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师 (IASTAbhaya Caraṇāravinda Bhaktivedānta Svāmī Prabhupāda; 孟加拉语অভয চরণারৱিন্দ ভক্তিৱেদান্ত স্ৱামী প্রভুপাদ) (1896–1977) 是一位来自印度的灵性、哲学和宗教导师,将《摩诃真言》和“奎师那知觉”的教义传播到全世界。他原名Abhay Charan De,后合法改名为Abhay Charanaravinda Bhaktivedanta Swami,通常被称为Bhaktivedanta Swami、Srila Prabhupada或简称帕布帕德[3]

Quick Facts 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师, 头衔 ...
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师
Thumb
1974年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在德国所摄
头衔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的创办人──阿阇黎
个人资料
出生
Abhay Charan De

(1896-09-01)1896年9月1日
逝世1977年11月14日(1977岁—11—14)(81岁)
 印度弗林达文
墓地伊世空神庙英语Krishna Balaram Mandir三摩地神殿
宗教信仰印度教
国籍印度
父母
  • 高尔·莫汉·德(父亲)
  • 拉贾妮·德(母亲)
宗派高迪亚外士那瓦主义
知名于哈瑞奎师那运动[1]
签名Thumb
高级职位
上师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d英语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d
Close

为了完成年轻时从其灵性导师那里收到的指令,将“奎师那知觉”以英语传播,帕布帕德在69岁高龄时,于1965年从加尔各答乘坐一艘货船前往纽约市,随身仅携带一些书箱。他在美国无依无靠,但他在纽约市的一个公园唱诵哈瑞奎师那,举行课程,并于1966年在一些早期学生的帮助下,创立了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ISKCON,音译“伊世空”或者“益世康”),该协会现已在全球设有中心。

他教导的道路旨在使人认识到自己是永恒的灵性存在,与暂时的物质身体分离,并寻求恢复与至高生命体英语Svayam Bhagavan(以梵文奎师那为人所知)的沉睡关系。这通过各种实践来实现,特别是通过从标准文本中聆听奎师那,唱诵包含奎师那名字的真言,并采用奉献服务奎师那的生活方式。作为这些实践的一部分,帕布帕德要求他的受戒学生严格避免赌博、吃肉、鱼和蛋、使用致幻剂(甚至是咖啡、茶或香烟),以及进行婚外性行为。与早期印度导师在西方推广终极真理本质上是非个人性的观点不同,他教导说绝对最终是个人的。

帕布帕德认为,作为导师的责任是完整地传达奎师那的讯息,如同在核心灵性文本中找到的那样,例如《薄伽梵歌》。为此,他撰写并出版了一本翻译和评论,名为《薄伽梵歌原意英语Bhagavad-Gītā As It Is》。他还撰写并出版了印度著名但在其他地方几乎不为人知的文本的翻译和评论,例如《薄伽梵往世书》和《永恒的柴坦尼亚经英语Chaitanya Charitamrita》,从而令英语世界的读者首次接触这些文本。帕布帕德总共撰写了超过八十本书籍。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ISKCON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被批评家标签为邪教。尽管学者和法院驳斥了对邪教洗脑的指控,并认可ISKCON是印度教的一个正统分支,但在某些地方,“邪教”标签和形象仍然存在。帕布帕德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争议,包括对民主、妇女和种族的看法。尽管如此,帕布帕德去世后数十年,他的教义和他所创立的协会仍然具有影响力,[4]一些学者和印度政治领袖称他为在海外最成功的印度教传播者之一。[5][6][7][8]

早年生活(1896–1922年)

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师于1896年9月1日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9]他的父母是高尔·莫汉·德(Gour Mohan De)和拉贾妮·德(Rajani De)。[3] 父亲是一位中等收入的商人,拥有自己的布料和服装店。[10]帕布帕德在六岁时组织了“战车节”的模仿活动,后来将这一节日带到了西方。[11]1916年,帕布帕德开始在加尔各答的苏格兰教会学院学习,并于1920年毕业。[12]

中期生活(1922–1965年)

Thumb
贾拉杜塔号(1961)
Thumb
1965年8月31日。帕布帕德在“贾拉杜塔号”上经历了心脏病发作后,他的日记五天内没有任何记录。然后他写道:“在生死搏斗中度过了一场大危机。”[13]

