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對納粹德國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文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德语:Bedingungslose Kapitulation der Wehrmacht,直译:德国国防军无条件投降)是指1945年5月8日,由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同盟国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和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在柏林卡尔霍斯特签署的武装力量协议,并由法国和美国代表担任签署证人,从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1945年4月30日,德国国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于帝国总理府地下的柏林地堡内自杀。[1] 希特勒死前指定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为其继任者,担任次届德国国家总统。[2]两天后,柏林陷落,苏联和美国军队在易北河上的托尔高汇合,使德国领土一分为二。1945年3月盟军发动的最后攻势,及希特勒要求军队坚持战斗到最后的命令,使大部分幸存的德军部队被分割在孤立的包围圈内,和被盟军占领的领土内,大多位于纳粹德国原领土的边界之外。邓尼茨欲在靠近丹麦边境的弗伦斯堡组建新的弗伦斯堡政府。1945年5月2日,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OKW)的威廉·凯特尔率领该部队加入新政府。OKW曾移至波茨坦附近的克拉姆尼茨(Krampnitz),于柏林战役期间再转移至赖因斯贝格。邓尼茨企图将新政府描绘成“非政治性”的。但新政府并没有任何对纳粹主义的谴责,纳粹党也没有被取缔,也没有拘留纳粹领导人,纳粹主义的象征仍然存在。因此苏联和美国都不承认邓尼茨或弗伦斯堡政府有能力代表正式的德国政府。[3]
希特勒死后,德军仍驻扎在大西洋沿岸的拉罗谢尔、圣纳泽尔、洛里昂、敦刻尔克和海峡群岛;希腊的克里特岛、罗得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挪威大部分地区;丹麦;荷兰西北部;克罗地亚北部;意大利北部;奥地利;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拉脱维亚的库尔兰半岛;波兰的赫尔半岛;以及德国的汉堡;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和被包围的弗罗次瓦夫;以及巴伐利亚南部的贝希特斯加登。[3]
1944年,苏联、美国和英国透过欧洲咨询委员会(EAC)合作,致力于拟定一份共同认可的投降文件,以应对纳粹政权在德国境内可能因军事或民间力量垮台,以及后纳粹政府寻求停战的潜在状况。1944年1月3日,EAC的工作安全委员会提出,德国的投降应记录在单一的无条件投降文件中。[4]
委员会进一步建议,投降书应由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代表签署。此建议的考量在于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所谓的“刀刺在背传说”。当时德国的极端分子宣称,由于《1918 年 11 月 11 日停战协定》仅由文职人员签署,因此陆军总司令部无需为战败或投降本身承担任何责任。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委员会的预测。英国驻EAC 代表威廉·斯特朗(William Strang)爵士表示,目前无法预见与德国的敌对状态将在何种情况下结束。因此,无法确定何种程序最合适;如制定一份完整而详尽的停战协定;或是赋予广泛权力的较简短停战协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停战协定,而仅有一部分敌方指挥官的投降。[5]
德国的投降条款最初于1944年1月14日的首次EAC会议上进行讨论。最终于1944年7月28日达成了一份由三个同盟国共同采纳的三部分文本。[6]
