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寒龙(属名:Issi,或译冻龙)是板龙科的一属基础蜥脚形亚目恐龙,化石发现于晚三叠世的格陵兰弗莱明峡湾层。模式种冻骨龙(Issi saaneq,或直译为骨寒龙)于2021年命名、发表,学名在格陵兰语的全意为“寒冻的骨头”,意指牠们的化石出土于寒带地区。正模标本NHMD 164758及参考标本NHMD 164751过去曾被归入特洛辛根板龙(Plateosaurus trossingensis)或恩氏板龙(P. engelhardti),但后来发现带有一些在巴西基础蜥脚形亚目(如黑水龙、长颈龙)所特有的特征,足以建立为独立的属。[1]寒龙同时也是格陵兰第一种被描述的非鸟类恐龙。
1991年夏天,在格陵兰东岸嘉士伯峡湾(Carlsbergfjord)附近、靠近麦克奈特山(MacKnight Bjerg)北边坡段的詹默森兰铁饼点(Iron Cake site),发现了一只基础蜥脚形亚目的头骨。1994年,这项发现被记载于学术期刊,并归入恩氏板龙(Plateosaurus engelhardti)。[2]但到了2018年,这个分类的正确性引发争议。[3]1995年曾发现另一只叫小幼体的头骨。2012年,另外三具骨骼被发掘。马可·马佐拉(Marco Marzola)、费里波·罗塔托里(Filippo Rotatori)、亚列山卓·费南德斯(Alexandra Fernandes)将较早发现的两个头骨进行CT扫描,以数位变形方式作出模型,发现这是学界上一个全新物种。[1]
2021年,维多·贝卡里(Victor Beccari)、奥塔维欧·马蒂乌斯、奥利弗·温斯(Oliver Wings)、杰思珀·米兰(Jesper Milàn)、拉尔斯·克莱曼森命名、描述了模式种冻骨龙(Issi saaneq)。属名及种名皆取自格陵兰语,Issi意为“寒冷、冰冻”,saaneq意为“骨头”,以表示这是已知在最靠近北极发现的基础蜥脚形亚目。因为物种发表于电子期刊,需使用生物鉴定码(LSID)来支持其有效性。属为76F3ECA8‐8B98‐4735‐8354‐398B53A455EA、种为8DF8A871‐C8D7‐4944‐A8A9‐338BF82AB5CA。[1]
正模标本NHMD 164741于1994年出土于马姆洛斯克林特层,年代可追溯至晚三叠世诺利期中期。包含一个相对完整、带有下颌及牙齿的头骨,部分关节连接,主要缺少右侧及右下后侧。属于一只幼体晚期阶段或亚成年个体。[1]
副模标本NHMD 164758于1995年出土于同一地层,包含头骨及下颌,比正模标本更完整,仅缺乏头盖骨右后角。属于一只幼体中期阶段。两个标本现在都属于丹麦自然史博物馆馆藏。2012年发现的另外三具骨骼标本编号分别为NHMD 164734、GM.V 2013‐683、NHMD 164775,在2021年的研究未被正式归入或描述为冻骨龙,后者骨骼甚至还没清修出来。因此论文仅针对头骨进行描述。[1]
冻骨龙正模标本头骨长24.37公分。[1]
2021年的研究列出几项鉴定特征,其中四个是自衍征:前上颌骨主体基部有小孔穿透;鳞状骨后枝水平延长;方骨与吻部高度比起来相对的高;关节骨后上侧有发育良好的突起,侧视呈矩形轮廓。[1]
六个本身非独特特征所组成的独特特征组合:鼻骨周围的凹陷发育程度弱;鼻骨下方的孔很小;鼻骨前缘位于前上颌骨水平中点前面;眶前孔横长短于眼窝长度;眶前孔周围凹陷止于泪骨降枝之前;与颧骨相连的外翼骨枝条大幅弯曲。[1]
尽管脱离板龙自成一属,研究显示冻骨龙仍与前者密切关连,支序图如下所示:[1]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