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又称肠易激综合征[7]肠躁症候群[8],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临床症状。大肠激躁症虽有慢性肠胃道功能性障碍,但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不能用肠胃道器质性病变解释[1]。其症状是长期的,通常会持续数年[2]

Quick Facts 大肠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同义词 ...
大肠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同义词Spastic colon, nervous colon, mucous colitis, spastic bowel[1]
影片说明
症状腹泻便秘腹痛[1]
起病年龄45岁前[1]
病程长期[2]
类型功能性结肠疾病[*]症候群小肠病变[*]疾病
病因未知[2]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3]
鉴别诊断乳糜泻microscopic colitis英语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肠病bile acid malabsorption英语bile acid malabsorption大肠癌[3]
治疗对症治疗 (饮食改变、药物、益生菌心理治疗)[4]
预后正常的预期寿命(与没有患病无异)[5]
患病率12.5% (发达国家)[1][6]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胃肠学
ICD-11DD91.0
ICD-9-CM564.1
DiseasesDB30638
MedlinePlus000246
eMedicine180389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Close

大肠激躁症有其他异名,如:肠躁症躁性大肠症候群肠道激躁症等,可依照腹泻便秘情形区分成四种型态,包含三种亚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非亚型(IBS-U)[1]。大肠激躁症会对生活品质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可能使患者错过学校的课业及工作[9]。在大肠激躁症的患者中,有许多患有精神病,如焦虑症慢性疲劳症候群忧郁症[10][1]

造成大肠激躁症的原因仍未明确[2],有不同的理论探讨其成因,包含:脑肠轴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遗传因素、食物不耐症及肠道蠕动问题。可能会因为肠胃炎[11]或生活压力[12]而造成大肠激躁症的发生。大肠激躁症是一种肠胃功能性障碍[12],诊断时会依据有无这些令人困扰的症状及征候来判断[3],这些症状有:发病年龄大于50岁、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或有炎症性肠病的家族史[3]。其他疾病可能产生类似的症状,例如:乳糜泻麸质不耐症英语Gluten intolerance微性结肠炎英语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肠病胆酸吸收不良英语bile acid malabsorption大肠癌[3]

诊断

目前国际广泛公认的诊断标准为 Rome IV 定义[13],按症状延续时间(6个月)、最近有无发作(3个月内)、频率(每周至少一天以上)、症状性质描述(与排便相关性、排便频率改变、排便型态改变)作为判断准则。

症状

主要会有排便异常的问题,同时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安定型、慢性下痢型、分泌型与气体型等四种。

  • 不安定型:腹痛或是腹部的不适,腹泻便秘以数日间隔持续交互发生。
  • 慢性下痢型:感到压力焦虑(即使很小)而导致腹泻。也称作神经质性下痢。
  • 分泌型:在剧烈的腹痛后排出大量黏液。
  • 气体型:症状重一点的人,气味和气体会无意识地泄漏在别人面前。有时被视为社交恐惧症的一种,被称为像放屁恐惧症。
  • 右上腹型:右上腹紧缩感加抽筋感,伴随一连串的打嗝,与消化不良。

※ 按照罗马Ⅱ标准,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世界标准,瓦斯类型被归类为机能性腹部膨满症,而不是过敏性肠症候群。

原因

大肠肠道最内侧的黏膜层与黏膜下层主管分泌与吸收,如果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出了问题,可以从大肠镜检查得出来,然而,其外面的平滑肌肉层则借由适当的收缩与放松而主管大肠蠕动功能,有丰富的自律神经分布至此处,借由自律神经的讯息来调控所有平滑肌(不随意肌)的收缩与放松的功能。因为长期累积的饮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压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经功能失调,因而自律神经无法发挥其平常应发挥的功能,于是,最终造成大肠蠕动不正常而引起。

主管肠道的自律神经的异常,或是因为精神上的不安或是过度紧张等等的压力所造成的。另外,本身容易焦虑、暴饮暴食或大量摄入酒精等等、不规则的作息、过劳或长时间受寒等等的状态都容易导致。

另外,因为暴饮暴食等生理原因导致的腹泻进而害怕出现在他人面前,多次下来产生了“在他人面前会导致腹泻”的异常恐惧心理,对于“长时间没有厕所”或“不得不在他人视线下进入厕所”的场所抱持着恐惧。其原理与恐慌症相同。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跟血清素有所关联。因压力导致肠道分泌出血清素,影响蠕动,进而导致大肠激躁症的症状产生。

治疗

大肠激躁症无法被治愈[4],目前的疗法都用于改善症状。[4]目前的疗法有:改变饮食、药物治疗、使用益生菌心理治疗[4]饮食措施包含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无麸质饮食或是降低摄取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ODMAP,即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缩写)的饮食。[14][3] 用药方面使用loperamide来减缓腹泻,或可能须使用泻药改善便秘情形。[3]抗抑郁药可改善整体症状及疼痛情形。[3]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及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重点关切环节。[15][3]

发达国家中约有10%到15%的人受到大肠激躁症的影响。[1][6]此疾病在南美洲较常见,而在东南亚较少见。[3]罹患大肠激躁症的人数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且通常在45岁前发作。[1]这些症状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3]大肠激躁症并不会影响寿命或造成其他严重的疾病。[16]关于此疾病症状最早的描述出现在1820年,而在1944年开始,“大肠激躁症”开始逐渐成为通用的名词。[17]

临床上主要采用解痉、止痛、通便、止泻、抗炎、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方式。

这种症状是因为精神紧张,很多情况是由生活作息紊乱所引起的。建议应该避免暴食吸烟、过量饮酒等等,以期能导正规律的正常生活。

有报导指出适量的补充钙质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移植可以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