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时祥,号桐冈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明朝军事人物,曾参与万历朝鲜之役

Quick Facts 宋应昌, 籍贯 ...
宋应昌
大明经略朝鲜蓟辽保定山东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
籍贯浙江杭州府仁和县
出生丙申十月初三日
逝世万历三十四年丙午
配偶配顾氏,累封恭人
亲属(子)宋守一、宋守贞;(孙)宋楚望
出身
  •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举人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同进士出身
Close

生平

其先为浙江越州人,后迁至杭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乡试第十三名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进士。礼部观政,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授绛州知州,四年五月升刑部员外郎,十二月考选户科给事中,五年五月升刑科右给事中,六年五月升礼科左给事中,丁忧归。

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复除礼科左给事中,四月巡视京营,七月升济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升河南右参政,十二年七月升山东按察使,十四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升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筹建营卫巡司,有政声[1]。二十年(1592年)四月升大理寺卿,六月升工部右侍郎,八月改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蓟镇、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集结二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兵望风奔溃,“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2],日军长驱直入,攻陷首都汉阳(今首尔)。国王李昖仓皇逃难,向明朝求援。宋应昌亦以为:“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3]是年八月十九日,应昌以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九月离京,与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军共赴朝鲜。战争初期宋应昌驻扎辽东筹粮,十二月二十六日,宋应昌的赞画袁黄与李如松率师东渡鸭绿江。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后收复平壤开城。宋应昌的南军继承了戚家军优良传统,军纪良好,所至秋毫无犯[4]。李如松的北军杀良冒功,引发南北军矛盾[5]。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应昌抵达朝鲜。二十七日,明军在碧蹄馆轻敌战败,李如松大兵退守开城[6]。此时明军乏粮,死伤又多,士气十分消沉。随着明军失利,战争进入和谈阶段。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长移书沈惟敬,再次“恳求封贡东归”,宋应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营交涉,催促日军撤退,并送还王子。兵部尚书石星极力用封贡促使日军撤退,得到内阁辅臣赵志皋的支持。朝鲜君臣明确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绝和谈的要求。宋应昌鉴于军队疲困又无战功,也乐于推掉责任。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双方就和谈达成协议后,日军开始南撤。

宋应昌建议留兵防守,反对兵部尚书石星全面撤兵,遂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归[7]。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蓟辽总督顾养谦代理御倭事务。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遗,冠带闲住。晚年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著有《道器图说》、《心径茅锄》、《窥测陈筌》、《经略复国要编》等。

家族

曾祖宋元;祖父宋富;父宋儒,号虎山,累赠知府。母何氏,累赠恭人。兄宋应期,弟宋应亨、宋应历。

注释

参考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