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波查德(德语:Lew Lwowitsch "Leo" Borchard,俄语:Лев Львович Боргард,1899年3月31日—1945年8月23日),生于莫斯科的德国指挥家,师从赫尔曼·舍尔兴,曾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生平
波查德生于莫斯科,双亲均为德国人。随后在圣彼得堡接受音乐教育,并成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剧场的常客。 在爆发俄国革命后,波查德于1920年移居德国。其后时任科隆歌剧院首席指挥奥托·克伦佩勒聘为助手[1],因克伦佩勒对其指挥造诣欠缺信心,波查德在此期间为其提供不少建议。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Gedenktafel_H%C3%BCnensteig_6_%28Stegl%29_Leo_Borchard.jpg/640px-Gedenktafel_H%C3%BCnensteig_6_%28Stegl%29_Leo_Borchard.jpg)
1933年1月3日,波查德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是次音乐会上演奏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品[2][3]。1935年,纳粹政权以“政治取向不可靠”为由禁止波查德指挥,故此波查德在家从事音乐教学并收留好友,当中包括波利斯·布拉却和冯·艾能[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假安德烈·克拉斯诺(Andrik Krassnow)的名义留在柏林,伙路德·安洁雅斯-腓特烈(Ruth Andreas-Friedrich)组织并参与纳粹抵抗运动组织Onkel Emil[5],在此期间,他的职责包括与证件伪造专家路德维希·利希特维茨(Ludwig Lichtwitz)接触。
1945年5月26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两周后,柏林爱乐随即恢复演出的活动,波查德在泰坦尼娅宫(Titania-Palast cinema)举行音乐会[2][3],指挥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4号交响曲[6],获得公众的一致好评。但首席指挥福特文格勒因被怀疑与纳粹有关而被停职调查,波查德因反纳粹及俄语能力与占领盟军关系密切[7],获苏联军官尼古拉·别尔扎林授意执掌乐团的指挥大权。直至遭误杀前,波查德与乐团共合作了22场音乐会[3]。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1/Ehrengrab_Bergstr_38_%28Stegl%29_Leo_Borchard.jpg/640px-Ehrengrab_Bergstr_38_%28Stegl%29_Leo_Borchard.jpg)
1945年8月23日,波查德在指挥音乐会后乘车归宅。驾车的英籍军官友人驶至美国占领区时,误解哨站当值美军示意停车手势继续行驶遭射击,同行的军官友人与安洁雅斯-腓特烈虽受伤但无大碍,而波查德却不幸地结束了其短暂一生。[2][8]经此事后盟军检讨对策,避免同类惨剧再度发生。波查德其后于同年8月29日下葬[2],同日柏林爱乐则由初出茅庐的切利比达克临危授命担任常任指挥,并表演纪念音乐会[2][3]。
灌录作品
- 博凯里尼 - 小步舞曲(Minuet)
- 莱奥·德利布 - 《马祖卡舞》及《洋娃娃圆舞曲》,选自《柯碧莉亚》(Mazurka & Valse Lente from Coppelia)
- 尚‧弗朗赛 - 钢琴和乐团的小协奏曲(Piano Concertino)
- 格拉祖诺夫 - 音诗《斯捷潘·拉辛》(Stenka Razin)※
- 普契尼 -《托斯卡》管弦乐节选
- 雷比柯夫 - 摇篮曲(Berceuse)
- 苏佩 - 《快乐的强盗》序曲(Die Banditenstreiche Overture)
- 柴可夫斯基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胡桃夹子》节选
- 瓦格纳 - 沃坦道别(Wotan's Farewell to His Favorite Daughter)
- 韦伯 - 《奥伯龙》序曲 ※
(※:1945年6月发布)[9]
脚注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