清世祖與孝獻皇后的唯一一個兒子[94],清世祖在其死後兩個月將其追封為和碩榮親王[95],並為其建立陵寢,當年一月開工,耗時四月建成[96],當年八月十七日,榮親王葬入陵寢,但在下葬時的時辰被搞錯,當時就有辦事官員因此被處斬,此後該事件也成為了湯若望案的「罪證」之一[2]:164-165。
整座陵園建有地宮、寶頂(外觀與土丘相同,尚不清楚是風化而成還是原本如此)、園寢門、享殿、宮門,用圍牆環繞,上蓋綠色琉璃瓦。宮門外建有值班房和東西廂房,沒有碑亭。該陵寢於1949年前遭到盜掘,具體日期不詳。後來考古隊員在地宮中發現了該園寢的墓志銘[2]:165-166。
理密親王園寢是清聖祖的廢太子允礽的陵寢,位於榮親王園寢西側約500公尺的位置。該陵寢的建造時間以及理密親王的入葬時間均無具體史料記載,僅大致估算其下葬時間應在雍正二年(1724年)之後[97]。陵寢內共葬有2人,即理密親王及其妃子石氏。地宮、寶頂、園寢門、享殿、宮門、值班房、廂房、碑亭,用紅牆環繞,上蓋綠色琉璃瓦[2]:166,現已完全損毀,原因不明[13]:213。
裕憲親王園寢是清世祖的第二個兒子福全的陵寢,位於理密親王園寢西側。該陵寢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裕憲親王生前與清聖祖關係很好,清聖祖親自選派人員為裕憲親王營造陵寢[98],並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成。整座園寢原與理密親王園寢規格相同,但在1995年之後,該園寢主要建築僅原碑亭內的石碑保存較為完好,原享殿遺址前還剩餘一塊丹陛石,其餘全部損毀,具體損毀原因不詳[2]:167。
純靖親王園寢是清世祖的第七個兒子隆禧的陵寢,位於裕憲親王園寢西側。該陵寢始建時間不詳,僅可知純靖親王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99],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初二下葬[2]:167。原來的園寢規制不詳,現陵寢遺址被當年守靈人的後人所建的民房覆蓋,民房的結構中大量出現了疑似原園寢所用的漢白玉石,疑民國之後整座園寢經盜掘損毀之後被挪作它用。在民房之間還剩餘一座原園寢的漢白玉功德碑,其餘地面建築全部消失[100]。據當地百姓描述,該園寢地宮曾經遭到盜掘,地宮在洞開之后里面露出3口棺材,據學者推測有可能為純靖親王本人,以及他的福晉和側福晉[2]:167。
直郡王園寢是清聖祖的長子允禔的陵寢,位於純靖親王園寢西側。直郡王曾經參與到陷害理密親王的活動中,導致理密親王太子最終被廢,這次活動也使直郡王自己的爵位被剝奪,並最終致使直郡王的陵寢在規格整體上只相當於貝子的規制。該陵寢整體占地面積僅有幾十平方公尺,並全部用布瓦覆蓋[2]:168。該陵寢的興建時間不詳,由於整體已經被夷平導致具體規制不詳,僅可確認沒有碑亭,其餘所有建築僅剩地宮的石門,具體拆毀時間不詳[13]:218。該園寢的地宮曾被盜掘,其地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做防空洞使用,墓內遺骨悉數散落到墓內墓外,最終被守陵人的後人重新收集並簡單埋葬[100]。
恂勤郡王園寢是清聖祖的第十四子允禵的陵寢,位於直郡王園寢西側。墓內葬有2人,即恂勤郡王及其第二子弘明。園寢的建造時間不詳,具體形制不詳,現僅餘兩座功德碑[13]:220,分別記載兩位墓主人的生前事跡,碑上據資料照片曾建有碑亭[2]:170。其餘建築在民國時期全部被毀,地宮也被盜掘一空[100]。
奉聖夫人園寢,坐落於馬蘭峪河東村的東南角,是清世祖的乳母奉聖夫人朴氏和她的丈夫乳父二等哈達哈哈番恭襄哈喇的園寢[2]:174,園寢坐東朝西,地宮上建有圓丘形寶頂,寶頂前建有石祭台1座,祭台兩側共有7道祭文碑,祭台前有1座享堂,1扇大門,並建有2座碑,乳父碑為順治十二年(1655年)建立,而乳母碑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立。根據乳父碑的建立時間可知該園寢的建成時間不晚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9]:223。現存寶頂、祭文碑(已殘)、石祭台和乳父碑、乳母碑,具體規制不詳。[2]:175
