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利街
香港中西區的行人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些利街(英语:Shelley Street),是一条香港岛中西区由中环苏豪区引伸至半山住宅区的行人街道,全段皆为上山楼梯,与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平行。现时的些利街也是外来游客常到的观光点之一。
![]() ![]() | |
---|---|
些利街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2010年) | |
道路长度 | 0.35千米(0.22英里) |
车速限制 | 禁止车辆通行 |
地点 | 香港中西区半山区 |
起点 | 荷李活道 |
终点 | 摩罗庙交加街 |



位置
些利街起始自荷李活道近阁麟街处,止于中半山摩罗庙交加街;[1]并与多条街道作十字或T型交界,从山下到半山依次为:俊荣里、士丹顿街、伊利近街、坚道、梁辉台、太子台、列拿士地台和摩罗庙街。[1]
街名
些利街街名源自殖民地时期首任核数总长(即现今的审计署署长)阿道弗斯·爱德华·谢利(英语:Adolphus Edward Shelley,1812年-1854年),在任于1844年至1846年。谢利是约翰·谢利,第六代从男爵(英语:John Shelley, 6th Baronet)之次子,[2][3]于1844年6月自恃“是受斯坦利勋爵的推荐”从印度来港,[4]并成功哄骗港督戴维斯,获委任成为核数总长。[5]戴维斯在谢利上任不久才知受骗,于是开始指控谢利。在戴维斯一封寄给格雷勋爵的密函中,戴维斯形容谢利“放荡、欠债、疏忽、说谎,以及在如此重要的官位甚不称职”(Dissipated, in debt, negligent, guilty of falsehood, and quite unfit for the high office)。[6][1]在另一封于1844年寄给詹姆士·马地臣和亚历山大·马地臣的信件中更指控谢利是一名“骗子”(swindler)。[7]后来谢利胁迫其手下借款给他,并利用这笔资金从事房地产投资。直到两年后投资失利,就把其投资卖给乔治·都爹利,只身逃到毛里求斯,[5]再获委任为毛里求斯助理会计核数总长。[8]
历史
在20世纪初之前,该区的居民大多是在大型英国公司当文员的葡萄牙人。位于些利街近坚道处的西洋会馆(The Club Lusitano),就是他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后来于1866年迁至雪厂街西洋会所大厦现址至今。[1][9](另有其他来源,指出西洋会馆曾于1866年12月至1920年间设在些利街。[10])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于1993年启用,供市民从些利街来往中环至半山区,吸引了更多中外游客莅临。现时些利街山下之一段已成为中环苏豪区的一部分,有数间餐馆、酒吧等商铺;半山的一段则主要为住宅。此外香港房屋协会亦曾在此建立一个市区改善计划项目,门牌号码是些利街10号,1983年落成入伙,五层楼住宅提供10个单位。[11]但近年来已拆除,成为第一个遭拆除的房协市区改善计划屋苑,现址为一间黎巴嫩餐厅。[12][13]
沿路著名景点
交通
现时有以下巴士和小巴路线途经位于坚道近些利街交界处的“孙中山纪念馆巴士站”(前称些利街巴士站),下车后向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徒步约5分钟即可到达些利街。[15][16]
荷李活道亦有巴士、小巴途经。
参看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