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拟人化英语:Anthropomorphism),或译拟人论拟人法拟人说拟人主义拟人作用拟人观化人主义等,是将人类特征、情绪或意图归属于非人类实体。[1] 它被认为是人类心理的一种先天倾向。[2] 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经常被人类归属于人类以外动物物种。[3]


《伊索寓言》〈北风与太阳〉篇中拟人化的风与人的互动。Milo Winter 绘。

宗教和神话中的拟人论

经律主义(Biblical literalism)

印度教(Hinduism)

谴责

一些宗教学者和哲学家反对拟人化的神。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570-480 BCE)说:“最伟大的神”酷似人“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心中”[4]

拟人化的神被拒绝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他们都认为上帝是超越人类极限的存在。犹太教的拒绝长大的哈斯蒙尼时期(大约300 BCE)由于希腊哲学中成为注册在犹太人的信仰。犹太教的拒绝长大进一步的穆斯林文艺复兴时期(10世纪AD)后在12世纪编入13原则的犹太信仰撰写的迈蒙尼德[5]。印度教徒不拒绝神的概念的抽象未列于载货单的,但要注意的问题;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第12章第5节说,这是更难以专注于神未列于载货单的形式,即比神,使用的拟人的图标(murtis),由于人类的需要,通过感官感知。[6]

在他的书中云中面临的一个新的宗教理论,斯图尔特格思里的理论是,所有的宗教都是由于大脑的倾向自然现象来检测是否存在或其他人的痕迹anthropomorphisms发起的。[7]

修辞学上

修辞学中的拟人即指赋予抽象事物以虚拟的人的形象,例如死亡,欲望或战争。著名的例子请见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在古典修辞学中,拟人是一种修辞格,具体来说是一种转义手法,常用来获得情绪感染力。在修辞理论中,常区分拟人(将无生命却实际存在的事物拟人化)和其他修辞手法,诸如呼语,直接称呼不在场的人物或抽象的概念。

拟人修辞举例:

树嘴饥渴地紧贴着大地
胸膛里流淌的乳水如蜜。 乔伊斯·基尔默

呼语修辞举例:

哦,雄辩的、正义的、强大的死亡! 沃尔特·雷利世界历史

文学上

科学上

在科学中,使用拟人语言暗示动物有意图和情感在传统上被弃用,因为这表明缺乏客观性。生物学家被警告要避免假设动物与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理、社会和情感能力,而是依赖于严格可观察的证据。[8][9]1987年出版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nimal behaviour建议:“最好研究行为,而不是试图了解任何潜在的情感。”[10]

灵长类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弗兰斯·德瓦尔写道:“长期以来,赋予动物人类情感一直是科学的禁忌。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有可能遗漏一些关于动物和我们的基本知识。”[11]与此同时,人们对类人猿语言能力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并承认他们是工具制造者,具有个性和文化。[12]

1992年,兽医布鲁斯·福格尔(Bruce Fogle)在一篇关于猫的文章中指出,“人类和猫的大脑中负责情绪的神经化学物质和区域相同”作为证据,论证“提及猫拥有嫉妒等情绪并非拟人化”。[13]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