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红酸(英语:rosolic acid)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是带有绿色金属光泽的黄色或深红色晶体。它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溶于强酸形成黄色溶液,或溶于碱溶液形成胭脂红色溶液。
玫红酸(酸碱指示剂) | ||
低于pH 5.0 时 | 高于pH 6.8 时 | |
5.0 | ⇌ | 6.8 |
玫红酸 | |
---|---|
IUPAC名 4-[bis(p-hydroxyphenyl)methylene]-2,5-cyclohexadien-1-one 4-[双(对羟基苯基)亚甲基]-2,5-环己二烯-1-酮 | |
别名 | 奥林 蔷薇酸 p-玫红酸 玫瑰红酸 C.I. 43800 |
识别 | |
CAS号 | 603-45-2 |
PubChem | 5100 |
ChemSpider | 4921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FYEHYMARPSSOBO-UHFFFAOYAG |
Beilstein | 2055205 |
EINECS | 210-041-8 |
性质 | |
化学式 | C19H14O3 |
摩尔质量 | 290.31 g·mol−1 |
密度 | 1.283 g/cm3 |
熔点 | 308 °C(581 K) |
溶解性(水) | 难溶 |
λmax | 482[1] nm |
磁化率 | -161.4·10−6 cm3/mol |
危险性 | |
警示术语 | R:R36 R37 R38 |
NFPA 704 | |
闪点 | 308 °C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基于这种特性,它可以用作pH范围5.0 - 6.8的p酸碱指示剂。它也被用于制造染料的中间体。
合成
玫红酸于1834年由德国化学家弗里德利布·费迪南德·龙格通过蒸馏煤焦油获得。他将其命名为Rosölsäure或 Rosaölsäure(红色油酸)。[2][3]1861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和鲁道夫·施密特提出了通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草酸和矿物杂酚油(其中含有苯酚)来合成玫红酸。[4]化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商业玫红酸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实际上是类似化合物的混合物。[5][6]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