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ib)又称心房纤颤、心房纤维性颤动、房性纤颤,简称房颤(Af,AF),是各种病理原因导致不规则的心房激动,其节律不整齐且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属于一种心律不整[9]。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 | |
---|---|
心电图 胸导程V4与V5的曲线,可看出略微不规律的心率,每分钟跳动 150 次,同时也显示出源自心房除极的P波消失。 | |
症状 | 无、心悸、昏厥、呼吸困难、心绞痛[1][2] |
并发症 | 心脏衰竭、失智症、中风[2] |
起病年龄 | 年逾 50[3] |
类型 | 心传导阻滞症[*]、cardiac fibrillation[*]、疾病 |
风险因素 | 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2][4][5] |
诊断方法 | 感觉得到脉搏跳动、心电图[6] |
鉴别诊断 | 心律不整[7] |
治疗 | 心跳速率控制或心跳节奏控制[4] |
患病率 | 2.5% (发达国家);0.5% (发展中国家)[3] |
死亡数 | 加上心房扑动=193,300 人 (2015)[8]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心脏病学 |
ICD-11 | BC81.3 |
ICD-9-CM | 427.31 |
DiseasesDB | 1065 |
MedlinePlus | 000184 |
eMedicine | 151066 |
房颤最常见的频率是心房产生不规则的250~600次/分心房激动,造成的心室收缩快且不规则,可达100~160次/分。
心房颤动依心率快慢,分为快速心室反应(Af with RVR)、常速心室反应[10](Af with NVR)、慢速心室反应[11](Af with SVR)。
心房颤动依持续时间长短分为三种,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
- 阵发性(Paroxysmal)心房颤动,时有时无,持续时间不超过七天。
- 持续性(Persistent)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七天,但仍可以药物或电击整流回复正常心律者。
- 永久性(Permanent)心房颤动,持续超过一年以上,无法以药物或电击整流回复正常心律者[12]。
心房颤动一开始发生时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短暂,但发作时间有可能越来越长、甚至不会缓解[3]。大部分发作时没有症状,有时病患会感觉到心悸、昏厥、呼吸困难、胸痛[1] 。心房颤动会增加心脏衰竭、失智症和中风的危险性[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整,患者每年有5%的风险诱发中风,心脏瓣膜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甚至更高。抗凝药物,如香豆素、阿司匹林、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用于中风预防。
病因与诊断
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是造成心房颤动的两个最常见危险因子[4][5]。其他和心脏相关、也会增加得到心房颤动的危险因子还有:心脏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症和先天性心脏病[4]。在发展中国家,瓣膜性心脏病多半是因为风湿热所造成[13]。和肺脏相关而会增加得到心房颤动的危险因子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症和睡眠呼吸中止症[2]。其他危险因子尚有:过量饮酒、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13]。然而,一半以上心房颤动的病人并没有上述所说的危险因子[2]。当摸到紊乱的脉搏时可以推测可能患有此疾病,但确切诊断要靠心电图 [6],心电图上会看到不规则的心室节律及找不到代表心房节律的P波[6]。
风险
心房颤动会造成血液流动不佳,因此心房内的血液会较容易凝结,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血块,当血块随血液循环流至脑部时,便会堵住脑动脉,进而造成脑中风。根据研究显示,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其脑中风的可能性是正常人5倍,且因心房颤动所造成的中风,复发率高、预后也较差。另,统计显示,每20位心房颤动患者就有1位会在一年内发生中风[14] 。因此,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而言,如何有效预防中风发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15][16]心房颤动病患罹患中风的几率较一般人高,其中有约79%的心房颤动病患,终其一生约有16%的风险会发生中风[17]。
然而,心房颤动病患的中风风险并不相同。目前大多数使用CHA2DS2-VASc分数系统来评估,分数范围从0分到9分,分数越高,表示每年的中风风险越高。许多研究及指南皆建议,医生应治疗CHA2DS2-VASc分数为2或更高分的患者,且大部分都应接受抗凝药物的治疗,来预防并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16][18][19]此外,由于病人的病况会随时间改变,应经常评估病人的CHA2DS2-VASc分数,了解中风风险[20]。
CHA2DS2-VASc 分数系统 | ||
C | 心脏衰竭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 有:+1分 |
H | 高血压 Hypertension | 有:+1分 |
A2 | 年龄 Age | ≧75岁:+2分 |
D | 糖尿病 Diabetes | 有:+1分 |
S2 | 中风Stroke/ TIA /血栓栓塞史 | 有:+2分 |
V | 血管疾病 Vascular disease | 无:0
有:+1分 |
A | 年龄 Age | 65-74岁:+1分 |
Sc | 性别 | 女性:+1分 |
此外,心房颤动病患有较高的比例会发生二次中风(Secondary Stroke)。依据国际试验显示,13.2%的心房颤动病患在中风后一年内发生二次中风;在一次中风后确诊心房颤动的患者有10.9%发生二次中风[21]。
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一般是用药物将心跳速度降至接近正常的范围(此治疗策略称为速度控制,rate control)或是用药物将不规则的心律整流为正常的窦房节律(此策略称为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4]。电极心脏整流可用于将心律整流为正常的窦房节律,当病人生命征象不稳定时常使用这个方法[22]。射频烧灼术可用于防止心房颤动的再发[23]。
整体而言,心房颤动患者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7倍[24],使用华法林可以预防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达70%,相较于阿斯匹林的20%有更显著的效果[25]。不过根据2018年欧洲心律学会 (EHRA)治疗指引建议,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的治疗更优于华法林[26];现在有新型抗凝血剂包括达比加群、 Rivaroxaban、阿哌沙班、Edoxaban,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经大型临床试验都证实其预防中风的效果不亚于传统口服抗凝血剂,而且造成颅内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服药患者如果突然遇到车祸、跌倒、大量出血等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时,目前部分新型口服抗凝血剂已有专一反转剂上市,如Idarucizumab,可以迅速恢复凝血功能而让病人接受手术[27]。
流行病学与历史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之引发异常心脏跳动的原因[2]。依据2014-2016年的调查估计,中国人口中约有1.8%受心房颤动影响,且罹患心房颤动的几率随着年纪增长而增加[28]。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估计2016年时,全球约有4630万的心房颤动患者[29]。
而在发展中国家,男性约有0.6 %患有此一疾病,而约有0.4%女性人口,亦受到心房颤动的困扰。患有心房颤动的人口比例随着年纪而增加,50岁以下的人口,仅有0.14%;而60至70岁的年龄层,则提升为4%;而一旦超过80岁,则超过14 %的年长者会有心房颤动的问题[3]。据统计,心房颤动和心室纤维颤动在1990年造成约29,000死亡病例,而至2018年,175,326位病患因心房颤动而死亡[30]。而历史上首次记录脉搏异常的报告出自1749年法国外科医生尚巴提·德·塞纳;而首次利用心电图记录心房颤动过程者则是1909年,由英国的汤玛斯·路易斯爵士所完成[2]。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