佑聖夫人園寢,坐落在馬蘭峪東北的九泉山下,葬有清世祖的乳母佑聖夫人李嘉氏和他的丈夫乳公二等阿達哈哈番加三級良僖滿篤理。陵寢坐東朝西,規制與奉聖夫人園寢大致相同,園寢外同樣建有2座碑,其中乳公碑建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乳母碑建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9]:223。園寢損毀嚴重,現僅存半座寶頂,其餘地面建築全部損毀[2]:175。
佐聖夫人園寢,坐落於馬蘭峪倉房東[9]:223,是佐聖夫人葉黑勒氏的園寢,但由於墓地建築已經全部損毀,僅存一塊無法辨認字跡的石碑,並且該石碑已被當地村民挪作他用。墓葬的規制以及全部墓主人的確切身份全部無從考證[2]:175。
保聖夫人園寢,位於馬蘭峪河東村,墓中葬有清聖祖的保姆保聖夫人瓜爾佳氏和她的丈夫乳公圖克善[2]:175。原園寢的規制與佑聖夫人園寢相同,現僅存一座寶頂和一座石祭台,以及乳公碑和乳母碑,乳父碑建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乳母碑立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9]:224。
貞官墓,即傅達禮墓,位於馬蘭峪東倉房東側,端憫固倫公主園寢附近,因其為清世祖殉死而被稱作貞官。為表彰他,清政府特地於康熙二年(1663年)在其墓前樹立了一塊石碑,上書8行漢字7行滿文。該墓具體規制不詳,地面上僅存這塊碑[9]:225。
穆公墓,即陵官墓,位於端憫固倫公主園寢的西牆外,埋葬著駐防孝陵掌關防郎中拖沙喇哈番加一級穆公,具體姓名不詳。整座墓葬現僅存一座於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立的碑[9]:225。
作為皇家陵寢,在清代統治期間,清東陵有自己的陵寢內務府、奉祀禮部、陵寢工部和駐防旗營,並且還建有王公府邸,他們在整座陵寢的正常維護和祭祀禮儀中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責。
東陵的王公府邸供受派任守護東陵大臣的宗室王公住宿,位於馬蘭峪,始建於雍正二年(1724年),並於雍正三年竣工(1725年)。王府和公府均由清世宗親自下令建造,並選定了駐守陵區的官員分配[101],並且當年即選派恂勤郡王前去看守。建成時共有王府一座,內有40間房,外圍建有90間房;王府後建有兩座公府,每座均有大小房屋20間,外圍房屋若干間。通常被選派來的最高級別的王侯都是貝子和公爵,最高為貝勒。截止至1985年,王公府仍有部分建築遺存[102]。
東陵陵寢內務府,全程「東陵總管內務府衙門」,也稱內關防、內務府、內府。這個機構於康熙二年(1663年)設立,是朝廷內務府的下屬機構,最高長官被稱作「東陵總管內務府大臣」,頭銜為文臣正二品。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期間,這一職務一直都是朝廷直接指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及以後則由馬蘭鎮總兵兼任。東陵各個帝后陵都設有級別較低的內務府,最高長官為郎中(文職正五品),副長官為員外郎(文職正五品),第三級別為主事,以上三個官銜每個帝后陵各設一名(除昭西陵)。以下設有尚膳正(武職正四品)、尚膳副,尚茶正(武職正四品)、尚茶副,正內管領(文職正五品)、副內管領,筆帖式,領催等官職[2]:201,其具體官員均居住在陵區內的圈中[102]。
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到禮部庫支領、送還祭祀陵寢所用的金銀器皿;置辦祭祀陵寢用的各類貢品和奶茶;管理數目;開閉宮門和隆恩殿門;陵寢的地面保潔和燈火照明;神牌的請放;擺放桌張,陳列祭品,遞送奶茶[2]:202。
