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鲁古教派冲突(印尼语:Konflik sektarian Maluku)是1999年至2002年印尼马鲁古群岛(摩鹿加群岛)的基督徒与穆斯林社群间的武装冲突,自1999年的改革时期至2002年2月13日各方签订《马利诺第二协定》方止。冲突遍布各岛,其中以安汶岛与哈马黑拉岛尤为严重。
冲突的背景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与印尼总统苏哈托去职后的一系列政治与经济风波[2],印尼盾大幅贬值,且政府将北马鲁古省自马鲁古省拆出的决议更加剧了既有的政治矛盾[3][4]。因政治矛盾与宗教差异吻合,1999年1月当地基督徒与穆斯林开始爆发冲突,进而加剧成双方民兵针对平民的全面暴动[5],其中伊斯兰民兵主要为组织紧密的拉斯卡尔圣战组织[6][7]。双方均以将对方居民逐出马鲁古为目标,对平民使用威吓、攻击与纵火等手段[6][8][9][10],甚至有将整个社区摧毁的案例,例如1999年4月班达群岛的基督徒皆被逐出[11]。
印尼警察与印尼国军大幅介入冲突[12],他们自称中立,但冲突双方都指控他们偏袒对方[13][14][15],甚至有军队将弹药转移给穆斯林民兵,供其用于后续袭击[16]。因警察不作为,各社区组织地方民兵,设立指挥所(印尼语:posko)以防止外来攻击,但后来也常被用于动员武力向其他社区发动攻击的据点[17]。
在条约签订之际,国际危机组织估计有70万人因此冲突而流离失所,至少有5000人丧生,为印尼建国后产生最多难民的事件[18][19]。冲突双方都有使用童兵的纪录[20][21][22],俗称“沙蝇兵”(印尼语:pasukan agas),最年幼的仅7岁,小学生与中学生也经常协助在家制造武器。许多基督徒遭强迫改信伊斯兰教,并遭强迫割礼(包括女性)[23][24][25]。
在苏哈诺独裁统治(新秩序)时期,马鲁古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治结构[26],双方宗教阵营都能为依附者提供社会网络、裙带关系与人身保护。随着印尼政治去集权化,双方为争夺社经地位,选举职位的竞争越趋激烈[27],受基督教福音教会支持的德那第苏丹穆达法尔·斯加哈尔与马基安穆斯林巴哈尔·安迪利竞逐首任北马鲁古省省长一职[3][28],另外蒂多雷与特尔纳特两城市也在争夺省首府的地位,行政区重划使当地利益团体的结构备受威胁[3]。
冲突爆发前夕,安汶岛与周边岛屿的基督徒与穆斯林人数约略相等[18][29],但这是1969年以来印尼族群迁徙计划的结果,30年内有近98,000人移入马鲁古,多为布吉人与望加锡人等来自南苏拉威西省的穆斯林,此外还有许多自行迁入者,1999年2月全国性报纸《罗盘报》统计共有22.5万人自南苏拉威西迁入马鲁古,其中安汶岛即有3万人[18]。这些外来穆斯林移民在马鲁古的商贸活动日趋增加,冲突爆发后即有基督徒袭击当地市场,以期削弱穆斯林的地位[2][30]。除经济层面外,穆斯林在马鲁古的政治影响力也日趋增加,1992年与1997年该省省长皆由穆斯林担任,两人均任命大量穆斯林为公务员进入政府[31],使基督徒对马鲁古的伊斯兰化备感焦虑[18][32][33]。大批外来人口也对本地居民行之有年、仰赖阿达特(习惯法)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造成不小冲击[18][29][31]。
马基安岛居民(主要为穆斯林)自1970年代起即因担忧火山爆发而大规模迁至北马鲁古的特尔纳特、哈马黑拉岛北部等地[34][35],与卡奥等地的基督徒产生土地归属纠纷,1990年代当地发现金矿,使纠纷更加激烈[36][37],且蒂多雷与特尔纳特的穆斯林也对马基安岛移民在当地任职感到不满[3]。1999年本地基督徒即支持德那第苏丹与基督教会,马基安人则支持穆斯林候选人,双方皆想在新建立的北马鲁古省占据主导地位[5]。1999年印尼政府接受马基安人请求,在北马鲁古建立以穆斯林为主的马利富特区(Malifut),包括16个马基安人聚落、部分基督徒聚落与金矿产区[36][37],基督徒对此大为不满,8月18日马力富特区正式成立之日当地即爆发流血冲突[3][36][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