第一部分包含简短的前言:“德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承认并确认德国武装部队在陆海空各方面均已战败,特此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7] 第二部分(第1至5条)涉及最高统帅部向盟军投降所有陆海空部队,均要交出武器,并从1937年12月31日德国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撤军,并作为战俘被俘的义务。 第三部分(第6至12条)与德国政府向盟军代表投降近乎所有权力及管辖权,包含释放和遣返囚犯及强迫劳工、停止无线电广播、提供情报和资讯、维护武器和基础设施、将纳粹领导人移交进行战争罪审判,以及盟军代表发布公告、命令、条例和指示的权力,内容涵盖“德国彻底战败后产生的其他政治、行政、经济、金融、军事及其他需求”。第三部分中的关键条款第12条,规定德国政府和德国最高统帅部将完全遵守经认可的盟军代表的任何公告、命令、条例和指示。盟军将此视为允许无限范围地实施赔偿和损害补偿的安排。第13和14条则明确了投降日期以及最终文本所使用的语言。[6]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进一步规划了投降条款,会议中各方同意战后德国的管理将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苏联、英国、法国和美国管辖。[8]雅尔塔会议还同意在1944年7月的投降文本中增加附加条款“12a”,声明盟军代表“将采取其认为对未来和平与安全必要的步骤,包括彻底解除德国的武装、使其非军事化和解体。”[9]然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并未参与雅尔塔协议,并拒绝承认该协议,造成了外交上的问题,因在EAC文本中正式纳入此附加条款,势必会引发法国要求在任何关于德国解体的决策中获得同等代表权。在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实际上存在两个版本的EAC文本,一个带有“解体条款”,另一个则没有。[9]
直至1945年3月底,英国政府开始怀疑,一旦德国完全被击溃,是否还会有任何能够签署投降书或执行其规定的政府。提议应将EAC文本重新起草为同盟国单方面宣布德国战败的声明,以及在德国完全解体后由接管权力。[7]EAC达成的文本最终以此形式生效,即《关于德国战败的宣言》(《柏林宣言 (1945)》)。 同时,西方盟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4年8月就与任何投降的德军部队达成的局部军事投降条款制定了一般性指导方针。授权投降必须为无条件,且仅限于局部投降的纯军事层面,不得向敌方做出任何承诺。此类投降不得影响后续可能取代任何局部投降文件的总投降书,该投降书将由三个主要同盟国共同强加于德国。此指导方针构建了1945年4月和5月德军向西方盟军进行的一系列局部投降的基础。[7]
随着德国的投降,EAC文本被一个简化的、仅限军事的版本取代,该版基于在卡塞塔投降签署的意大利境内德军局部投降书的措辞。[10]造成变化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可能反映当时人们意识到对于德国签署方是否有能力同意完整文本的条款有所保留,或者对于是否应将“解体条款”告知法国仍存在不确定性。[9][11]
邓尼茨的代表,海军上将汉斯-乔治·冯·弗里德堡于5月6日告知他,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所有战线必须立即、同时且无条件投降”。[12]陆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前往兰斯,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改变心意,但艾森豪威尔不接受任何拖延,于6日晚间九点声明,若德军不全面投降,他将于5月8日午夜关闭美军及英军的受降通道,并恢复对德军占领区及城镇的轰炸。[13]约德尔随即将此讯息以电报发送给邓尼茨,邓尼茨回复授权约德尔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但要求延迟48小时生效,表面理由是为了让投降命令能传达至各地的德军部队。[14]
第一份投降协定于1945年5月7日凌晨2点41分(中欧时间)在兰斯签署。签署地点位于一栋红砖校舍内,即兰斯现代技术学院(Collège Moderne et Technique de Reims),现为投降博物馆(Musée de la Reddition),当时是盟军最高远征军司令部(SHAEF)的所在地。[15]协定于5月8日晚间11点01分(英国夏令时间)生效,亦即中欧时间23点01分,这48小时的缓冲期是从最终谈判开始时回溯计算的。[16]代表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的约德尔签署了德国武装部队的无条件投降书。代表盟军最高远征军总司令的是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而伊凡·苏斯洛帕罗夫(Ivan Susloparov)将军则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签署。法国少将弗朗索瓦·塞韦兹(François Sevez)则以官方见证人的身份签署。[17]
