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彭绍升(1740年—1796年2月28日),字允初,号尺木,又号二林居士,法名际清,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樟树市)[3],清朝佛教居士。
生平
彭绍升十八岁时,与兄彭绍观同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会试,却引疾未参加殿试。
十九岁习诗,二十岁习古文,二十二岁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殿试,二甲第十八名进士。
二十四岁习宋明理学,为究其心,曾修习道教修炼术三年,然一无所获。后读佛书以为道之所归,此后号知归子,题其住所为“二林”,号二林居士。
二十九岁断肉食,茹素。
三十岁朝廷命其为官,彭绍升并未从命。
三十四岁从闻学实定禅师,受菩萨戒,法名际清。后闭关文星阁僧舍,名住所为“一行”。
嘉庆元年(1796年)五十七岁时去世。
行谊
少喜陆王心学,后学道教不契,三年无成。又读憨山、紫柏、莲池之书,转信佛教,精读大乘、小乘经论。后信仰净土宗,主张儒佛一致。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
彭绍升原本服膺陆王心学,贬抑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远离圣人之学。又认为王阳明之致良知是圣人之学,但阳明后学却异于圣人之道。他说:“后之学王子者,吾异焉。言知不必良,言良知不必致。知而不必良,则不善不可得而去也;良知而不必致,则无不善者不可得而复也。此其所以异于圣人之学也!”[4]彭绍升主张性善,认为知必良,反对阳明后学“知不必良”、“良知不必致”的论点,显示他认为性善才符合圣人之说,相信这也是他后来学佛,钟情华严经的理由之一。
家世
彭绍升家世显赫,曾祖彭定求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讲。父彭启丰为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状元,官至兵部尚书。
著作
著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阿弥陀经约论》一卷、《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经念佛三昧论》一卷、《居士传》五十六卷、《善女人传》二卷、《二林居集》二十四卷、《一行居集》八卷、《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各一卷、《和硕怡贤亲王允祥传》[5]。由他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计有《净土圣贤录》九卷。由他重刊编纂计有《净土三经》、《念佛警策》上下二卷、《省庵法师语录》二卷、《西方公据》二卷[6]。
评价
彭绍升文才颇负盛名。《清朝续文献通考》:“绍升专心净业,敝屣荣华,自捷南宫,即辞膴仕归。既无用世之志,更何有于身后之名!然古文、宗法、震川诗亦功力极深,论乾隆一朝文学者,要不能不数及之也。”[7]
彭绍升将自己的佛学作品寄给彻悟禅师审定时,彻悟禅师回复道:“仰惟居士深入净宗,广陈法施,自他并利,解行俱圆,可谓现居士身,修菩萨行,不违本愿,不忘佛属者矣!向得三经新论,妄为评题,不见罪责,已出分外。兹复寄示种种新刻,属令论定,益觉赧颜山野。唯教乘大旨,粗知向方,而幼失问学,语不成文,故两处住持二十余年,檀护之门未投只字。今感居士虚怀远问,为法之诚,遂顿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词以告。其当否去取,唯高明以自裁焉!”[8]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