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麻雀(学名:Passer pyrrhonotus),又称信德麻雀[2],为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属物种,分布于南亚印度河周围的山谷地区。[3][4]该种与家麻雀非常相似,但体型更小,且羽毛具有独特的特征。其雄鸟的羽毛比雌鸟和幼鸟更为明亮,同时具有黑色斑纹和灰色冠羽。与家麻雀不同的是,雄性丛林麻雀在眼睛后面的头部有一条栗色条纹,雌性头部的色泽比其他麻雀物种黑。该物种的鸣叫为柔和的啁啾声,繁殖期的雄鸟则会在鸣叫中穿插其它鸣声组成其鸣唱[注 1]。该物种传统上被认为与家麻雀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然其最演化上接近的物种则有待商榷。该物种于1840年左右首次发现,但此后数十年未再有记录。[5][6]
丛林麻雀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的印度河流域繁殖范围内零星分布在有荆棘灌木和高草丛生的河流和湿地等栖息地。在非繁殖季节,少数鸟群会进入远离繁殖地的较干燥地区,最远可迁徙到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极东端。由于该物种相当普遍并逐渐扩大其栖息范围,因此它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无危物种,[1]丛林麻雀为群体觅食,在繁殖和冬季时期会成群结队活动。该物种主要以靠近地面处的种子为食,较少以昆虫为食,鸟巢多建在多刺的树枝上,是由禾草或其他植物构成的凌乱圆顶状构造,内衬有较软的材料。并由两性共同筑巢和育雏,通常在每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每窝三到五只雏鸟。
描述
丛林麻雀两性的外观皆与家麻雀非常相似,但该物种体型略小,雄性和雌性各有可将它们与家麻雀区分开来的特征。丛林麻雀体长13厘米(5.1吋)而家麻雀的常见南亚亚种拉丁语:Passer domesticus indicus体长15厘米(5.9吋)。展翼长约6.2-7.0厘米(2.4-2.8吋),尾长约4.7-5.7厘米(1.9-2.2吋),跗跖长1.6-1.9厘米(0.63-0.75吋)。[5]
繁殖期的雄性丛林麻雀有一条短而窄的黑色颏纹,另有一条宽的栗色眼纹,眼纹不与翕[注 2]相交,[7][8]且拥有灰色的头顶和枕部以及深红色的下背和腰部。雌性丛林麻雀与雌性家麻雀相比,头顶和脸颊的色泽更暗更灰,而肩部则呈深栗色。[7]同时雌性死海麻雀的亚种Passer moabiticus yattii也与雌性丛林麻雀相似,但该物种下体著黄色,有时头部亦有部分黄色。[9][10]繁殖期雄性的喙为黑色,非繁殖期雄性和雌性的喙皆为淡褐色。丛林麻雀的嘴峰长为1.1-1.3厘米(0.43-0.51吋),喙略小于家麻雀。[5][7]
丛林麻雀的鸣叫为chup的啁啾声,比家麻雀的鸣叫声更加柔和、不那么刺耳,而且音调更高,容易进行区分。[11][12]而繁殖期雄性的鸣唱声则在啁啾声中夹杂着刺耳的t-r-r-rt音符和短促的颤音或啭鸣声。[11][12][13]
分类
丛林麻雀由爱德华·布莱思根据亚历山大·伯恩斯于1840年左右在巴哈瓦尔布尔收集的标本进行首先的正式物种描述,[14][15]并发表于1844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然该期杂志实际于1845年出版。[16]同时著名的鸟类学家艾伦·屋大维·休姆(Allan Octavian Hume)、威廉·汤马斯·布兰福德(William Thomas Blanford)分别于信德省和伊朗东部努力的搜寻该物种,但直到36年后才记录到实际个体。[5][6]由于其外观与家麻雀相似,[5] 导致爱德华·布莱思对该物种的描述错误地将其腰部羽毛描述为栗色,而汤马斯·卡弗希尔·杰登 (Thomas C. Jerdon) 的描述中也包含类似的错误。[17]艾伦·休姆在评论他失败的搜索时,写道:“在追捕丛林麻雀时杀死的数百只家麻雀应该对布莱斯的良心‘构成沉重的负担’,如果丛林麻雀存在,‘只有尽可能减少延误展现牠体面的外貌’”[注 3],[18]同时艾伦·休姆和其他鸟类学家一样怀疑丛林麻雀和家麻雀的区别。[17]1880年斯科罗普·伯德莫尔·多伊格(Scrope Berdmore Doig) 在纳拉东部地区重新发现了丛林麻雀。[19][20][21]恩斯特·哈特尔特在他的《古北界动物相的鸟类》(Die Vögel der paläarktishen Fauna)一书中认为该物种应为家麻雀的一个亚种(Passer domesticus pyrrhonotus),[22]然克劳德·布坎南·提斯赫和斯科罗普·多伊格发现这两个物种在同一地区繁殖而没有杂交,应为共域物种。[5][23]
丛林麻雀的种加词pyrrhonotus来自希腊语purrhos(火焰色)和nōtos(具有……背的)。[24]爱德华·查尔斯·斯图亚特·贝克(Edward Charles Stuart Baker)建议使用英文名称rufous-backed sparrow(意为“栗背麻雀”),但由于这个名称可能会与其他物种混淆,克劳德·提斯赫则建议将其命名为Sind jungle-sparrow(意为“信德丛林麻雀”),该名称成为该物种的公认名称,这个名字指构成了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大部分区域之巴基斯坦信德省,以及这种鸟类所栖息的jungle环境(该词汇原始意义上指杂乱的干燥灌木丛)。[5][23]后来这个名字缩写为Sind sparrow(意为“信德麻雀”)或Jungle-sparrow(意为“丛林麻雀”),中文名“丛林麻雀”即来自后者。