艾森豪威尔安排三支德军总司令于5月8日清晨从弗伦斯堡空运到柏林。晚上10点盟军代表团到达,并提供了修正后的投降文本。[18]最终的军事投降书被定于5月8日午夜之前签署,地点位于苏联军事管理局驻柏林-卡尔斯霍斯特的所在地,即现在的柏林-卡尔肖斯特博物馆。由于艾森豪威尔作为西欧盟军最高司令官在技术上比朱可夫军衔更高,因此代表西方盟军签字的人选转为副手空军元帅亚瑟·泰德(Arthur Tedder)。西方盟军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苏方提出的对兰斯投降文本的修正案;但盟军签署方的确认和指定则出现问题。法国军队归SHAEF指挥,但戴高乐将军要求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单独代表法国最高司令部签字;但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投降文件上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签字将是政治层面上不可接受的,而苏联人又不同意盟军签署方总共超过三位——其中之一必须是朱可夫。经过反复修改草案,最终双方同意法国和美国的签字人都将作为见证人。但最终版本直到午夜后才准备就绪供签字。因此,实际签字被推迟到欧洲中部时间5月9日凌晨1点左右;然后追溯到5月8日,以与兰斯协议和西方领导人所宣布的投降公告一致。[18]
然而,苏联官方声明称,签署仪式发生在5月8日欧洲中部时间22:43,这意味着签字仍然早于德国投降生效的时间。最终的军事投降书与兰斯签字的主要区别在于,投降书要求有三名德国签署人,其可以代表国防军三个军种及最高统帅部。否则,修正后的文本规定了一个扩充的第2条,要求德军解除武装并将武器交给当地盟军指挥官。该条款确保德军不仅停止对正规盟军的军事行动;而且还要解除武装、解散并被俘虏。凯特尔元帅最初对修正后的文本犹豫不决,建议对投降的德军部队再宽限12小时,然后再据第5条因不遵守规定而受到惩罚性行动。最终不得不满足于朱可夫的口头保证。[19]
尽管德国投降书的德国军方签署者名义上是根据邓尼茨海军上将的指示行事,但无任何同盟国政府承认这个代理的弗伦斯堡政府具有合法行使权力的资格。因此,同盟国坚持德国签署者应仅代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1945年5月23日,弗伦斯堡政府,包括卡尔·邓尼茨在内的一群前纳粹党员被俘虏成为战俘,弗里德堡海军上将则自杀身亡。[20]据投降书第4条,1945年6月5日的《柏林宣言》确认了纳粹的战败和纳粹政权的垮台,并确立了同盟国对德国的占领。
1944年和1945年间,原保持中立的国家和前德国盟友纷纷加入同盟国阵营,并向轴心国德国宣战。德国在这些国家的大使馆均已关闭,财产和档案根据《日内瓦公约》的条款,由指定的保护国(通常是瑞士或瑞典)托管;与此同时,同盟国在柏林的大使馆也进行了相应的安排。美国国务院根据先前商定的欧洲咨询委员会(EAC)投降文本,假设德国将会明确声明无条件投降,因此早已为战争结束后的外交后果做好了准备。1945年4月下旬,国务院已通知各保护国和所有其他剩余的中立国(如爱尔兰),在德国即将投降后,德国的国家地位将完全由四个同盟国掌握,它们将立即召回所有德国外交人员,接收所有德国国有财产,终止所有保护国的职能,并要求将所有档案和记录移交给其中一个西方同盟国的使馆。[21] 1945年5月8日,同盟国的规划开始实行,尽管签署投降文件的德国方仅为德国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OKW);西方同盟国坚称,一个正常运作的德国国家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德国军队的投降已导致纳粹德国的彻底终结。由于各保护国完全遵守同盟国的要求,德意志帝国(1871-1945),包括纳粹德国的覆灭,导致德国事实上失去自身政府,沦为当时被外国占领的地区。作为剩余的轴心国,日本已谴责了德国的投降决定,并单方面没收了所有在日德国财产。
《柏林宣言》(1945年6月5日) 由于1945年5月8日的投降书仅由德国军方代表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完整民事条款仍缺乏明确的依据。因此,欧洲咨询委员会(EAC)起草的《德国无条件投降》文本,经重新起草为宣言,并附有扩充过的解释性前言,由当时的四个同盟国所通过,成为《关于德国战败的宣言》(即《柏林宣言》)。[7]阐明了同盟国的立场,即由于德国战败,已没有任何法理依据的政府或中央权力(同盟国不承认残余的弗伦斯堡政府),因此德国境内悬空的民事权力已完全由四个同盟国代表(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代为所有同盟国政府接管,随后组成了盟国管制理事会(ACC)。[20]然而,斯大林已经背弃了他先前对德国分裂原则的支持,于1945年5月8日对苏联人民的胜利宣言中公开否认了任何此类政策。[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