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纤层旧称“核周层”、“核衬层”或“核层”,是位于细胞核染色质核膜之间的高电子密度网络片层结构,[1]中间丝膜相关蛋白(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s)交织形成,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核纤层处于核基质中,在核内与核内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INM)相连,在核外则与内质网相连。[2]核纤层是支撑细胞核的一种结构,[3]对调节DNA自我复制DNA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膜的破裂及重建也起到一定作用。[4]此外,核纤层还可以辅助组织染色质并锚定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es,NPCs)、核膜蛋白转录因子

Thumb
核纤层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图中可见核纤层(蓝绿色)位于核膜(灰色)内侧,锚定核孔复合物(橘黄色)及其他如核膜蛋白(淡紫色)及转录因子(粉红色)等众多分子。核纤层还可以维持细胞核结构稳定并组织染色质(淡黄色)。Coutinho et al. Immunity & Ageing 2009

历史

1993年,中国生物学家陈彬等用电镜首次显示了在单细胞原生动物——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中存在典型的核纤层结构。[5]

结构与组成

不同细胞的核纤层厚度有所不同,但都大致处在30-100nm的范围内。核纤层主要由核纤层蛋白( lamin)和核纤层结合膜蛋白(nuclear lamin-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这两种组分组成:

  • 核纤层结合膜蛋白是与核纤层结合的膜蛋白,其中既包括膜内在蛋白也包括膜周边蛋白。核纤层结合膜蛋白中最重要的是核纤层蛋白结合多肽1(lamin-associated polypeptide 1,LAP 1)、核纤层蛋白结合多肽2(lamin-associated polypeptide 2,LAP 2)、核纤层蛋白B受体(lamin B-receptor,LBR)、埃默蛋白(emerin)、otefin蛋白及MAN 1。这些存在于核内膜中或与核内膜相连的分子介导了核纤层与核膜之间的连接。

功能

在细胞或聚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纤层蛋白被磷酸化,引起核纤层可逆解聚,使核膜崩解;在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的去磷酸化则直接介导了核膜围绕染色体开始的重建。

起源与进化

原核细胞内不存在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故不具有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核纤层结构。但已有研究证实在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源真核生物Archezoa)的细胞内出现了核骨架,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发达的中间纤维,以及不发达或不典型的核纤层(只含一种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B型成分)。因此,有分析认为核纤层是伴随着“真核型”染色质的起源进化而形成的。[9]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