丛林麻雀为麻雀属的一员,该属包括家麻雀和大约20种其他物种。[25]1936年,德国鸟类学家威廉·麦斯( Wilhelm Meise )在对家麻雀近亲的评论中指出,丛林麻雀是从孤立的家麻雀种群进化而来的。[26]
英国鸟类学家詹姆斯·丹尼斯·萨默斯-史密斯(J. Denis Summers-Smith)则认为丛林麻雀是包括家麻雀在内的“古北黑颏麻雀”组的一部分,尽管牠与家麻雀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萨默斯-史密斯则认为这些物种在25,000到15,000年前的末次冰期时期分离,古北黑颏麻雀被隔离在如印度河三角洲的无冰避难所,他认为丛林麻雀便是由此演化而来。[27][28]2001年一项基于线粒体DNA片段的研究表明麻雀属物种有更早的起源,物种分化早在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就已发生,2021年一项基于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被认为是“古北黑颏麻雀”的成员的山麻雀、黑顶麻雀、栗麻雀与家麻雀在系统发育上并不亲密,它们的祖先早在450-550万年前就已分开。但这两项研究之间(及内部的不同分析方法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冲突,一些分支没有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且丛林麻雀并未被包含在此类研究中,因此该物种的进化历史及与其它麻雀属鸟类的亲缘关系仍不清楚。[29] [30]
艾伦·休姆和克劳德·提斯赫观察到丛林麻雀与分布在中东和俾路支省的死海麻雀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可能的关系。[20][23]威廉·罗伯特·奥吉维-格兰特(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和亨利·奥格·福布斯(Henry Ogg Forbes)则在阿卜德库里岛看到了相似的特有种阿卜德库里麻雀并于1899年对该物种进行了科学描述,[31]而盖伊·M·科万(Guy M. Kirwan)则于2008年在研究中指出两物种相关性。[32]
分布和栖息地
丛林麻雀是一个狭域分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支流的下游,分布范围南至印度河三角洲,北至瑙谢拉附近的喀布尔河和努尔普尔诺附近的杰赫勒姆,东至印度德里。[3][4]丛林麻雀亦分布于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并在当地繁殖,[3][33]而最远至伊朗东南部亦有多次记录。[34][35]丛林麻雀在其有限的繁殖范围属于常见鸟类,[33]并且已知该物种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评估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33][1]
在冬季丛林麻雀经常进行短距离迁徙,一些鸟群会迁徙到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边界的部分地区,小几率迁徙至印度古吉拉特邦西北部。[7][33][36]丛林麻雀亦有可能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如2000年11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可能目击记录。[28]
丛林麻雀主要在靠近河流或其它湿地的柽柳或相思树为主的灌木丛中或高的禾本目植物中繁殖,[37]由于灌溉用沟渠的建设和扩建增加了丛林麻雀在信德省的栖息地,并帮助牠扩展到亚穆纳河泛滥平原和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部分地区,[4][33][38]丛林麻雀只要有足够的遮蔽物和合适的筑巢地点,便可以在稻田、其他田地或人类居住地周围栖息、繁殖。在冬季丛林麻雀将离开主要的河流栖息地,进入不离水太远的以芥末树和山柑为主的干燥灌木林中越冬。[3]
行为
丛林麻雀为群居型鸟类,进食时常形成四到六只为单位的鸟群。常聚集及栖息在靠近水的柽柳或相思树中,并倾向于在几个繁殖对组成的较为松散的群体中繁殖。[33][39]到了非繁殖季节的冬季,丛林麻雀将形成个体数多达30只或更大型的鸟群,并与家麻雀和红梅花雀等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一起组成鸟群。[39][40]丛林麻雀主要上觅食禾本目植物和习见蓼等其它植物的种子,喂养雏鸟时亦会猎捕如毛虫等昆虫。[11]丛林麻雀成群地在河边的平原上觅食,在受到干扰时则会飞向附近的灌木丛中继续觅食。[12]
丛林麻雀在4月至9月之间进行筑巢,而具体的筑巢时间取决于降雨量,大多数繁殖对会在一个繁殖季内繁殖两窝。丛林麻雀常筑巢于多刺的树枝或悬在水面上之细树枝的末端。[7][23][41]鸟巢由柽柳属树枝、根和芦苇等植物所组成,直径约9-18厘米(3.5-7.1吋)的凌乱圆顶状构造。入口位于两侧较高的位置,顶部略带平坦,内衬有较柔软的羽毛和植物材质。[42]有时丛林麻雀会在鹭亚科鸟类的巢穴下方筑巢,或者在扩建黄胸织布鸟或斑椋鸟的鸟巢后居住。[4][43]雄性和雌性丛林麻雀共同参与筑巢和孵卵。每窝中通常包含三到五个蛋。[11][12]根据斯科罗普·多伊格的描述,丛林麻雀的卵较家麻雀的小,尺寸为0.7×0.5吋(1.3×1.8厘米),外表都为绿色或灰色,带有多变的斑点、条纹和其他记号。[44]
注释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