清東陵的各個陵寢都設有奉祀禮部,在光緒年間,孝陵禮部的最高長官為掌關防郎中,其他各陵寢最高長官為郎中,通常為一名;副長官為員外郎,通常為2名(孝東陵和普祥峪定東陵不設這兩個職位)。此外,各陵寢還有讀祝官2人,贊禮郎4人,執事人役(如牛吏、擠奶人等)130人左右,各類匠人、屠戶和掃院人等,帝后陵每陵約120人,妃園寢約40~50人[102]。總人數約1600人,每個園寢的禮部人員與駐守對應園寢的兵部官兵所住房屋相鄰[2]:202。
禮部主要負責的事務有:生產和供應祭祀所用的面糖酒果畜等,主持祭禮、監禮、贊禮、讀祝文、焚化祝版、制帛、紙綶;清理陵園內的雜草,清掃地面,管理金銀器皿庫[102]。
陵寢駐防兵全部由八旗兵組成,這些兵員在陵寢周圍晝夜巡邏,並會參與到清東陵的祭祀活動當中。皇帝陵兵部設總管1人,翼長2人,章京16人,驍騎校2人,領催4人,披甲人76人,養育兵8人,共約110人。皇后陵兵部設章京16人,曉騎校2人,領催4人,披甲人(即年滿16歲的八旗壯兵丁[103])76人,養育兵8人,共約100人。妃園寢兵部司員人數為皇后陵的一半,約50人。東陵兵部共有八旗兵1200多人。這些兵員會在祭祀活動的準備階段布置場地,並且掌管禮部金銀器皿庫的外門鑰匙[2]:202。這些官兵主要居住在陵區內的營房中,分別以皇陵或後陵命名,負責守衛對應陵寢的官兵居住在對應名稱的營房當中,妃園寢不單獨設立營房,而居住在相應的皇陵營房中。部分官兵有可能因為巡邏任務而居住在位於園寢或皇陵院內的兵部值班房中。現在馬蘭峪東南方向尚存5座營房,即裕陵營房、惠陵營房、定陵營房、菩陀峪定東陵營房和普祥峪定東陵營房,已成為當地百姓的居住地[102]。
陵寢工部位於石門鎮,又被稱為石門工部。這個機構主要負責陵寢的日常保養,以及製作祭祀時所使用的金銀器皿、清明節祭祀時所使用的佛堂花、行敷土禮時的土筐和淨土,以及三色紙、五色紙和金銀綶子,還有祭祀物品在活動中的擺放[2]:202-203。工部設郎中1名,員外郎4名,書吏2名,下設13個類別的工匠:即錫匠、鎳子匠、木匠、瓦匠、石匠、油匠、裱匠、搭材匠、桶匠、裁縫匠、打紙匠、鐵匠、鋸匠。每新增建一座陵寢,則增加一組工匠共計40人[102]。
謁陵是清代皇族較為常見的一種祭祀方式,時間安排上的隨機性比較大,通常會在巡邊、前往避暑山莊的時候,或者將其他待葬妃子皇后等送往陵寢時對其他皇陵進行拜謁,也有直接前往拜謁的情況。皇帝可以選擇親自拜謁,也可以選派王公大臣代為拜謁,謁陵次數的多少通常和皇帝的在位時間的長短直接相關[2]:203。在光緒年間的時候,皇帝謁陵的路線為:由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開始,隨後依次是孝陵、孝東陵、景陵、裕陵、定陵、普祥峪定東陵、惠陵[104]。
謁陵的過程需要有祭祀禮部事先預定。皇帝謁陵時,首先在隆福寺行宮穿青長袍褂。當接近準備拜謁的陵寢時,隨行的貝勒以下宗室、大臣、侍衛、三品以上官員,在未至下馬牌處下馬步行;親、郡王在下馬牌處下馬步行;皇帝則在到達碑亭之前降輿並慟哭,在前導大臣引導下從東門進入隆恩門,繞隆恩殿東側,經陵寢門左門至明樓前,王公大臣在陵寢門外按序排列。司拜褥百將拜褥在石祭台南鋪好,皇帝行三跪九拜禮,然後起立,面向西側站立。內務府官員擺放好奠幾、酒爵後退下,皇帝再跪並奠酒三爵,每奠一爵行一拜禮,完成後面向西方痛哭舉哀,陵寢門外之王公大臣也要同時行禮舉哀。上述儀式結束之後,兩名前引大臣引導皇帝從原路退至陵外.在原來降輿的地方升輿,王公大臣跟隨其後離開陵寢。接下來拜其他陵寢的時候儀式相同[2]:204。
敷土禮是一種專門在清明節舉行的祭禮,多由朝廷派遣的承祭官主持、執行,皇帝親自參與,其形式主要為陵寢中皇帝、皇后、妃嬪等人的寶頂要添加淨土。康熙初年議准,行敷土禮時,各陵上土13擔;乾隆二年(1737年),為使寶頂少遭踐踏,改為各陵每年皆增土一擔[104]。
