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与渤海国的战争,是辽朝兴起后不断压缩渤海国土地,最终灭亡渤海大氏的战争。唐朝灭亡后契丹人在中国东北部迅速崛起,而渤海国在迁到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附近)后,国力也开始下降。从辽西兴起的契丹趁兴起之机,对渤海发动进攻。
过程
公元908年契丹于镇东海口修筑长城隔绝渤海,909年辽太祖阿保机“幸辽东”,915年东“钩鱼于鸭绿江”,契丹势力逐渐控制辽东。公元916年以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建元神册,919年“修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实之,改为东平郡”。[1]
925年(天赞四年)闰12月,辽太祖亲率大军向东讨伐渤海国。己酉,在撒葛山射鬼箭后,队伍直扑渤海扶余府的地面。首先攻克了渤海长平县,然后立即向扶余城急进,围攻三天后“白气贯日”,“拔扶余城,诛其守将”。太子倍进言:“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辽太祖听从了这个意见,命迭剌部大王,耶律觌列和寅石底留守夫余城。委派太子倍与大元帅耶律德光为先锋,挥军继续东进,围攻忽汗城。末代渤海国王大諲譔先是投降辽朝,但公元926年3月6日,大諲譔又反叛契丹而宣布独立,占据忽汗城。当天阿保机再次将他击破,攻入忽汗城中,渤海国最终灭亡。
后续
同年农历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机认为渤海国已经平定,乃用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天下,改元天显。改年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或称东丹王国,意为“东契丹国”,把首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让他担任东丹王国的国王。阿保机死后,耶律倍前往辽皇都宫(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奔丧。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南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显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
天显六年(931年),辽按照渤海国的旧例,在南京设立中书台。会同元年(938年),将南京改名为东京。辽世宗天禄元年(947年),辽朝复建东丹国,封耶律安端为明王。应历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东丹国亡,后被辽兼并。
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遗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兴运动,并建立起了定安国、兴辽国和大渤海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
公元926年,辽与渤海国的战争以辽的胜利结束,渤海国被灭亡以后,黑水靺鞨等众多靺鞨民众被迫向南迁移,他们大多被强制移民到了辽境内的辽东,女真的部落里。也有大量渤海难民逃亡并不同文同种的朝鲜半岛。辽与高丽的关系开始交恶。并成为了辽与高丽的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