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材林,又称乌林,是台湾高雄市仁武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东部,北邻仁福里,南连鸟松区梦里里、仁武区湾区内里、考潭里,西临文武里,东接大树区三和、龙目里与小坪里,面积约4.3平方公里,人口约4,700人。[1]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乌林里东半部及西半部的东侧中央地带、仁福里南部东侧凸出部分。[2][3][4][5]
历史
相传乌材林一名源自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居住于柴山寿山的平埔族群为逃避海寇林道干的追杀,迁徙至阿猴林(即今土地公崎一带)。因该地丘陵遍布乌黑色的林木,因此取名“乌材林”。根据《高雄县志》记载,郑成功来台前,该地原为平埔族群的聚居地。随着明郑时期汉人移垦,仁武设有军营(即今仁武营区),林姓、王姓家族陆续迁入,部分平埔族人则迁往台南或屏东(阿猴)。[1]
台湾日治初期,乌材林地区为一街庄,称为“乌材林庄”(旧制街庄),隶属于观音下里。该庄昔日北与前埔厝庄为邻,东与大树脚庄为邻,南边为小坪顶庄、十九湾庄、考潭庄、蛇仔形庄,西边为新庄、仁武庄。[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凤山厅。[6]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5月3日,该庄编入“考潭区”,隶属于凤山厅。[7]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考潭区改隶属于台南厅。[8]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乌材林”大字,隶属于高雄州高雄郡仁武庄(新制街庄)。[9]1924年(大正十三年)12月25日,高雄郡废郡,仁武庄改隶属于凤山郡。[10]
战后仁武庄改制为仁武乡,隶属于高雄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民国39年)10月1日,高、屏分治,仁武乡仍隶属于高雄县。1951年(民国40年)8月,仁武乡拆分出大社乡,本地区仍隶属于仁武乡。[11]2010年(民国99年)12月25日,高雄县、市合并为直辖高雄市,仁武乡改制为仁武区,村亦改制为里。
聚落
交通
市道186号是维新至大树的道路,经过本地区的乌材林聚落。由该道路西行可前往大社区、燕巢区、冈山区、永安区东南部等地;东行可前往大树区,并止于檨子脚地区的省道台29线路口。[2][3][12]
区道高52-1线是竹仔门至乌材林的道路,其东侧端点(终点)位于本地区中部略偏东北的市道186号路口。[2][3][5]
区道高54线是乌材林至小坪顶的道路,其西侧端点(起点)位于本地区东部的市道186号路口。[2][3][5][13]
区道高55线是乌材林至新大港(实际终点在仁武区、三民区区界)的道路,其北侧端点(起点)位于本地区西南部、乌材林聚落的市道186号路口。[2][3][5]
产业
乌材林地质适合制砖,曾是南台湾红砖的主要生产地,全盛时期砖厂超过 20 间。[1]
信仰
1960 年代,台南后壁寮居民因来乌材林工作,带回军公庙王爷令旗参拜,因神威显赫而建庙,名为“三清府”。每年神明诞辰,乌林的三座庙宇均会共同参与祝寿。[1]
学校
- 乌林国小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