皇帝行敷土禮,石門工部預先於前一天,專門預備潔淨的「客土」(陵區外面的土)盛於兩隻小筐之內,貯放在陵寢羅圈牆外,以備使用。屆時,皇帝乘輿到隆恩門外,在更衣幄次內更換縞素。隨行的王公大臣等,身著素服,冠去纓緯。隨後,禮部堂官奏請皇帝行敷土禮。皇帝在前引大臣的引導下,從隆恩門東門進入,經陵寢門東門來到明樓下,其他大臣等在陵寢外列隊等候。幫扶添土大臣隨皇帝至方城前。陵寢內務府官員奉上黃布護履(鞋套)。皇帝及隨行人員穿好護履之後,從東蹬道上寶城。陵寢內務府大臣已提前將土筐擔至寶頂東石柵欄門外。在皇帝抵達該地點後就將土並為一筐,跪捧給幫扶添土大臣,讓該大臣將筐捧送到寶頂上,再跪獻給皇帝(皇帝在此時有可能直接走上寶頂,也有可能跪著匍匐至寶頂上[105])。皇帝跪接,雙手舉過頭頂,將土添於寶頂上,完畢後把筐交於幫扶大臣。下來後,皇帝脫掉護履,在前引大臣引導下從原路離開陵寢[2]:205。
在清代,皇帝初喪的二十七個月內,即三周年內,嗣皇帝一般行敷土禮一次。但清仁宗曾以自己早年被秘立為皇太子,即位後皇父(乾隆皇帝)又訓政三年,分別於嘉慶五年(1800年)、六年(1801年)、十四年(1809年)、二十四年(1819年)到裕陵行敷土禮,用來顯示自己對於父親清高宗的懷念和重視[106]。
大祭禮是清東陵的主要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帝陵和後陵。這一活動最早自康熙二年(1663年)開始,每年的清明節、七月十五、冬至及年底都要舉行大祭,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三日,清高宗將各位皇帝皇后的忌辰也選為大祭日期。其餘的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會舉行小祭[2]:207。
大祭禮通常由太常寺奏請派王公致祭,有時皇帝會親自主持。大祭前一天,陵寢內務府官員帶領內務府的領催、差役人等,連同陵寢兵部和祭祀禮部的官員一同布置祭祀會場,打開隆恩殿門,將內部打掃完畢,放雨搭,由祭祀禮部用龍亭把祝版和制帛抬到東配殿內擺放好[2]:207。
大祭當天五鼓過後,內務府人員將隆恩門打開,在東配殿前支起涼棚,打掃月台,並將隆恩殿打開。香燈拜唐阿把殿內的十二盞「滿堂紅」懸燈點起,並清除殿內灰塵。禮部官同屠戶將牲匣抬進隆恩殿,在牲匣內擺放好太牢。內務府官員開啟神龕,掌關防郎中等行禮。隨後,各司員進茶桌供奶茶;進膳桌供膳品,其中有配有清醬和面醬的蕨菜蘑菇等野菜,山葡萄、奶子乾等野果子,以及野雞、野黑牛等野畜和野禽,羊肉、鹿肉、牛肉等常見肉食,以及65盤餑餑,包括鵝蛋、鴨蛋、雞蛋、奶皮、炸高麗餑餑等;進果桌設果品,包括有蘋果、黃梨等本地水果,也有荔枝、龍眼等南方水果[103];遞香盒、點蠟燭、供爵墊;禮部官員還要請祝版,制帛;香燈拜唐阿點燃月台鼎式爐內的檀香。接著,禮部監禮司官一員會同內務府官.在大殿暖閣內,行一跪三叩頭禮。將皇帝、皇后神牌請出,安放於寶座之上,再一跪三叩。準備完畢後,請承祭人出來主持祭禮。祭祀完畢後,陵寢內務府連同祭祀禮部和陵寢兵部一同將隆恩殿鎖好[2]:207。
清東陵在初建至清亡期間保存完好,除清孝陵之外每一座帝后陵均有大量隨葬文物的相關記載。但在1928年前後和1945年至1949年期間,清東陵遭到了多次盜掘,除清孝陵外清東陵內的所有帝后陵全部遭到盜掘,棺槨被擾動,文物被盜掘或就地損毀。除了史料記載之外,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著多種所謂清東陵內的寶藏清單,但其中大多數均被證偽或含有誇張成分[107]。當年被軍閥孫殿英實際盜走的文物當中,大多數的寶物不知所蹤,已經被公布出的用作行賄的文物如下[108]:
1945年之後發生的各類盜掘案件,盜竊出的文物包括黃金、小金塔(已斷裂)、金鳳凰飾物等,這些文物部分被收繳,但最終保管地點不得而知;其餘的文物流落民間,下落不明[2]:141。
