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正常人類細胞群體分裂直至細胞分裂停止的次數; (在培養中)現象,當成纖維細胞在衰老前可達到最多50個細胞分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弗利克极限[1](英语:Hayflick limit)又译海富利克极限[2][注 1],又称海弗利克现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正常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显示,每个细胞的DNA所相连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细胞分裂后会略微缩减,直至缩减至一个极限长度为止[4][5]。
海弗利克极限这一概念是在1961年由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威斯达研究所的美国解剖学家列奥那多·海弗利克提出[4]。海弗利克证明了一个正常的人类胎儿细胞群体,在细胞培养下可以分裂40-60次,而此细胞群体将会进入衰老期;这驳斥了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克西·卡雷尔“一般正常的细胞具有永生性”的论点。每次有丝分裂会略微缩短细胞中附着于DNA上的端粒,而人体中端粒的缩短最终会导致细胞分裂无法进行;这种细胞群体衰老机制的出现,和整个人体的生理性衰老有所关连。此机制似乎也能够防止基因体不稳定;端粒的缩短会限制细胞分裂的次数,也就可以预防人类衰老细胞中癌细胞的发展情况。然而,端粒的缩短会伤害免疫功能,因此可能同时增加了患癌风险[6]。
海弗利克极限发现与DNA链末端的端粒区域长度相关。在DNA复制的过程中,每个DNA链末端的短小片段(端粒)在每次DNA复制完成后,即无法复制而丢失[7]。DNA的端粒区域无法解码成任何一个蛋白质,仅仅在DNA的末端区域形成一个重复的编码,而DNA复制后失去的也是这个编码。在多次DNA复制之后,端粒就会消耗殆尽,导致细胞开始凋亡。这种机制可以预防DNA复制的错误,进而预防基因突变的发生。一旦端粒在细胞多次复制之后消耗殆尽,细胞将无法复制下去;此时该细胞就会达到自身的海弗利克极限[8][9]。
这个过程不会发生在大多数的癌细胞中,起因在于一种称做端粒酶的酵素。此酵素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这会导致癌细胞中的端粒不会缩短,且给予这些细胞无限复制的潜力[10]。目前正在研拟中的癌症治疗方案提出使用酶抑制剂,可以阻止端粒的复原,让癌细胞变得如同一般体细胞一样凋亡[11]。此外,端粒酶激活剂可以修复或延长健康细胞中的端粒,进而延长这些健康细胞的海弗利克极限,但也会给予它们癌细胞的特征。端粒酶的激活也可能延长免疫系统中细胞的端粒长度,来预防端粒非常短的细胞发生癌变[来源请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