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拼音Tong-yòng Pin-yin)是源自台湾拉丁字母汉语标音方案,包含了“华语通用拼音”、“台语通用拼音”、“客语通用拼音”三种拼音方案。

Quick Facts 通用拼音 Tong-yòng Pin-yin, 类型 ...
通用拼音
Tong-yòng Pin-yin
类型
拼音系统
罗马化方案
创造者中华民国教育部
创造于1999年
使用时期
 中华民国(2002年)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中华民国国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汉字
  • 通用拼音
子体系台语通用拼音台湾话
客语通用拼音客家话
ISO 15924
ISO 15924BCP 47变体子标签:tongyong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Close

一般情况下,通用拼音常用做“华语通用拼音”的简称,也是中华民国政府在2002年至2008年采用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法。中华民国教育部于2008年12月18日修正“中文译音使用原则”,改采汉语拼音为标准,但目前部分县市仍使用通用拼音翻译辖域内之地名。

演进历程

Thumb
高雄市凤山区公所,凤山的拼写来自通用拼音Fòngshan,高雄之Kaohsiung则沿用威妥玛拼音
  • 1997年秋天,由时任台北市市长陈水扁邀请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助研究员余伯泉副教授主持,中华民国翻译学学会(1999年后改称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研究。于1998年1月发表,同年4月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街道路牌拼音系统采用通用拼音(1998年版),当时局部采用zh、q、x拼写ㄓ、ㄑ、ㄒ,空韵/ɯ/亦拼为i,与汉语拼音相容[1]
  • 1999年,通用拼音定案,不再局部使用zh、q、x,空韵参考威妥玛拼音拼为ih[2]
  • 2002年7月10日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第11次全体委员会议通过“(台湾)华语拼音系统为通用拼音”、编订《中文译音使用原则》,同年8月22日行政院准予备查。
  • 2003年内政部颁布地名译写原则,以行政院备查的通用拼音为地名标准。
  • 2008年12月18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修正“中文译音使用原则”,改采汉语拼音为标准,但部分县市如台南市高雄市等,仍继续使用通用拼音翻译区名与路牌[3][4]
  • 2020年8月24日,台中市决定使用通用拼音翻译台中捷运绿线捷运站的英文名称[5],惟迄今并未实行。

拼音字母表

声母

韵母

More information 前元音, 央元音 ...
基本母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不圆唇 圆唇 舌尖 卷舌 不圆唇 圆唇
闭元音 i [i]
ㄧ i
yu [y]
ㄩ ü
ih [ ͡ɯ]
-i
ih [ ͡ɯ]
-i
u [u]
ㄨ u
中元音 e [ɛ]
ㄝ ê
er [ɑɻ]
ㄦ er
e [ɤ]
ㄜ e
o [o]
ㄛ o
开元音 a [ä]
ㄚ a
复合韵母
通用拼音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国际音标 [aɪ] [eɪ] [ɑʊ] [oʊ] [an] [ən] [ɑŋ] [ɤŋ]
注音符号
通用拼音 ia
ya
ie
ye
iao
yao
iou
you
ian
yan
in
yin
iang
yang
ing
ying
国际音标 [iä] [iɛ] [iɑʊ] [ioʊ] [iɛn] [in] [iɑŋ] [iŋ]
注音符号 ㄧㄚ ㄧㄝ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通用拼音 ua
wa
uo
wo
uai
wai
uei
wei
uan
wan
un
wun
uang
wang
ong
wong
国际音标 [uä] [uo] [uaɪ] [ueɪ] [uan] [un] [uɑŋ] [uɤŋ]
注音符号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通用拼音 yue yuan yun yong
国际音标 [yɛ] [yɛn] [yn] [iʊŋ]
注音符号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Close