1975年至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組織對已經被盜的裕陵地宮,菩陀峪定東陵,容妃地宮和純惠皇貴妃的地宮進行保護性發掘,期間考古隊員清理出了大批個體較小的文物或文物碎片,以玉器,飾品和衣物殘片居多。這些文物現全部在清東陵文物管理處文物庫房內保存,其餘陵寢的考古工作尚未開展[109]。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了清東陵文物保管所。1961年,清東陵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更名為清東陵文物管理處[110]。該管理處的管轄範圍曾歷經多次變化,成立之初曾經管轄天津薊縣境內的6座王爺園寢,1958年這六座園寢劃歸天津薊縣文物管理部門管轄,1963年劃回,1966年再次劃出至今[2]:170。1999年9月24日,清東陵文物管理處通過制定第一版《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正式確定了清東陵的保護範圍,6座王爺園寢並不在範圍之內[111]。
1992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編制了《清東陵總體規劃》,並於1996年獲得相關部門批准。該規劃實施後,重劃了清東陵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收回農村借耕的文物土地和山場,逐步恢復神道儀樹帶和砂山行樹,為保護神道移改過境交通道路,動遷嚴重影響文物景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部分農村居民,將古建築周圍百米範圍內的各種線路落埋地下,並大範圍培育陵區內的國有森林,一定程度上重現了當年的歷史景觀[14]。
在開放的地宮當中,裕陵地宮於1975年6月整理,1977年年底整理完成,1978年1月29日對外開放;菩陀峪定東陵地宮於1979年2月17日開始清理,當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裕陵妃園寢容妃地宮於1979年10月被發現因盜洞處發生坍塌而嚴重積水,當地文物部門隨即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安裝照明設施並修葺入口後對外開放;純惠皇貴妃的地宮於1981年開始清理,1983年5月1日對外開放[109]。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12]。此後明清皇家陵寢的範圍經過多次擴充,並最終將明十三陵[113]、清昭陵、清永陵、清福陵[114]一併列入。2011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制定了新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對原有管理辦法當中的部分信息進行了完善。新的辦法獲得了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的批准,於2012年1月1日正式施行[115]。2014年12月,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清東陵展開了自1840年以來最大的修繕工程,具體涉及到了文物本體維修、文物安全防範、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和展覽展示工程等方面,其中僅文物修繕部分預計耗資就已達5億元人民幣[116]。整個工程於2015年年內完工[117]。2015年10月,清東陵所在的唐山清東陵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為5A級旅遊景區[1]。
2012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東亞文明研究所承辦的裕陵地宮的研究與保護座談會於巴黎舉行,清東陵文物管理處部分人員作為中方代表應邀出席[118]。2014年11月,東方文化遺址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舉行,會內討論了關於清東陵的保護和研究的相關學術問題[1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