1922年,帕布帕德在朋友的建议下会见了瓦伊什纳瓦学者和教师巴克提斯达塔·萨拉斯瓦蒂英语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9]1933年,他在阿拉哈巴德接受了巴克提斯达塔的精神启蒙,并被赋予了“阿贝·查拉那拉文达”(Abhay Charanaravinda)的名字。[3][14]1944年,他开始出版《回到神格英语Back to Godhead》杂志,[15][16][17]单独撰写、编辑、资助、出版和分发该杂志。[18][19]1959年,他接受了“弃绝者”身份,并开始翻译及注释《薄伽梵往世书》等。1965年,帕布帕德乘坐游轮“贾拉杜塔号”启程前往美国,实现其启蒙导师以英语宣导的愿望。[20][21]

晚年生活(1965-1977年)

1966年,帕布帕德在纽约市成立了国际克里希纳知觉协会(ISKCON)。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第二个中心,并在1967年举办了“曼陀罗摇滚舞会”,吸引了约三千人。1968年,他的弟子在伦敦披头士乐队成员相遇,[22][23]并录制了《摩诃真言》单曲。[24][25]1970年,帕布帕德开始在印度建立寺庙,包括孟买、布里达邦和马亚普尔。1977年11月14日,帕布帕德在布里达邦的ISKCON寺庙去世。[a]

哲学和教义

帕布帕德教导克里希纳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英语Svayam Bhagavan,是至高真理的最完整形式。[27][28][29][30]他强调克里希纳的各种能量,包括“低等能量”(物质世界)和“高等能量”(有意识的生物)。[31][32][33]他批判无个人主义,并宣扬奉爱瑜伽英语Bhakti yoga,即对克里希纳的纯粹爱。帕布帕德提倡社会应按职业和生活阶段组织,并反对现代的印度种姓制度[34]他还强调简单生活和自给自足的农村社区。[35]

主要著作

帕布帕德的主要著作包括《薄伽梵歌原意英语Bhagavad-Gītā As It Is》和《薄伽梵往世书》 。[36]他还编写及注释了《奉爱的甘露》、《主柴坦亚的教诲》、《自在奥义书》等等。他成立了巴克提韦丹塔书信信托基金会,专门出版和分发其著作。[37][38]帕布帕德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广泛发行。[39]他的著作被学者认为是传统智慧的重要现代诠释。

挑战和争议

帕布帕德的运动在1970年代面临“洗脑”的指控和反邪教运动的挑战。他努力应对ISKCON内部的管理和领导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财务不端行为。帕布帕德在印度面临来自传统种姓制度的反对,并努力在孟买建设寺庙。帕布帕德过往的一些观点或言论被认为对黑人持有种族歧视,对低种姓女性持有歧视态度。[40][41][42] 尽管如此,他的教义和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展。

影响

帕布帕德通过其著作和运动,使西方世界首次接触到奉爱瑜伽和高迪亚瓦伊什纳瓦教。他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摩诃真言》。他在印度和世界各地建立了众多寺庙和宗教中心。帕布帕德的运动在印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尽管面临挑战,ISKCON在帕布帕德的教义指导下持续成长。

学者们称帕布帕德为具有魅力的精神领袖,并赞扬他的“人性”和“独特性”。哈佛大学神学教授哈维·考克斯称帕布帕德为“一百万人中的一位”。[7]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德韦·戈达莫迪,以及印度总统沙卡尔·达亚尔·夏尔马普拉纳布·慕克吉普拉蒂巴·帕蒂尔皆赞扬帕布帕德及其工作。[43][8][44][45]美国国会议员图尔西·加巴德赞扬帕布帕德的勇气和怜悯。[46]帕布帕德的成就被视为印度精神财富的全球传播。

纪念

帕布帕德的遗体被安葬在布里达邦的ISKCON寺庙,并在马亚普尔建立了一个大型鲜花纪念堂。在西弗吉尼亚州新布里达邦、帕布帕德的金宫成为朝圣和旅游景点。2001年,帕布帕德的出生地被开设为纪念地。2015年,帕布帕德启程赴美五十周年纪念碑在加尔各答和波士顿揭幕。许多纪录片和回忆录记录了帕布帕德的生活和成就。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