y、w、yu作为结合音yan、wan、yuan的开头使用。

特征

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的“音位归并”不同,但在“符号选择”有部分相似性。

拼写方式差异

  • 通用拼音的音位归并不采ㄐㄑㄒ独立,因此汉语拼音的jqx 为通用拼音的jicisi
  • 通用拼音的空韵音节比照威妥玛式采ih,以避免汉语拼音的音节si成为空韵的困扰。在汉语拼音中zhi、chi、shi、ri、zi、ci、si后的i ,在通用拼音中使用ih 。所以汉语拼音的zhi、chi、shi、ri、zi、ci、si,在通用拼音中以jhih、chih、shih、rih、zih、cih、sih表记。
  • 通用拼音有fong与wun音节,汉语拼音以feng与wen表记,这一点视为通用拼音以台北华语的语音为主体,而非以普通话语音为主体。汉语拼音的en、eng,在通用拼音中,于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异[6]
    • 连韵eng接于韵母f-、w-(风、翁)之后时,改拼成ong。
    • wen(文)改拼成wun。
  • 通用拼音以yu贯串所有ㄩ类音节。yu及以其开头的结合音,接于声母ji- 、ci- 、si- 之后,仍使用yu衔接韵母,完全不使用ü(在汉语拼音中音同“淤”),但韵母皆需将i去除。例如jyu(居)、syue(雪)、cyuan(全)
  • 声母ji- 、ci- 、si- 与连韵yong结合时,去除韵母的i,但保留连韵的y。例如汉语拼音的yong(永)和jiong(窘),在通用拼音中即拼为yong(永)和jyong(窘)[6]
  • 通用拼音公布的标准为不漏音的iouuei。而非iu(“六”的尾音)和ui(“灰”的尾音)[6]
  • 一般如果单词的音节可能不明,在通用拼音用短划而不用撇号分开音节。例“Jian”难以看出是“吉安”或“简”,在汉语拼音用“Ji'an”表记“吉安”、在通用拼音用“Ji-an”表记“吉安”。
  • 通用拼音的声调符号与注音符号相同:一声可以不标,也可以标写为一横“¯”,轻声有一点“˚”(例如:åů[6];汉语拼音的一声为一横、轻声没有符号。
  • 地名第二个汉字音节以a、o、e为首时,通用拼音前面以短划连接、汉语拼音以撇号连接,如“大安”的通用拼音是“Da-an”、汉语拼音是“Da'an”。除了地名,通用拼音同个字中的音节也可以用短划分开。例:汉语拼音的 liánzìfú,通用拼音可拼为 liánzìhfúlián-zìh-fú

优缺点分析

  • 当初设计通用拼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贴近台湾人的发音习惯,并于稍后改版时去除汉语拼音中不符合英文读写习惯的声母(x、q)。
  • ㄓㄔㄕ三声母由ㄐㄑㄒ加上h转写而来。ㄓ拼写为jh,在英文中没有此种拼法,只有接近的John。而汉语拼音使用的zh则在英语中被用于转写俄语字母Ж/ʒ/,如朱可夫(Zhukov,俄语:Жу́ков)。
  • 表示空韵/ɯ/的ih的写法来自原先的通行标准威妥玛拼音。汉语拼音则是把空韵当做i的音位变体进行处理,与/i/音共用i来记录。

与政治的关系

Thumb
台南市新市区图书馆,新市的拼写来自通用拼音Sinshìh,台南之Tainan则沿用威妥玛拼音
  • 通用拼音的诞生,本是为了在“语言工具论”(汉语拼音是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中文拼音标准)与“认同论”(在使用拉丁字母表记时,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显区分)间取得平衡,1997年由国民党市议员陈学圣举办拼音座谈会,向民进党籍陈水扁市长建议采用通用拼音[7]:110
  • 1998年4月,由民主进步党主政的台北市政府,公布采用通用拼音,强调“语言工具论”与“认同论”两者均衡才是稳健的国家拼音政策,并陆续启用许多带有“汉语拼音特征”的路名标示,例如“忠孝东路五段 Zhongxiao E. Rd. Sec.5”、“许昌街 Xuchang St.”、“馆前路 Guanqian Rd.”及“市府路 Shifu Rd.”[1][8]
  •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国民党立法委员陈学圣等多人与民进党立法委员等共同连署支持中央政府公布通用拼音。民进党任命的教育部长曾志朗反对通用拼音,这时通用拼音已经改版,“去除qxzh ”与汉语拼音作出区隔,加上通用拼音发明人余伯泉等五位学者,在《语言工具论的五大错误:敬答郑锦全等四位院士》的公开文章中述明:“……国际惯例所以会在台湾混淆不清,主要是牵涉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也就是根本的‘国家认同混淆’问题”,导致“拼音系统”争议爆发,蓝军追击,激起蓝绿意识型态对立抗争,“通用拼音”从此被贴上绿色标签、失去政治中立的可能性[9]
  • 2009年通用拼音失去官方光环后,政治色彩更鲜明,虽然台湾华语拼音联盟一再号称所有抗争活动“不分蓝绿”,但不论是2009年2月21日北捷西门站、2009年11月20日国道客运台北转运站、2010年1月10日中坜火车站、2010年6月24日台北县政府(现新北市政府)等地的抗议活动,均只见亲绿社团及绿营民代出席[10][11][12][13]
  • 部分国民党新党的台北市议员,曾在陈水扁市长任内表示支持通用拼音,认为通用拼音是台湾唯一能够兼顾尊重多种族语言,以及中文译音方便性的译音系统(此时通用拼音可使用qxzh拼写,与汉语拼音相容),但是在通用拼音放弃相容汉语拼音、蓝绿对立激化后反对通用拼音。

争议与反省

Thumb
台南市立学甲国民中学,学甲的拼写SyueJia来自通用拼音Syuéjiǎ,台南之Tainan则沿用威妥玛拼音
  • 按照台湾华语拼音联盟网站所载《“台湾地名台湾拼音”基本资讯与说帖》:“源于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建议的通用标音系统”,有人会误会1996年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主张“通用拼音”。依洪惟仁于1999年4月20日自由时报“自由广场”投书之《请诚实对待“通用拼音”》文中记载:“李(远哲)院长在4月6日给我们的回信中做出非常明理的澄清:……(教改会)基本上同意推动用英文拼音符号代替现有的注音符号(第一式),至于采用何种形式的英文拼音,教改会同仁并无定见,理当由语言学家与教育主管当局审慎研究。”、“通用拼音乃余伯泉先生个人之志业,非远哲或中研院所委托之工作。”。不过教改总咨议报告书确实建议发展通用标音系统,当时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的余伯泉也是源于这个建议,发展出通用拼音,李远哲院长也主持了通用拼音的第一次推动会议,但是基于中央研究院另一批专家有不同的拼音主张,李远哲态度变为更审慎。2002年教改会同仁黄荣村任教育部长时,承行政院的核示,公布通用拼音政策。
  • 2009年11月20日台北市国道客运转运站抗议活动中,台北市议员庄瑞雄宣称“学甲使用S(Syuejia)已几百年”[14]。然而此说法显非事实,学甲于日治时期以台语发音拼作ハクカー(Hakkā),或以日语汉字音拼作Gakkō战后至2002年前则以威妥玛拼音拼作Hsuechia[15]
  • 台湾各地地名的拼音方式,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处在多版本并存的状态,造成许多外国观光客、外籍居民与当地人沟通上的困难[16][17][18]
  • 台湾华语拼音联盟以罗马拼音“名从主人”惯例,强调台湾使用通用拼音的正当性。有人批评2003年余伯泉协助陈水扁政府颁布地名译写原则,违反“名从主人”惯例、变更全国乡镇市区沿用数十年的威妥玛拼音英译名称,改采通用拼音英译,尤其是淡水鹿港两地具历史意义的英译名称──台语白话字的Tamsui及威妥玛拼音的Lukang,目前已由内政部于2011年6月16日核定回复。不过2002年通用拼音公布时,县市以上大地名均维持旧拼音,嘉义与宜兰拼音的改变也获得地方政府的同意;通用拼音使用原则的地名译写原则,清楚标示可考虑传统与历史因素。1998年余伯泉主导的台北市路名拼音,已将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拼写为Ketagalan。
  • 面对台湾多元的族群文化,通用拼音包含了“华语通用拼音”、“台语通用拼音”、“客语通用拼音”三种拼音方案,以英文自然拼音为基础,试图整合、沟通台湾各种语言的拼音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减轻台湾学生因多语言、多拼音的学习困扰,通用拼音在台湾语文的发展史仍是值得注目的。
  • 台湾教育部“97年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闽南语纲要(100学年度实施)”特别标示:“标音符号原则于三年级教授,惟学校得视实际需要及学生程度提前于二年级实施。‘配合多元语言环境,注意符号系统间的共通性。’”[19]通用拼音为“配合多元语言环境,标音符号系统间的共通性”提供一个可能的方案。

图片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